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初政治
2015-05-30张黎辉
张黎辉
摘 要: 本文考察了贞观《氏族志》中皇族、外戚和以山东士族崔民干为代表的传统门阀贵族的累世官位和婚姻状况,认为唐初政治实为贵族政治,即以新兴的关陇军事贵族为核心和以传统的门阀贵族为辅助共同维系着唐王朝的统治。
关键词: 《氏族志》 关陇军事贵族 贵族政治
研究唐宋史的许多中外学者认为唐宋之际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其诸多表现之一就是由贵族政治(或称门阀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而这个趋势在唐中叶就已开始,到宋初基本完成。然而在讨论唐初的政治时,能否判断唐初的政治形态属于贵族政治呢?对此学界争论颇多,但总体说来,多数学者是肯定这一观点的,但也有学者对此观点提出了质疑。笔者以贞观时期官修《氏族志》为例对唐初的政治形态进行考察,不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唐初两次官修《氏族志》
贞观六年唐太宗下令高士廉等“刊正姓氏”,贞观十二年《氏族志》初步编成,凡一百卷,共分九等。唐太宗为何要下诏修撰《氏族志》呢?首先,在我国门阀士族社会时期,无论是官府还是社会都十分重视修撰姓氏谱系,这种风气十分盛行,并已成为一个传统。其次,历代统治阶级的权力秩序都极大地受到族谱、累代官历和通婚关系的规制,而谱系中的门第高低状况真实地反映出政治权力的分布状况,因而门阀秩序在某种意义上又是权力秩序。唐太宗下诏修撰《氏族志》,就是想借此抬高关陇集团的门第,并使其高高在上的门阀地位法定化、固定化,最终达到稳定唐王朝的权力秩序,维护新王朝统治的目的。正如唐太宗诏令修撰《氏族志》时所说:“不论数代以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高士廉等奉诏后,“责天下谱谍,参考史传,检正真伪,进忠贤,退悖恶,先宗室,后外戚,退新门,进旧望,右膏梁、左寒畯”。将山东士族崔民干列为第一等,其遵循的原则是“退新门,进旧望、右膏梁、左寒畯”,显然违背了唐太宗的意愿。太宗看后十分不满,说:“我平定四海,天下一家,凡在朝士,皆功效显著……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重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职高下作等级。”唐太宗下旨重修《氏族志》,于是高士廉等以“崇重今朝冠冕”的原则,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降崔民干为第三。
唐太宗下旨重修《氏族志》是因为高士廉等初编的《氏族志》明显违背了唐太宗压抑山东门阀,树立关陇新门阀的意图,而将正在衰落的传统士族代表崔民干列为第一等,使其公然凌驾于皇族之上,这是李唐王室不能接受的。同时初编的《氏族志》没有真实反映当时政治权力的分布状况,不能起到稳固李唐王朝的权力秩序和维护新王朝统治的作用。
可以说,贞观《氏族志》的修撰是唐初政治史的缩影,因为《氏族志》中所规定的门第高低秩序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权力的分布状况,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分析和考察《氏族志》中所载三个等级的门第状况和权力分布状况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唐初的政治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和借鉴。
二、《氏族志》所载门第状况和权力分布状况关系之分析
首先看皇族。唐初的皇族以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为代表,在《氏族志》中列第一等。
唐高祖李渊,自称郡望是陇西李氏,是西凉王李暠的后嗣。陈寅恪先生对李渊的祖先进行了考证,认为李渊是赵郡李氏之后,而不是陇西李氏之后。尽管如此,李渊出生于显赫世家,却是不争的事实。渊祖李虎,出生于六镇之一的武川镇军官,在西魏相宇文泰统治时期,李虎为八柱国之一,史称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故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由于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家同时成为宇文泰所组成的关陇贵族地主统治集团的领导核心,因此,李氏自李虎起,一直是这个集团中的重要构成分子。北周王朝建立时李虎已卒,宇文氏追封李虎为唐国公,由其子李昺袭封。李昺在隋代官至柱国大将军、安州总管。李渊是李昺的长子,在隋袭爵唐国公,后来官至太原留守,手握重兵。此后李渊父子建立唐朝,相继称帝,其尊贵在此不论。
李渊的祖先不仅出于名将世家,还与当时的名门望族独孤信通婚,和周隋两朝的皇帝形成襟娅关系。独孤信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其长女为北周明帝宇文毓后,四女为李昺妻,七女为隋文帝杨坚后,因此,李氏在周、隋之际贵盛不衰。直到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时还保持着与当时胡姓中的名门望族通婚的传统,唐初皇帝对自己的家世颇为骄傲。武德三年,高祖对裴寂说:“我李氏昔在陇西,富有龟玉,降及祖祢,姻娅帝王,及举义兵,四海云集,才涉数月,升为天子。至如前代皇王,多起微贱,劬劳行阵,下不聊生。公复世胄名家,历职清要,岂若萧何、曹参起自刀笔吏也。惟我与公,千载之后,无愧前修矣。”
唐皇族不仅娶名门之女,还嫁名贵之家。据《唐会要》六《公主门》和《新唐书》八三《诸公主传》所载,高祖十九女和太宗二十一女毫无例外地嫁给了勋贵名臣之家。其中主要是关陇集团家族,其他名臣之家只占了一部分,而没有一个是山东旧族。可见,掌握着唐王朝政权的最高统治者是皇族,他们出自名门贵族,尤以关陇军事贵族为主。
其次看外戚。唐初外戚以高祖朝宰相窦威和太宗朝宰相长孙无忌为代表,在《氏族志》中的地位仅次于皇族,列于第二等。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窦威先祖为拓跋部落大人。窦威之祖父为北魏征北大将军,而其父为西魏汾、华、龙三州刺史。窦氏之祖先不仅曾为北周八柱国家之一,而且其家族在隋唐之际一直与皇室保持着婚姻关系。窦氏家族至玄宗开元时,“再为外戚,一品三人,三品以上三十余人,尚主者八人,女为王妃六人,唐世贵盛,莫与为比”。李渊的皇后就是窦氏,而窦皇后的姐姐则是隋炀帝的夫人。窦氏的门第是极其显赫的,高祖就曾对窦威说:“昔周朝有八柱国之贵,吾与公家咸登此职。……比见关东人崔卢为婚,犹自矜伐,公世为帝戚,不亦贵乎?”
长孙无忌是太宗朝最有影响、最受尊崇的人物。其祖“初为拓跋氏,宣力魏室,功最居多,世袭大人之号”。高祖名冀归,在北魏时曾受封上党王,官至太傅,后随西魏入关,长孙氏这支遂为关陇集团之贵族。曾祖名子裕,官至右武卫将军,封平原公。祖名兕,北周位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袭封平原县侯,官至绛州刺史。父名晟,隋时任右骁卫将军。无忌的家世贵盛,在隋朝时就和后来的李唐皇室结了亲,无忌的妹妹即太宗的文德顺圣皇后。这样,长孙家族就更加显贵了。
唐初外戚多属拥有军功的勋贵,皇族与外戚联姻,以血缘为纽带,组成了以皇族和外戚为核心的统治集团。正如杨志玖先生所说:“唐政府的最高统治集团是自宇文泰以来的关陇军事集团。”门阀地位的标志是历代的官位和通婚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居于唐王朝最高统治集团核心地位的皇族和外戚无疑具有崇高的门阀地位。
最后看山东土族崔民干。处于唐王朝权力中枢地位的是以山东士族崔民干为代表的传统门阀士族。虽然崔民干在《氏族志》中被列为第三等,但由于第一、第二为皇族和外戚,因此他们是事实上的第一等。高士廉等奉太宗之命将其由第一等降为第三等,既体现了迅速上升并最终取得统治地位的关陇集团与日益衰落且逐步丧失政治特权的山东士族之间的矛盾,又从反面说明了以山东士族为代表的传统门阀士族在当时仍然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并保持强大的政治势力。
山东士族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旧门阀中最尊贵的门阀士族,同时遭受关陇集团打击也是最惨重的。从北周、隋朝遭受三次沉重打击到唐太宗重修《氏族志》再一次压抑山东士族,唐初的山东旧门阀在政治上的地位正如唐太宗所说:“其世代衰微,全无冠盖。”已非昔日所比。尽管如此,山东士族的习惯势力还是相当顽固的,当朝大臣如房玄龄、魏征、李勣等家,还是以同山东、河北的世家大族结姻为荣,说明山东、河北的世家大族旧日的社会地位还能得以维持。
虽然唐初的山东旧门阀在政治上的地位已远非昔日所比,但在唐初朝廷里也有为数不少的山东人,如太宗一朝共任用过宰相二十八人,高祖旧相以外的二十二相中,山东人占了一半,凡十一人,其中清河房玄龄,渤海高季辅与高士廉等均属高门,虽然他们还不能与崔、卢、李、郑、王相比。
由此可知,掌握唐朝政治中枢的官僚大部分出自以山东士族为代表的传统门阀士族,他们主要依仗文化优势跻身隋唐的统治核心,获得政治地位,高贵的阀阅血统并不是他们进身的凭借,更不是他们维持门户的主要因素。
三、结语
从以上分析和考察,我们不难看出唐初是这样一个政治局面,即新兴的关陇军事贵族逐渐取得政权并确立了对唐朝的绝对统治地位,而传统的门阀贵族逐渐丧失了昔日的政治特权,但还顽固地维持着强大的政治势力,只是这种局面到了武则天统治时期才有明显的改变。为维护武氏集团的统治,武则天大量拔擢庶族地主进入权力中枢,而将新兴的关陇军事贵族和传统的门阀贵族一并镇压下去了。从唐初掌握政权的阶级变动和从初唐到中唐的政治转轨的动态过程看,笔者认为:唐初政治承袭了南北朝以来贵族政治的传统,虽然此时的贵族政治色彩不如“王与马共天下”时那么浓重。而随着门阀贵族的衰落和关陇集团的兴起,唐初政治又必然形成其鲜明而独有的特征,即以新兴的关陇军事贵族为核心和以传统的门阀贵族为辅助共同维系着唐王朝的统治。正如有些学者认为隋唐处于门阀政治向科举官僚政治过渡的后门阀时期,唐初政治确为贵族政治。到唐中叶,武则天残酷镇压关陇集团,用科举取士大量拔擢庶族地主,唐朝政治才逐渐由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这一转轨直到宋初才基本完成。
参考文献: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中华书局,1975.
[2]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三联书店,2004.
[3]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