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2015-05-30吴会泉
吴会泉
摘 要:长期以来,以高考为指挥棒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题海战术”教学思想,因为许多教师还秉承着这样的理念:“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挤,总还是有的。”最终导致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高耗低效的课堂成为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乐学,这是广大高中地理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目的在于让高中地理课堂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地理;兴趣;问题;探究;实践;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地理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开端,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开始就紧紧地扣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强烈的兴趣,学生就能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启迪思考,点拨思路,使学生觉得地理课好学、易学,从而乐学,事半功倍。《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才能“问”出精彩课堂。问题设计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可以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因而老师应有意识地去提出问题。“学则须问”,但问要选在恰到好处时,问题要能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能够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同时把握难度,符合逻辑,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让学生敢于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取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获,拥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和谐共鸣!这样的问题才能加快知识转化为素质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时有感而作。杨贵妃喜爱吃荔枝,但荔枝的保质期特别短,为了能让杨贵妃吃到新鲜的荔枝,每逢荔枝成熟季节,唐玄宗就下令用驿马从南方驰运带有露水的新鲜荔枝。唐玄宗为什么不把荔枝移植到华清宫呢?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本地区荔枝地域的形成,与本地区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本地区的荔枝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农业,这里有与之相适宜的劳动力条件吗?本地区的特色农业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三、开展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实践精神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探究性学习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探究来进行学习,把探究看作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的主 线;另一方面,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知识能力基础、社会生活经验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已经能用书本理论指导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广大地理教师必须打破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引入和渗透研究性学习,增强教学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应积极开展探究性教学,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身边生活以及社会上、自然界的实例来学习地理,构建社会探究性强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情感、获得技能。如,本地农村大量人口迁往漳州、厦门等沿海较发达地区,迁移对当地农村有哪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怎样解决农村人才流失的问题?开展探究性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提高学生学科综合素质,最终达到育人目的。
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把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地理问题,使课堂、学生、教师都“活”起来,师生双方在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里尽情地吸纳知识的“营养”,受益匪浅。例如,如果你经常出差的话,那么懂得一些地理知识就尤为重要了,如果出国,最重要的一点要知道时差和当地的气候状况,以决定你要带什么衣服。又如,漳州市对排污不达标的养猪场进行强制关闭与拆除,教师组织学生跟随环境保护工作者对转移到本地的养猪场进行明察暗访,调查分析这些养猪场的规模、布局位置、排污设施等,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养猪场对当地经济有哪些积极意义,同时对生态环境带来哪些负面影响,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因此,地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地理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应用,从而切实体会到地理的应用价值。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踊跃地参与到学习中,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靖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