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山村夫妻教师》谈纪录片的拍摄手法

2015-05-30黄冠唐翠

今传媒 2015年2期
关键词:故事性叙事性真实性

黄冠 唐翠

摘 要:人物往往是纪录片作者最为关注的主角。而纪录片中的人物的发展往往与故事情节紧密相连。真实的人物故事贴近观众的生活,带给观众“主人翁”的情感体验,因而故事情节成为了人物类记录片关注的重点。纪录片《山村夫妻教师》正是这样一部叙说真实,回归故事的人物类纪录片。本文将以此片为例,展开对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真实性、故事性、叙事性三方面的思考与探究。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真实性;故事性;叙事性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2-0088-03

“影像之美是震慑人心的”,电影一出现就显示了它的纪录功能。纪录片把人们从虚构的电影故事带到了陌生遥远但真实的世界,就像文字见证并改变着今天的历史。因而纪录片创作的本质诉求便是,及时跟踪并表达和阐释意识与存在的关系[1]。2014年第九届“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上,纪录片《山村夫妻教师》以其真实细致的故事,夫妻教师感人的事迹,令人动容的师生情谊摘得了总决赛“最佳纪录片”奖项。本文将以该片为例,展开对其创作过程中真实性、故事性、叙事性三个方面的探讨与分析。

一、真实——纪录片的创作需要

纪录片是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态和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影视艺术形式和电视节目形态。真实是对事实而言的,其真实性,客观性,以及纪录片本身具有的纪实性都是纪录片创作中不可或缺的。

(一)纪录片的真实性

纪录片需要真实,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2]。纪录片《山村夫妻教师》真实的记录了一对夫妻教师23年来对长远小学孩子的默默付出的故事。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他们却用青春和付出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送出大山。纪录片的真实是将社会原有的生活形态以不加虛构和扮演的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不论是周建波陈蓬珍夫妻忙碌的学校生活,维持生活田地里辛勤劳作的身影,还是对留守孩子视若己出的无微照顾与关怀,都是对这部影片真实的最好印证。

(二)纪录片的客观性

纪录片创作有其自身要遵循的客观原则,那就是既不能以真实的名义束缚创作手段,也不能随意虚构[2]。客观的镜头记录、语言陈述无疑增添了纪录片本身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1.镜头的客观与真实。在纪录片《山村夫妻教师》中有不少客观存在的镜头。如长远村的交通情况、学校的环境、校舍的简陋的镜头;孩子们只有咸菜却依旧满足吃着午餐的镜头;两位老师午觉时间批改作业的镜头等等。影片中大量运用这些真实客观的镜头展现人们夫妻俩人坚守23年的不易与默默付出的艰辛。

2.语言陈述的客观与真实。如在挖红苕的时候,陈老师主动的说起了儿子对自己职业的看法“我儿子经常强调我,钱没挣到一点,一天还是活得很开朗的”。我们很想从老师那里了解,有没有想过放弃“教书”?周老师说:“一想到学生,关键是走了,学生找哪个呢?而且家长都很信任我,关键是那么多的学生,我啷门放心得下嘛。”这些朴实的语言却直白地表达了夫妻俩对长远小学的热爱与坚守的执着。除了访谈记录的客观性以外,全片解说词基本上使用客观陈述性语言,给观众提供了个人观察的视角与思考的空间。

(三)纪录片的纪实性

“纪实性”是纪录片的本体特性。表象真实、结构真实、本质真实被人们认为是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3]。片中没有刻意回避因画面色彩、画面反差所带来的模糊效果而导致的影片清晰度问题。这种效果反而给影片增添一种山村生活的艰苦的视觉感。人们还是愿意相信拍摄的影像所呈现的真实非电脑生成的虚拟能够替代的。

二、故事——纪录片的魅力

追求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基本要求,追求故事性则是纪录片的最高境界[1]。罗伯特 · 麦基认为“对故事的嗜好,反映了人类对捕捉人生模式的深层需求。这不仅是一种纯粹的知识实践,而且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非常情感化的体验”。曲折的情节与矛盾突出的故事赋予了纪录片独特的魅力。而如何满足观众的期待,引发观众产生共鸣则是纪录片面临的挑战。

(一)题材选取要具有故事性

寻找真实而生动的人物故事是纪录片创作者不懈的追求。选取的人物是否具有普遍性,事件是否有代表性,情节发展过程中是否有矛盾和冲突决定了纪录片本身的可视性和趣味性,决定了观众能否从感人的情节和曲折的矛盾中产生共鸣。《山村夫妻教师》讲述的是一对在山村小学坚守职教23年的夫妻教师。首先,社会的主流应该是普通大众。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具有社会普遍性,挖掘普通人身上的亮点,弘扬其社会作用,使观众感受到“群众是主人翁”。因此,选题是纪录片的基础,而一个好的选题就等于创作成功了一半。

(二)捕捉情节与把握细节

人物纪实类影片往往是选择一条或多条线索,通过跟拍的方式,抓住情节,慢慢将其展现在观众面前,满足观众的收视期待。纪录片中,真实生动的细节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想形象、真实、可信地表现人物形象,就让细节说话[4]。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往往因为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或偶发事件,失去或中断一些好的情节记录。而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长时间的跟踪过拍摄,捕捉丰富的情节,后期制作时才能取舍自如。《山村夫妻教师》的拍摄也采用了这样的拍摄方式,小组成员分为3组,分别跟拍周建波老师,陈蓬珍老师,以及学校留守学生。用了6个月的时间,拍摄了200G左右的素材。如果没有持续的跟踪拍摄,或许就没有片中学生虽然吃着只有白米饭和咸菜的午饭却依旧满足的笑脸,也没有孩子生病,周老师细心喂药时脸上的忧愁等等让人心痛与感动的画面。唯有这些鲜活的细节镜头,才能够吸引观众,使其深切感受山村学习条件的艰苦与夫妻教师的伟大与博爱。

(三)突出表现主题

不论是设置悬念、捕捉细节,还是作铺垫冲突、引发高潮,在纪录片的叙事和结构中都能得到充分展现,而最终的目的却都指向主题的表现。纪录片如果能够通过对情节与冲突的合理设置来暗示一定的哲理,往往更容易被观众所记忆和理解[5]。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使之受到影片故事的感染,获取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并且取得与叙事者相应的情感共鸣。《山村夫妻教师》通过真实的反映夫妻教师学校生活,给观众再现了一对平凡夫妻教师甘愿放弃外出打工的机会依然选择在山村坚守职教的伟大,引发观众对当今社会教师师德频频受到质疑的思考,观众仍然相信教师依旧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三、叙事——纪录片的精髓

叙事是时间的艺术[6]。纪录片叙事者将思想、时间、空间进行巧妙地处理而后向观众娓娓道来。一波三折的叙事结构,细致丰富的画面叙事,真挚感人的情感叙事,赋予了纪录片美的光辉。

(一)一波三折的叙事结构

纪录片在讲述故事的技巧上与剧情片并无本质区别,叙事结构大多采用了预叙、插叙、补叙、等等叙事手法,将吸引人的部分提前或置后,赢得观众的注意力。《山村夫妻教师》时长14分钟,在叙事过程中,大多采用了插叙的方式补充细节,丰富故事。在展现周老师做饭用的煤炭时,影片中用解说词讲述了学校的经济来源和老师工资情况;当说到孩子们吃午饭时,解说词再次插叙了山村留守儿童留守的痛苦与悲哀。插叙弥补了叙事线索所展现的画面的单一,使得所要展现的人物形象能够过插叙的方式变得更加的丰富。而插叙的功能则是:如果处理得好,往往能够给后面展开叙述构设枢纽,埋下命脉[7]。《山村夫妻教师》在影片开始直接展现了长远村的宁静与山村儿童用稚嫩的歌声唱响《隐形的翅膀》响彻山谷的画面,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观众的好奇。而后影片才开始讲述通向长远村的道路的崎岖以及这对夫妻教师默默付出。给观众回味与思考留守儿童的可怜与夫妻教师的伟大。

(二)细致丰富的画面叙事

画面的丰富信息和独特神韵奠定了纪录片表述程度的基础。而往往一些从现实中抓取的镜头,而不是由编导臆造或者让人表演出来的画面。在2014年第九届“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作品分享会上,《山村夫妻教师》的海报让在座的人们不禁流下感動的泪水。海报正是纪录片中周老师给孩子喂药的画面,这个画面不用任何语言描述,却能细致的向观众传达,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更是父亲对孩子生病的深深的担忧。由此可见,画面的叙事效果往往超越了语言的平白表述。

除此以外,片中还使用了长镜头叙事这种开放性叙事的形式,在《山村夫妻教师》中,我们用长镜头记录下了陈老师在地里干活时绘声绘色的谈论学生的感恩行为。陈老师一直挂在嘴边的幸福微笑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现场的同期声,长镜头所记录下来的画面将纪录片的真实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真挚感人的情感叙事

在纪录片的情感叙事中,不论是含蓄的,还是热烈的情感,都是纪录片发展的催化剂,是最能触动观众内心,并且能够使其在思想上与叙事者产生共鸣。纪录片中表达的情感不外乎包含三个主体元素:被拍摄者的情感、拍摄者的情感以及在观众中引发的情感[8]。

1.被拍摄者的情感。《山村夫妻教师》中就包含两种情感:一是留守大山的孩子对两位老师深深的眷恋与依赖;二是夫妻教师对孩子无私的付出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情感。影片围绕这两种情感进行叙说,清晰的勾勒出了老师、孩子渴望走出大山的希望!

2.拍摄者的情感。纪录片作者自己的情感需要被注入在影片中,成为影片中潜藏的情感底蕴[7]。《山村夫妻教师》中,笔者自觉、理性地将自己对夫妻教师这种付出的理解加入影片中,并且选择合适的情节,运用解说词,力求纪录片所表达的情感与观众所释放的情绪同步。

3.观众引发的情感。记录片悬念设置,矛盾冲突的显现都将引导观众的情绪的波动。当影片开始出现立于山丘上的长远小学以及孩子们稚嫩歌声时,观众更多地是猜测影片的发展。学校环境的艰苦,留守儿童的悲哀以及两位老师的默默付出催生了观众内心对山村孩子的同情以及对两位老师的敬佩之情;而两位老师放弃所有,毅然选择坚守长远小学23年的默默付出使观众不禁沉思,从最初的同情、敬佩转而对教师品德的肯定与思考,这种由内而外,由小及大的发展是观众情感的升华。

四、结 语

纪录片《山村夫妻教师》的创作存在着不足之处,但通过这次创作经验的体会,不论是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制作,都要把握好纪录片的本质:真实、具体地展现生活过程和人的生存状态。基斯洛夫斯基十年来拍摄纪录片得出这样的感悟:“纪录片先天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限制。在真实生活中,人们不会让你拍到他们的眼泪,他们想哭的时候会把门关上。[9]”因此我们不能仅为真实而真实,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真实”记录上,而应超越“真实”。不断总结经验,力求创作出能够“叙说真实,回归故事”的优秀纪录片。

参考文献:

[1]刘广宇.“美、真、善”的此消彼长—新时期纪录片创作本质诉求的位移[J].当代文坛,2011(5).

[2]罗焕章.真实 细节 故事——纪录片创作的关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1).

[3]刘培.当代中国纪录片创作的纪实性与审美化[J].电视研究,2014(8).

[4]毛建新.草根人物纪录片创作刍议[J].视听纵横,2014(2).

[5]周洋.当代纪录片创作中情节与冲突设置初探[J].电视研究,2011(8).

[6]方毅华,刘耕.寻找最美乡村医生 讲述感动中国故事——央视纪录片《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叙事学分析[J].现代传播,2013(7).

[7]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郭劲锋.感动观众:个人生命体验的公众分享——纪录片的情感叙事策略研究[J].背景电影学报,2013(5).

[9]DanusiaStok.基斯洛夫斯基论基斯洛夫斯基[M].台北:远流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传馨]

猜你喜欢

故事性叙事性真实性
叙事性景观中植物的特点及配置形式研究
小说叙事如何充满故事性
散文的“故事性”
探究故事性儿歌对学龄前儿童身心成长的促进作用
广告的真实性
创作谈:场景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高校初任英语教师身份构建的叙事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