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途径探析

2015-05-30潘玮丽许亚青

大学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途径大学生

潘玮丽 许亚青

[摘 要]近年来,网络已经渗入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对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众多的网络热点事件中,大学生群体成为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也参差不齐。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包括社会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占领网络阵地、学校建立网络德育工作平台、家长给予子女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和学生自身主动提升网络道德修养四个方面。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道德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111-02

近年来,网络已经渗入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对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网络道德教育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它不仅关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更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息息相关。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大学永恒道德精神的淡化

大学是社会道德与理性凝聚的殿堂,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高尚的文化品位始终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怀一颗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心,孜孜不倦地追求梦想。大学精神是大学生自我规范的道德准则,是在永恒的道德的基础上繁衍传承而来。然而在网络化的进程中,网络为大学生开辟了一个“虚拟”世界。在网络“无中心”的运行环境下,“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自由主义思想和行为开始泛滥。大学的道德精神对大学生群体的规范约束效力正在日趋减弱。

(二)网络道德教育起步晚,有一定的局限性

传统的道德教育有着先天的优势,在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中可以兼顾内容的主导性和方法的有效性,对传播者和受众的要求明确且相对不高。而对于起步较晚的网络道德教育,在保证主导性的教育内容的前提下,必须依靠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打破大学生对道德教育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成见,从而吸引其参与其中。这显然对传播者和受众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想方设法创新传统课堂的德育课程的过程中,也应该关注虚拟的网络课堂道德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而不是生搬硬套或是原封不动地将德育内容搬到网上,也不是过分地注重德育工作的宣传、较少地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可度,更不是基本没有什么互动的单方面输出。

(三)网络道德教育的合力作用发挥不够

教育学领域中的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合、相互协调、相互沟通,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得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的实效。[1]传统道德教育比较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的联合,比如学校定期组织开展家长会让家长们了解子女的在校表现,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到学校开展德育讲座等,创造了家庭和社会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机会,同时也提高了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而在网络道德教育的领域中,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稳定的“合力链”,主要表现在家庭和社会在这方面的教育意识相对淡薄以及学校没有很好地起到“桥梁”的作用。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社会应加强传统道德建设,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占领网络阵地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并发展优秀的传统道德。在多元文化交织、多种思想相互碰撞的网络环境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思想引领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形成是新环境下创新道德教育的必要前提。网络道德教育不可能完全凭空产生,更不可能脱离传统道德教育而存在。继承并发展优秀的传统道德是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前提。其一,主张传统道德“知行合一”的理性来规范网络主体的自我修养,言而有信,真诚无价;其二,提倡传统道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其三,弘扬传统道德“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培养大学生平等互助的网络人际关系;其四,鼓励传统道德“学而时习之”的求知心理,使大学生主动接受网络道德知识的学习,从而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2.落实网络实名制,加强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占领网络阵地。在把握网络传播的规律和特征的前提下,运用“把关人”理论1对现有的网络道德教育进行创新。政府部门可在政府机关的网站或者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商业网站开设一系列红色主流专栏,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积极向上、健康有意义的内容。同时,有关部门落实网络“实名制”,以此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自律和责任意识;避免角色的混乱,降低学生沉迷网络的几率;有利于社会的监管,使得网络环境序井然有序。

(二)高校应建立网络德育工作平台,推进网络德育课程进课堂

1.第一课堂:开设网络德育专项课程,推进网络德育课程进课堂。推进网络德育课程进课堂,包括编写教材、开设相关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促进网络道德教育融入课程体系,系统地展开网络道德教育应当成为各大高校德育工作的新的重点。同时,要把重塑大学的道德精神纳入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的工作中,不断地将思想道德的核心思想、主流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的培养工作中。对还没有条件开设校级网络道德教育通识课程的高校,可聘请行业专家或其他院校专家举办相关的系列讲座,如果条件允许,也可将讲座视频上传至校园网内,让没有时间参加讲座的学生通过网络观看视频,完成专题讲座学习,以此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

2.第二课堂:鼓励大学生积极实践,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自我教育意识。第二课堂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传授知识、培养技能、锻造人格的活动,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补充和发展,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为学校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鼓励学生自我教育是提升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学校可以通过开放校园媒体、指导学生制作网络作品等途径,让学生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积极弘扬校园主流价值观,重塑大学道德精神。

(三)家长应给予大学生子女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并做好相应的监督和教育工作

1.调整好自身的角色,给予大学生保护和引领。大学生虽是成年人,但其情感意志薄弱,自控能力较差。一方面,大学生对新事物敏感,好奇心强,对外界事物接受较快,渴望得到社会和学校的肯定;另一方面,网络极大地拓展和延伸了大学生情感世界的时空,突破了现实生活的束缚,大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放纵自己的情感意志,寻找情感的寄托,容易沉迷于网络。因而,家长必然要承担起保护和引领的角色,根据大学生子女对待网络的态度及时调整并适应自己的角色。

2.加强自身的网络知识,提高网络应用能力。由于家庭是三方合力体制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因此家长必须加强自身的网络知识,提高网络应用能力。如社会有关部门可适当对家长进行一些网络专业知识的指导,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加在校举办的网络讲座、课堂,运用网络平台使家长主动与学校定期沟通等,改善家长的网络认知,增强家长保护子女网络安全的意识以及提高家长的网络操作实践能力。

(四)大学生自身应主动提升网络道德修养

1.牢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理解能力。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当前所拥有的知识储备与认知结构。如果大学生知识储备少且网络认知水平低,就只能接收表层含义,不能判断和剖析信息的真假与本质,容易对网络信息轻信盲从,从而导致价值观的偏离、行为的失范。相反,当大学生群体拥有较高的网络认知水平和良好的认知结构时,就较为容易地接受多元、丰富的网络信息,并能通过信息的表面含义,层层递进,全面理解信息的内涵,对信息做出正确、有效的取舍。因此,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自己在意识领域的主导地位,同时掌握一定的互联网知识和技能,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最终提升对网络信息的选择与理解能力。

2.增强大学生辩证思维,提升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质疑评估能力。有研究者调查认为,我国受众对待媒介信息的普遍倾向是“大众传播所发布的信息都看作是权威的,对其真实性、客观性和科学性更不习惯做信息来源分析,不思考信息发布者的动机,不通过头脑过滤,一味地全盘接受”。[3]大学生群体接受过高等教育,对一部分的网络信息已经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仍需继续加强对网络信息的质疑评估能力。大学生必须认清网络这一传播媒介的特有性质和传播过程,网络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是纯客观的,归根结底是网络媒介创造出来的“拟态环境”,网络有时会沦为权利与地位的“传声筒”。网络环境中伦理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的泛滥,伦理基本矛盾的冲突极易导致大学生伦理认知的冲突,这些给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建设带来了麻烦。因此,大学生必须用辩证的思维看待网络信息,提升自身的质疑评估能力。

[ 注 释 ]

[1] 赵敏.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2] 库尔特·卢因.群体生活的渠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

[3] 陈颖.大众健康传播中受众媒介素养的培养[J].新闻爱好者,2001(18).

[责任编辑:覃侣冰]

猜你喜欢

途径大学生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医保基金“可持续”的三条途径
分级诊疗有三个可行途径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