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逃离“成功学”

2015-05-30

华声 2015年2期
关键词:杜鲁门成功人士土豆

最近网上火爆流传一段视频,一个小伙子在《非你莫属》栏目中出尽洋相的情景,深受成功学毒害的他自称无所不能,“只要拥有一颗成功的心,整个地球踏在我的脚下,整个宇宙拥在我的怀中”。而现实中的他其实什么专业特长也没有,自然不会有任何一个Boss会看上他。

这些年来,我们的媒体上津津乐道的是各类“成功人士”,书店里摆放的是各类“成功教材”,各种培训机构甚嚣尘上的是各类“成功培训”,乃至于连《水浒》《三国》都被解读为“成功学”的活教材,全知全能的各路豪杰教我们“跟唐僧学管理”、“向刘备学创业”、“孙悟空是个好员工”。最可笑的是,就连《论语》这样的经典人文著作也被肢解为“成功学”的活学活用读本。总之一句话,所有的名人名事名著,无一不是为了“成功学”而存在,因了“成功学”才有意义。

与此同时,所谓的“成功”又都是被物化和量化的各种指标,简单地说就是名和利。真理的追求、人格的完善、对爱和美的体悟,这些更重要的东西统统都被排斥在“成功学”之外。虽然“成功学”偶尔也涉及人的品质,比如一个人乐于助人,因此而获得了意外的奖赏和回报。但这种解读的最终着眼点仍然是功利的和世俗的,是生意思维方式。

这样的思维定式对年轻人的恶劣影响是极为严重的,尤其妨碍和误导着受教育阶段的青少年。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机器狗”,当然更不应该是只知道赚钱的“机器狗”。“成功学”单一的价值目标必然导致单一的人格与品性,即便据此获得“成功”,这“成功”也是外在层面的,欠缺与财富相对应的人文素养与财富品格,这“成功”无论对自己还是对社会都未必是一件好事。

就我所接触到的各种“成功学”,无一不是以金钱作为刺激手段来激发所谓的“内在潜力”,这一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知识增进、智慧传承、思维训练,更谈不上人文品质的培育。其无限夸大的就是毅力的决定作用,以及活学活用的“接单技巧”。更糟糕的是,某些成功学家还不惜鼓励大家丢弃平实的当下,以追求渺茫的“前景”。譬如一本叫《谁杀了我的“牛”》就提出一个新奇的观点,叫做“勇敢地杀死你的奶牛”。大意是说某个家庭赖以生活的是一头奶牛,这个家庭要取得“成功”的前提恰恰是应该杀死这头奶牛,因为正是这头奶牛将这个家庭与平庸的生活捆绑在一起了,只有置之死地才能后生。当然,肯定有这样破釜沉舟的人取得過巨大的成功,但问题是,这种成功的概率到底是多少?

“成功学”家们似乎永远都不用概率问题以及风险和成本这些现实的问题,他们唯一的证据就是某个具体的“成功”案例,这其实就是最典型的“传销学”教学大纲。

事实上,真正的成功人士几乎没有一个是通过“成功学”训练而获得成功的,而更多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优秀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是如此,即便是迅速蹿红的明星或者一夜暴富的商人,如果只有“成功学”的伎俩,最终也往往要败倒在“成功学”思维上。

还有更深的一个层面,就个体生命而言,内心生活是无法用外在的指标来衡量的。我们都知道一个真实的事例: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时,有人向他的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回答:“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那个“挖土豆”的儿子在“成功学”家们看来自然失败得一塌糊涂,但能够拥有如此坦然心境的母子,谁又敢说他们的人生就一定比做总统失败呢?

猜你喜欢

杜鲁门成功人士土豆
美海军舰艇科尔(中)为杜鲁门号航空母舰提供补给
成功人士的就寝习惯
最后的机会
土豆喝水
土豆爱吃糖
成功人士
发芽土豆带着毒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土豆发芽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