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区“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经济效益调研报告
2015-05-30季兴华吴爱国路志坚
季兴华 吴爱国 路志坚
[摘 要] 调查分析总结显示,实施国家粮食丰产工程项目亩增产6%以上,亩节本16%,增收原因:创新、示范并举,确定新技术快速传播为工作中心。
[关键词] 水稻 粮直工程 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9-0021-02
姜堰区是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苏省项目实施示范县,项目实施以来,在水稻技术创新、集成与大面积示范应用上均取得重要成果,为全区水稻科技提升和 “十一连增”作出重大贡献。根据省项目组安排,2015年6月28-30日组织开展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一期课题主要经济效益统计调研工作,以此为依据,形成调研报告。
1 调研方法及调研报告撰写依据
1.1 调研方法和内容
1.1.1填写农户水稻生产经济效益调查表。选择项目实施区沈高、桥头和兴泰3个代表性乡镇进行精确机插、常规机插和直播稻3 种技术类型进行典型经济效益抽样调研,每个乡镇调查8-10个农户,共调查25个农户,分别调查2014年农户物质与服务投入、劳动用工、产出与效益等,填写农户水稻生产经济效益调查表(以下简称表1)。
1.1.2填写2012-2014年3 种技术类型效益调查表。基于农户水稻生产经济效益调查情况,结合我区2012-2014年项目实施开展的各类调查和总结,填写3 种技术类型效益调查表(以下简称表2)。
1.2 调研报告撰写依据。以表1、表2依据,形成此报告
2 水稻精确机插、常规机插(CK1)和直播稻(CK2)效益比较
2.1 亩产出和产值。表2显示,精确机插近3年平均亩产、产值680.4公斤、1984.3元,较CK1 640.3公斤、1867.5元, CK2 586.8公斤、1711.1元分别增加40.1公斤、116.8元,93.6公斤273.2元,增6.26%、6.3%,15.96%、16.0%。表1显示,4户示范户平均亩产出、产值671.2公斤、2119.1元,较15户CK1平均亩产出、产值616.9公斤、1912.3元,6户CK2亩产出、产值590.8公斤、1757.4元,分别增加54.3公斤、206.8元,80.4公斤、361.7元,分别增8.8%、20.6%。
2.2 亩成本。表2显示,精确机插近3年亩投入平均687.4元,较CK1702.4元 、CK2 728.0元,分别减少15元、40.6元,减2.1%、5.6%。表1显示,2014年示范户成本投入723.7元,较CK1 726.4元、CK2 731.5元,分别减少2.7元、7.8元,分别减0.04%、1.1%。
2.2.1亩种子投入。表2显示,精确机插近3年种子平均投入 23.8元元,较CK1 27.1元 、CK2 37.4元,分别减少3.3元、13.6元,减12.2%、36.4%。表1显示,2015年示范户种子平均投入29.8元,较CK1 32.53元、CK2 51.3元,分别减少2.7元、21.5元,分别减10.0%、41.9%。
2.2.2亩肥料投入。表2显示,精确机插近3年亩肥料投入平均165.2元,较CK1 165.8元 、CK2 194.7元,分别减少0.6元、29.5元,减0.4%、15.2%。表1显示,2014年示范户成本投入149.3元,较CK1 173.2元、CK2 181.8元,分别减少23.9元、32.5元,分别减13.8%、17.9%。
2.2.3亩农药成本。表2显示,精确机插近3年亩农药投入平均117.8元,较CK1 120.5元 、CK2 141.7元,分别减少2.7元、23.9元,减2.2%、16.9%。表1显示,2014年示范户成本投入134.4元,较CK1 140.5元、CK2 160.1元,分别减少6.1元、32.5元,分别减4.3%、16.1%。
2.2.4亩用工、用工成本。表2显示,精确机插近3年亩用工投入平均2.19个、127.8元,较CK1 2.36个、136.0元 、CK2 3.3个 190.1元,分别减少0.17个、8.2元、1.11个、62.3元,减2.2%、16.9%。表1显示,2014年示范户用工成本投入1.77个、114.8元,较CK1 1.8个、117.1元,CK2 1.98个、129.0元,分别减少0.03个、2.3元,0.21个、14.2元,分别减1.7%、2.0%,10.6%、11.0%。
2.2.5其它成本。
2.2.5.1机收费用、灌溉成本。表2显示,精确机插、CK1、CK2相当,近3 年亩平均费用分别为55元、52.7元。由于调研户有自收、自管和代收、代管,表2 费用差异较大,在此不作比较。
2.2.5.2大田耕整。表2 显示,精确机插、CK1相当,3 年亩平均耕整费用76.7元(耕整和秸秆还田费用)。CK2近3 年亩平均费用53.3元。我区直播稻部分农户为麦田套播,耕整费用较精确机插、CK1少23.4元、30.5%。
2.2.5.3 其它成本。精确机插、CK1在机栽作业、秧盘、无纺布和壮秧剂等物资近3 年平均亩费用分别 为41.7元、24.7元。
2.3 亩净收益。表2显示,精确机插近3年平均亩净收益 1296.9元,较CK1 1165.1元、CK2 983.1元,分别增加131.8元、313.8元,增11.3%、31.9%。表1显示,4户示范户平均亩净收益1395.5元,较CK1 1167.7元、CK2 1025.9元,分别增收227.8元、369.6元,分别增17.5%、36.0%。
3 国家粮食丰产工程项目带动增产增收原因
3.1 项目实施增收渠道构成
3.1.1增加产出、产值。2.1、2.2显示,精确机插近3年平均产值较CK1、 CK2增加116.8元、273.2元,净收益增加131.8元、313.8元,产值增收分别占净收益88.7%、80.2%。调研户中,示范记平均产值较CK1、CK2增加206.8元、361.7元,净收益增加227.8元、369.6元,产值增收分别占净收益90.8%、97.8%。
3.1.2 节本。由于表1 填写不齐全,细项成本分析仅根据表2 进行
3.1.2.1 种子。2.3.1显示,亩种子投入精确机插近3年种子平均较CK1 、CK2分别减少3.3元、13.6元,占净收益1.8%、4.3%。
3.1.2.2 肥料。2.3.2显示精确机插近3年亩肥料投入平均较CK1、CK2分别减少0.6元、29.5元,占净收益0.33%、9.3%。
3.1.2.3亩农药成本。2.3.3显示,精确机插近3年亩农药投入较CK1 、CK2分别减少2.7元、23.9元,占净收益1.5%、7.6%。
3.1.2.4亩用工成本。2.3.4显示,精确机插近3年亩用工投入平均较CK1、CK2分别减少8.2元、62.3元,占净收益4.5%、19.7%。
3.1.2.5 其它亩成本。CK2较精确机插和CK1减少66.4元。综合分析,亩节本精确机插近3 年平均较CK1、CK2亩节本14.8元、62.9元,分别占净收益11.3%、19.8%。
3.1.3 综合上述,国家粮食科技丰产工程项目水稻精确机插的实施增加效益主要来源于亩产量和节约成本2个方面,其中产量较CK1、CK2增产6.3%、16.0%;节约成本11.3%、19.8%。上述分析不包括项目实施在优质优价、定量农业等衍生的价格提高带来的利润。
3.2 国家粮食丰产工程项目带动全区水稻“十一连增”原因
3.2.1创新当头,科研、教学、地方通力合作,加快技术创新进程,提供强有力技术保障。按照项目安排,在扬州大学农学院的指导下,姜堰区成立了水稻科研试验示范基地,与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里下河农科所等科研、教学技术单位挂勾,扬州大学农学院成立了专门的专家工作站和试验站,每年安排3-4名硕、博士蹲点,基地每年试验示范水稻新技术8项、新品种60多个,开展专题试验8项以上,每年为部省提供2-3次观摩现场。3年来,在《中国稻米》、《耕作与栽培》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3篇,总结5篇水稻高产集成技术、2篇生产技术规程,“稻鸭共作丰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 “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建设及成果推广应用”分别获2012年度泰州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2013年农业丰收奖一等奖,区作栽站2名同志先后获得2013、2014年省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
3.2.2 示范突出,“一田三区”典型带动,新成果推广速度、覆盖面双双加速,新技术成果带动作用显著。按照项目“一田三区”实施要求,每年成立1-2个800公斤以上超高产攻关田、6个千亩高产示范方、10万亩技术示范区和30万亩技术辐射区,新技术成果率先在“一田三区” 典型示范方上应用。2012年扬州大学农学院引进优质食味粳稻新品种南粳9108在全区进行推广,在“一田三区”通道推动下, 2012年试种南粳9108面积110亩, 2015年扩大到25.2万亩,占全区水稻面积51%,成为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2014年调查,示范种植11.78万亩南粳9108提高全区水稻单产提高5.6公斤;小面积超高产屡创记录,经泰州科技局组织省内相关水稻专家验收,2012年杂粳甬2640亩产852.6公斤,常规稻机插亩产786.4公斤,2013年河横村南粳9108百亩方平均产量为785.1公斤,最高田块亩产806.7公斤,2014年镇稻18百亩机插示范方亩产808.2公斤;千亩机插示范方亩产700公斤以上,3 年示范区平均亩产680.4公斤,辐射区平均亩产653.3公斤,较非项目区分别增产 11.6%、7.1%。
3.2.3上下联动,省项目专家、区农业部门和镇农技站三驾齐出,积极开拓多种宣传途径,加快新成果应用进程。层层开动各级培训班,省项目组专家到区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种粮大户代表,区农业部门到镇培训种田代表,镇农技人员到村培训种田农户,每年接受技术培训人数8000多人次;坚持巡回现场指导制度,每年在穗肥施用前夕,省项目组组织专家组成员到区重点方观察,听取地方苗情汇报,现场给出技术建议,区农委组织栽培、植保、耕保等方面8名专家成立特派员工作站,定期、不定期到各镇重点方巡察,随时解决发生的技术问题,各镇农技骨干包户、包方,确保各项技术措施到位,每年区、镇分别组织种田代表到重点方现场观摩50多次。发挥电视、广播、电脑、短信等媒介力量,生产关键时期,主动联系电视台、广播电台,将水稻关键技术拍摄、录音在“一周农经”、“ 每周谈农事栏”目和电台反复播放,在省、市、区信息平台平均每年发布12条水稻信息,每年发布手机短信20多条,惠及全区技术人员、种田大户846人。
3.2.4 巧借资源,项目互补,共同推动成果应用,放大项目效应。
巧借项目资源,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高产创建、超级稻、基层体改、科技入户等项目相互合作、补充,粮食丰产工程项目优势是技术,创新成果已成为其它项目的技术支撑,各项目也为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传播渠道,全区每年整合各种水稻项目资金500多万;巧借大户之手,全区现有家庭农场、种粮大户498户,承包种粮面积12万亩左右,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区、镇、村超高产方、百亩攻关方、千亩示范方等典型田块建立以大户为主,通过他们现身说法让技术成果向四方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