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谷城县耕地现状浅谈提升耕地质量的对策

2015-05-30王超陈家春

农民致富之友 2015年18期
关键词:谷城县耕地污染

王超 陈家春

谷城县地处鄂西北丘陵山区。是全省46个粮食主产县之一,辖10个乡镇、1个开发区,267个村,农业人口38万人,目前全县耕地面积39.18万亩,其中水田26.835万亩,旱地12.345万亩。农民人均拥有耕地约1.05亩。近些年,我县土肥站在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土肥使用、科技推广,对耕地的地力等进行调研时,发现存在有诸多问题。现将我们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 谷城县耕地现状

1.1 耕地质量总体下降。一是占补不平衡。近些年,因为城镇化建设加剧,大量优质耕地被占用。为了确保耕地面积的相对平衡,地方政府多在山区、丘陵或滩地拓展耕地面积,可新开垦的耕地没有形成耕作层或耕作层很薄,土壤肥力低,漏水漏肥严重,加之绝大部分新增耕地普遍缺乏后续培肥措施,致使新开垦耕地质量不如被占耕地。二是在土地平整的实际操作中存在技术缺陷。在土地平整过程中,由于技术问题,忽视了表土剥离和回填,导致耕作层遭到破坏,整理后的耕地关键地力指标全面大幅度下降,将原有的高产田变成了中低产田。据土肥站监测结果:整理后的耕地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有机质、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的下降幅度达60%以上,大部分耕地锌、硼元素普遍缺乏,其它微量元素趋于平均。三是长期使用农药化肥。再加上有机肥严重不足、秸秆还田量减少等原因,使土壤中有机物质补充不足,结构变差,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造成土壤的酸碱性过大或过小,导致土壤板结,缺乏蓄水和保肥功能。四是坡耕地水土流失。长期以来,许多农民一般都是在垂直于坡度的地方开始进行垄沟耕作,一旦雨季到来,降雨量加大,水流汇集到耕地产生的垄沟上极易出现径流,造成侵蚀沟,耕作层土壤被破坏,导致沙石裸漏在外,形成了水土流失。同时,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使人们开始乱砍滥伐树木,毁林开荒或毁草开荒,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加剧了水土流失现象的产生与恶化。五是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地沙化。对地下水的持续超采利用,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直接引起地表植被衰亡,土地沙化加快。

1.2 耕地数量逐年减少。据谷城县土壤普查数据:1980年耕地面积为35618.93公顷,2014年耕地面积为26120.00公顷。综合比较谷城县2009年地力评价与第二次土壤普查农业情况,可以看出,24年间耕地减少了26.67%。造成耕地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城镇化建设加剧,农村人口的大规模减少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耕地耕作方式,同时,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占用,甚至污染、破坏耕地;二是退耕还林面积的逐年扩大;三是由于产业调整,农田调种茶叶、养鱼虾等原因,农作物种植面积平均每年递减一千亩左右;四是撂荒地现象增多。近年来,我县经济发展很快,由于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种粮效益低等多种因素,许多农民将耕地撂荒弃之,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1.3 被污染耕地逐年增多。据谷城县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结果,近30年来优质耕地大面积减少,其中一等地减少约30%;而劣质耕地大面积增加,六等地增加两倍多。其主要原因一是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于土壤、水体和空气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二是农作物病虫防治运用的农药,造成耕地重金属、农药残留含量超高,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工厂“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

2 导致谷城县耕地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2.1 土地治理的决心不到位。一是土地治理规划滞后。在开展土地治理工作前,没有相关的专项规划作为参考依据,或者编制的规划与实际情况不符,在一定程度上,使土地整治工作缺乏统筹性;二是政策配套不到位。由于相关政策配套不到位,在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安置问题、农民养老保险问题、权属纠纷等不能及时解决,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从而阻碍了土地治理工作的进展。三是资金利用率低。土地治理工作综合性、系统性、政策性较强,涉及面广,但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管理职责不明,出现了资金重复投入的现象,导致投入的资金利用率降低。

2.2 环境整治的力度不到位。长期以来,由于农民群众环保意识不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环境监管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缺乏有效的解决手段,许多环境保护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农村土地遭到严重污染。例如,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得不到有效处理和回收利用;农药瓶、塑料薄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随意丢弃田间地头、或直接焚烧,造成环境污染;大量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被运往农村集中堆放和随意丢弃,未进行填埋处理,造成农村土地、水源、空气污染。

2.3 科技推广运用不到位。例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运用,有机肥的推广运用,腐熟剂的推广运用等。目前我县农村一线农技队伍已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老农技人员相继退休离岗,造成技术力量的断层,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执行起来较困难。再加上一些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缺乏专项资金,投入不够,导致推广不到位。

3 提升耕地质量的对策

3.1 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农业是既要承担自然风险又要承担市场风险的弱质产业,虽然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投入,但农业发展仍然是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提升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离不开资金的大力支持,因此,建议财政要增加对土地质量提升工作的资金投入,并积极整合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土壤有机质地力提升项目、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资金,加大耕地质量提升工作的实施力度。

3.2 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快速提升耕地质量。一是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是依据土壤养分化验结果,根据土壤养分的丰缺实际,以及作物种类、产量,本着缺啥补啥、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进行氮、磷、钾的科学配方,使土地不吃过头粮,农民不花冤枉钱,达到用地、养地、节本增效、增产丰收以及保护环境的目的。二是增施微肥。微肥是农作物生长发育、夺取高产同等重要的肥料,具有微肥大作用之称。谷城县土壤微量元素化验结果是:铜、铁、锰较为丰富,部分缺锌,全面缺硼。为此要加大推广锌、硼微肥的应用。三是全面推广增施有机肥及秸杆覆盖技术。增施有机肥是耕地地力建设重要措施,推广增施有机肥可采取以下途径:①积造农家肥,肥源有家庭垃圾堆肥、厩肥、人畜粪便、猪栏牛舍、垫草积造堆制等。②秸杆直接还田,采取秸杆覆盖技术,每亩用作物干秸150-200公斤。③施用企业生产的商品有机肥等。通过增施有机肥,不断改良土壤,培肥土壤,提高耕地地力。

3.3 持续改造中低产田,促进耕地地力建设。谷城县中低产田面积大,障碍因素多,改良中低产田要遵循因地制宜、因土改良、分类治理的原则。①干旱瘠薄型。主要分布在谷西南山区及丘陵、岗地、旱地,这些耕地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缺氮、缺磷较严重,易旱易涝,农作物产量较低。这类土地的改良利用,一是科学规划,发展立体农业。在坡度大于25度以上的坡耕地实行退耕还经,改造后实行坡地沟垄耕作等高种植,发展经济作物;二是实行坡改梯。对分布在山区坡脚的耕地,通过坡改梯措施改良成为人造水平梯田,用于发展粮食生产。三是实行坡地沟垄耕作等高种植。对分布在山腰大于25度的坡耕地及丘岗坡耕地实行坡地沟垄耕作等高种植进行改良,减小坡度、增厚土层,增强蓄水保墒和抗旱能力,发展经济作物。四是综合配套技术,实行秸杆覆盖技术、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及选用良种、病虫的防治,田间管理等技术。②渍潜、渍涝型。这类耕地主要解决要渍水问题,一是健全排灌设施,灌水渠、排水渠分家,并实行硬化。二是在公路、铁路以及城市建设规划时要对农业排水沟渠考虑规划设计不能影响农田排水,做到明水能排、暗水能滤,降低地下水位,根治渍潜、渍涝型农田。③障碍层。这类耕地土壤的改良,一是对过沙、过粘的土壤实行工程改良,对过沙土壤掺黄土,对过粘土壤掺沙土;二是对夹砂层土壤,实行深翻改土和选择种植浅根系作物。

3.4 要合理的治理土地污染,并加强保护耕地的环境。首先要控制耕地污染的源头,并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并鼓励采用以预防为主来控制污染的模式,一定要严格施行,尽可能把耕地污染扼杀在摇篮里,阻止其蔓延。一旦有污染现象的出现,或者是即将有被污染的可能,都要及时的采取治理措施,进行有效的控制。其次,要对农业中使用的化肥与农药进行严格的控制,并规范施肥的方式、措施以及应用管理,并加快研制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以及积极带动农民选用绿色有机肥,从而来提升土壤的自净能力。在治理土壤中运用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等技术,如化学改良剂、生物改良措施等,对已经污染耕地进行修复。种植指示性植物,恢复绿肥种植,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再次,对生活垃圾要集中处理,把能够回收的垃圾集中回收,把不能回收、不宜堆肥处理的垃圾进行机械生物处理,将可燃物加工为燃料,进行能源利用,对于剩余部分集中填埋。最后,要强化科学技术培训,培育新型农民。不断加大投入,下大力气抓好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提高农民对耕地质量提升重要性的认识。

3.5 加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完善耕地质量保障机制。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是实现耕地质量保护的重要保障。一是建立长期的耕地地力监测机制,对全县耕地按不同区域、土壤类型,建立固定的监测点,长期提取化验数据汇总分析;二是建立耕地地力生产情况档案,定点定户进行生产情况调查,掌握投入、管理产出等情况,对调查情况汇总,结合土壤肥力监测综合分析,随时掌握耕地地力变化的动态,提出对耕地地力建设的对策,指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科学施肥、土壤改良利用等;三是办好土壤改良利用试验示范。对掌握的各类耕地地力变化动态情况,作出改良利用对策,办好试验、示范基地,取得成果,分类推广,使耕地地力保持高水平。

3.6 积极推进耕地保护体制以及法律制度的完善。一是制定耕地地力建设规范标准及法律法规,保障耕地地力建设。建立对耕地地力建设保护及监督机制,做到用、养结合,对耕地地力培肥、保护达到标准给予补贴,使耕地地力持续发挥潜力。严格治理工业污染对耕地土壤造成的危害,对农用化学药品的使用做到低量有效、安全无污染,严禁超量使用除草剂、土壤调理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造成污染的追究使用者责任,造成重大损失的追究其法律责任。二是加强对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质量建设与管理,确保补充与占用耕地数量和质量。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要严格把好关口,搞好占实平衡补充耕地的验收工作。特别是农业部门要根据项目验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踏勘并采集土样,将土样送到有资质的土壤肥料质量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出具书面检验报告,在此基础上形成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意见作为验收时形成综合意见的重要依据;要加大投入,确保补充耕地质量不断提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良土壤的具体措施,消除土壤障碍因素,改革耕作制度,防止土壤退化污染,培肥地力和平衡养分,加快补充耕地的土壤熟化进程,不断提高补充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三是加大农业执法力度,确保对耕地的保护。对农业法中《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2013年底《湖北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要不折不扣的执行。

猜你喜欢

谷城县耕地污染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保护耕地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襄阳地方特色民宿运营模式创新研究
谷城县庙滩镇南川中心小学:打造“领导陪餐”新常态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谷城县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湖北谷城县政策性农房保险:灾害风险共分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