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是电影内容的金钻

2015-05-30赵军

综艺报 2015年19期
关键词:人性心灵年龄

赵军

随着国内电影市场日益壮大,更多投资者看到优秀影片市场成功的可能,愿意拍摄富有艺术深度的电影。这给了希望创作有深刻内涵作品的编剧和导演更多机会,他们持续的冲动既受到市场的激烈影响,更由于这是电影之于艺术家的天职与烙印。在资金缺乏的年代,他们尚且会抓住机会做出自己的“绝活”;在资金不缺的当下,向人性深度冲击的创作更是理所当然。

这就需要超越所谓“21岁幼稚观影市场”的藩篱。其实,上述年龄的群体中,现今很少有不接触诸如《红楼梦》这样名著的,好莱坞的经典名片以及每一年的奥斯卡新片也早已向他们传播出生活的复杂、人性的曲折和心灵的沧桑。对这些,中国21岁年龄的人群几乎全部都理解,内心都向往。困难也许只在于中国电影自己欠缺这样有深度的影片。

当下卖座影片的主要特点是“真”。因为在课堂、在家庭、在电视机前、在众多媒体上,各式各样的谎话还充斥着年轻人的耳膜。所以,当一些中国年轻导演拍摄的电影新作以其颇具真实性的面目出现时,受到年轻群体拥戴并不难以理解。从《失恋33天》到《煎饼侠》,这三年多涌现出的此类影片不胜枚举,其观影体验就建立在“真”的土壤上。

有了这样的基础,就可以进而讨论“深”这个层面的意义了。“深”,本身就是“真”,甚至是更“真”。可以设想,《小时代》《催眠大师》《心花路放》《北京遇上西雅图》等等的探索,如果将人性的故事讲得更曲折一些、更艰难一些,就会是通向人性的,而非仅仅是时髦的人间喜剧。

21岁的观影群体其实是电影人自己造就的,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我们的电影还仅仅停留在求“真”上,不能满足希望得到更深刻人性故事涤荡的普遍心灵。

这些心灵可能正是21岁,也可能高于或低于21岁。心灵能够受到艺术冲击的感悟力从来就不会因为年龄的因素、甚至不会因为文化的因素而改变。人类的心灵从来就是为深入、深刻的人性准备的,电影的功能就在于把心灵的梦衣披上,直奔人性深穴。

只有具备人性的穿透力,一个作品才可能深刻地塑造人物,完成精彩动人的传奇故事。人性的穿透力究竟是什么?我以为,“情”是对其刻画最好的角度。然而人们总是将“情”归入到“文艺片”范畴,而忽视了“情”的深入与别样正是人性的深刻所在。当下电影之所以深度不足,主要是对“情”缺乏深刻的认知,写情不深,写情不专,写情不出众,而无法成为折射当代社会人性的三棱镜。

21岁观影年龄绝对不是唯一的市场规律,事实是,社会在等待着电影的人性深度超越浅薄的社会认知层次。当代社会的中国在在充满千变万化的传奇,无穷无尽。只要找出“情深似海”的故事就能穿透人性的城墙,贡献出有艺术深度的作品。

猜你喜欢

人性心灵年龄
变小的年龄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人性的偏见地图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唤醒心灵
年龄歧视
算年龄
功能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