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2015-05-30游辉艳
游辉艳
【摘要】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一种填鸭式教学,学生听得疲惫,同时打击了其学习的积极主观性。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本文结合一些教学案例,探索在导游专业教学中如何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任务的提出、分析、实现与评价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以达到增强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创设情景;教学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解释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导游专业课程中具体运用
1、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如在《导游基础》课程中,学习到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时,让少数民族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民族的风俗与文化,汉族学生谈谈平时生活中所见的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创设真实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确定问题(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学习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中,确定学习任务,如各民族的语言、文字、民间文学、节庆、饮食、建筑、婚姻习俗分别是什么。问题(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鋒,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利用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景下去应用所学的知识,根据自身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学生以个人成果的形式完成某项任务时,他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可能还不完善,这时教师需要通过对其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交流、讨论,及时对他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和评价。另外,学生每独立完成一项任务,都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时教师的及时表扬与鼓励,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使其在不断建构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同时,也提高自我认识与对自身的评价,让他们在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不断地学习、进步。
三、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评价
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 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充满了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总之,在中职导游专业中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提出明确具体的任务是前提,分析任务以形成一个个解决方案是关键,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完成任务是核心,最后进行学习效果评价是总结和提高,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统筹安排,合理兼顾。充分利用这一方法,让导游教学的课堂40分钟发挥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陈芳,《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与误区》[J],教学与管理,2009(6)
[2]王健,《任务驱动教学在信息学中的应用》[J],中职教育,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