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庄井防治水研究
2015-05-30许江涛
摘要:本文依照现有资料系统分析了郭庄井的水文情况,得出了含水层特征和矿井的突水规律,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水措施,为矿井防治水工作提供了支持。
关键词:煤矿 水害 防治水
1 区域概况
郭庄井位于河南省汝州市西南部,东北距汝州市32km,北距洛阳市87km,南距平顶山市80km。井田为低山丘陵区,基岩部分裸露,因风化作用成碎块状,角砾状,局部则为新生界松散沉积覆盖,全区地形西南高,北东低,最高点标高456.70m,冲沟发育。本区属淮河流域,汝河水系,地表径流良好。
2 主要含水层特征
按照含水层的岩性特征、孔隙性质、地下水的赋存条件等将区内地下水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砂岩裂隙水,碳酸盐类岩溶裂隙水三种基本类型。相应于地下水的类型,把区内出露发育的含水层归并为三大含水层。
2.1 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
本地区处丘陵地带,松散沉积物仅在坡前及洼地发育。厚度与面积较小,一般为226~64.74m,以风成和水流冲积形成的物质为主。孔隙性差,被粘土、亚粘土、砂土充填。受含水层厚度限制,充水能力差,常常沿冲沟、洼地或与下伏基岩接触面以下降泉形式出现,泉水量微小,一般小于1l/s,季度变化明显,对矿井开采影响极小。
井田北部及西部,由于断层影响,基岩大幅度沉陷, 松散沉积物明显增厚,钻孔揭露最大厚度达201.85m,主要由亚黏土、黏土、砾石和沙土组成。受大气降水、山涧溪流及地表河流下渗补给,水源丰富,含水量的储水、富水能力较强。局部地段与上部煤层对接,地下水有可能补给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对煤层开采有一定的影响。
2.2 碎屑岩类砂岩裂隙含水层
主要为二2、四2、五2煤层顶板砂岩。据钻孔揭露,顶板大都为厚层状泥岩、砂质泥岩,仅有几孔穿见有细砂岩,厚度小,分布不均,裂隙不发育、含水性差。简易水文观测无一漏水。在断层的影响部位,砂岩裂隙比较发育,多层砂岩含水层沟通。相对厚度加大,使其成为煤层顶板进水主要补给源。
2.3 碳酸盐类岩溶裂隙含水层
碳酸盐类含水层是二1煤底板充水的主要含水层。地下水主要来源于此层,故研究其水文地质特征、富水性、岩溶发育的规律对煤层开采的影响程度是比较重要的。二1煤底板可以划分为三个含水层:
①太原组上段灰岩含水层。该含水层是一4煤的直接顶板,岩性为燧石灰岩、灰岩,结构致密。细微状,裂隙发育,被方解石脉充填。全区有5个钻孔揭露此层,厚度为2.65~8.41m,平均为5.92m。简易水文观测无一漏水。邻区赵庄井田9号钻孔,太原组含水层单位涌水量0.043l/s.m,渗透系数0.0062m/d。上段灰岩含水层,岩溶裂隙不发育,含水性差,储水能力小,对煤层开采影响不大。
②太原组下段灰岩含水层。为一4煤底板,二1煤层间接充水含水层,由L1、L2、L3、三层灰岩组成,其中L2及L3较发育,由厚层状纯灰岩组成,其裂隙发育程度、富水性大小均优于上段灰岩。钻孔揭露该段灰岩大部分断失,仅有三孔可见。平均厚度3.78m,局部地段与下部寒武系灰岩相勾通。受断层影响岩溶比较发育,地下水相对富集,北部赵庄井田A2孔C32含水层抽水实验,单位涌水量0.173l/s·m,渗透系数2.99m/d。地下水渗透能力较强,考虑到岩溶含水层不均一性和底部铝土泥岩隔水层厚度不大的特点,局部地段,太原组下段灰岩与寒武系地下水之间仍然可能产生水利联系,构成矿井的充水威胁,在生产中应予与注意。
③寒武系白云质灰岩含水层。由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和灰岩组成,分布面积广,厚度大。井田内最大揭露厚度为47.21m。简易水文观测消耗量0~8.5m3/h(井田内两孔:509孔为2.88m3/h,623孔为8.5m3/h)黄11孔F40与灰岩混合抽水,单位涌水量为0.0024l/s·m,渗透系数0.0129m/d。509孔抽水,水位降至98.80m,延续30分钟后,出水仅1.80升,近于枯状态。临庄赵庄井田1号孔抽水,单位涌水量为0.0295l/s·m,渗透系数0.1989m/d。在此层中开拓巷道50m,未见出水点,岩层周围干燥。
寒武系灰岩具各向异性,富水性的差异受岩性特征、构造条件、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等因素控制。在一般条件下,大部分灰岩盐溶不发育,呈干枯状态,而在露头补给区,与其它地层不同岩性的接触带,地下水径流区,断裂构造附近岩溶比较发育,有可能含丰富的地下水。在井田南北两侧及西北部由于F36、F40、F54正断层的影响,两侧灰岩水有可能成为主要充水水源。
3 防治水措施
为防止断层导水,需留有足够的防水煤柱;对于碎屑岩类砂岩裂隙水采用掘进工作面超前预注浆封堵,回采工作面在地面建立注浆站进行工作面底板改造。巷道过断层时,要采取探放水措施,先探后掘。探清楚其范围及水力联系,并留有足够的安全煤柱。一旦发现断层或陷落柱有导入灰岩水情况时,矿井必须视为水患矿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严格执行“立足采面、物探先行,以堵为主,疏堵结合,分类治理,综合防治”方针。
参考文献:
[1]邓寅生,王焕忠,文广超,等.煤矿水害防治信息化[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1.
[2]李学伟,许江涛.平煤宁庄井防治水研究[J].科技信息,2014(11).
[3]许江涛,林劉军.基于SuperMap的煤矿水害防治辅助决策系统[J].山西建筑,2013(21).
作者简介:
许江涛(1984-),男,硕士,助教,主要从事地质与测量的教学与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