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纳什均衡理论在社会规范领域的应用

2015-05-30刘冰洁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纳什均衡博弈论

摘 要:纳什均衡是现代博弈论,特别是其中占主流地位的非合作博弈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它为解决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多个领域现象和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纳什均衡在社会规范领域的应用,也充分体现了其为维护社会规范的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虽然其在信任、理性等方面还有缺陷,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但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分析决策问题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纳什均衡 ;社会规范;博弈论

纳什均衡则是非合作博弈论中占据核心位置的解概念,以其创立者约翰·纳什命名。博弈论是互动环境下的理性选择理论,它代表了过期半个多世纪经济学的最重要的发展,借助于纳什均衡等一系列概念,博弈论为整个社会科学提供了一种规范语言, 博弈论已经成为一种研究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而纳什均衡为解决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多个领域现象和问题提供了方法论。

概括说来,纳什均衡是指所有参与人最优选择的一种组合,这种组合下,给定其他人的选择,没有任何人有积极性做出新的选择。例如人们坐在一个会议室,假设位子是满的,给定一个人在这边不动,其他人的最优选择是坐在位子上也不动,如果站了起来,就会感到累;如果想不坐在这里,却发现没有座位,因而改变现状的状况不是最佳选择。纳什均衡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假设博弈中的所有参与人事先达成一项协议,规定出每个人的行为规则,在没有外在强制力的情况下,当事人自觉遵守了协议,等于说这个协议就构成了纳什均衡。如果一个协议不构成纳什均衡,也就是说协议不能自动实施,因为至少有一个参与人会违背这个协议,不满足纳什均衡要求的协议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纳什均衡的哲学思想。

从纳什均衡角度看,社会规范是一种人群行为的稳定预期和共同信念。当你预期别人干什么,你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其他人的选择,而别人预期你会干什么,其他人的选择也必须考虑你的选择是,倘若这种预期成为一种共同信念,就可以归结为一种社会规范。社会规范中的均衡筛选规范就是协调人们在多个纳什均衡中选择某个特定的均衡规范,并且它是符合当事人的利益所在的规范选择。例如,在进门博弈中,学生碰见了老师跟其一块赶到门口,有两种情况,学生先进,老师再进;老师先进,学生再进,那么老师先进,学生后进的均衡就有可能出现,因为尊师的社会规范起了作用。在这里,尊师是一种理性行为。现代社会中女士优先的行为习惯也是一种体现。纳什均衡在社会规范上就表现在它不会让你做出理性限定规范不能选择(理性限定规范)或是改变个人偏好(偏好变异规范),只是协调当事人的选择,使得某个特定的均衡出现。这意味着,对每个人来讲,选择时预期到其他人的选择,自己的选择一定是最优的,理性的。尊师的文化使得老师先走,学生后走的均衡更可能出现。更一般的说,参与人怎么行动,依赖于这种均衡的社会规范,这种预期慢慢变成信念时,它就成为了一种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其他人就从中预见你的行动。但是,纳什均衡存在的假设之一是没有外在约束力的情况下个体理性导致纳什均衡存在,参与人得到最优策略,也就是说纳什均衡中单个人的最优选择却未必导致全局最佳的结果,片面为了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纳什均衡是消极的。

格雷特·哈丁在其论文《公用地灾难》该文中提供了这样一个案例: 假定有一个向所有牧民开放的公共牧场, 每个牧民为了增加自己的收益, 想方设法多养几头牲畜, 结果大家都这么想, 也都这么做, 公共牧场中放养的牲畜量不断增加, 终于有一天牧场因过度放牧而衰退, 从前肥沃的草场变成一块无法放牧的荒地。这样, 个人自主的理性的微观抉择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的宏观结果, 这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其策略选择动机上的错误, 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道德危机。从理论的角度说,纳什均衡“挑战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反应了个体理性同集体理性的矛盾。当今社会的利益主体是多层次的, 彼此的利益要求并非经常一致,且常处于冲突状态。这就应在做一项均衡选择之前,应充分照顾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并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的制度,坚持避免利益博弈的各方陷入“共用地灾难”的困境, 努力实现社会共赢的局面。在这点上,我认为,政府现阶段倡导的以人为本,以长远发展为目标的理念,它既坚持人性化的价值取向,又照顾了社会的长远发展,实现政策协调和选择的均衡,使纳什均衡停留在公平的点上,保证的了博弈的最优策略组合。

应当承认纳什均衡在信任、理性等方面还饱受质疑,谢识予先生也说过:用严格的标准衡量,纳什均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应用上,都不算是一种成熟的理论,甚至可以说,它留下和引出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多,纯理论的意义比应用的价值大等。但无论还有多少未解决的问题,纳什均衡理论对人类更好更深刻地理解经济现象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现阶段纳什均衡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足以证明其价值的存在,所以作为一种一般地分析决策问题的方法,纳什均衡对于其他学科产生启发作用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纳什均衡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格雷特·哈丁.公用地困境[J].科学,1968(12):1243.

[4](美)约翰·纳什.纳什博弈论论文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2).

[5] 邓集文.纳什均衡对我国公共管理的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

作者简介:刘冰洁 (1990-),山东淄博人,汉族,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纳什均衡博弈论
去产能政策的激励相容安排与系统风险防范
基于纳什均衡的充电桩建设博弈分析
囚徒困境、契约和惩罚
基于博弈论的计算机网络对抗问题分析
博弈论视角下的自首行为分析
基于纳什均衡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无知之幕与博弈:从“黄灯规则”看博弈论的一种实践方案
樊畿不等式及其在博弈论中的应用
博弈论视角下的建筑工程外包道德风险
博弈论视角下医疗纠纷解决方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