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时代的真英雄致敬

2015-05-30南亭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奉献职责信仰

南亭

“你把生命交给了浩瀚。从此,雄关漫道真如铁,八千里路云和月。君问归期,应是中华崛起时!”这句湖南卫视系列人物报道《绝对忠诚》的宣传语让人不禁心生豪迈。这个系列节目为我们讲述的,是在这个喧嚣浮躁、利益至上的时代,依然愿意坚守在那些鲜为人知的岗位上,为事关国家发展、人民生活的科研事业默默工作的当代科学家们。这些人中,有为了“辽宁号”三年掉了大半头发的总监造师杨雷,有驻守狼心山26年的航天人杨红兵,有钟情导弹事业的空军女大校李鸿……他们以对祖国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托举起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每个时代都需要忠诚,每个时代都呼唤英雄。当代科学家们忠诚于理想、忠诚于信念、忠诚于真理、更忠诚于我们的祖国。他们是我们时代的真英雄。

杨雷:铸剑凝聚民族魂

关键词:职责;信仰;奉献;强国梦

2011年建军节前夕,我国首次对外宣布正改建第一艘航空母舰,时隔一年后,“辽宁舰”交付海军入列服役。从2009年接到航母总监造师任命的那一刻,杨雷也接受了自己军旅生涯中最荣耀、最艰难的一场大考。3年下来,他的满头黑发变得发白,而且掉了一大半,但他说,这辈子结缘航母,值了。

担任航母总监造师的杨雷下达的第一道命令,就是拆除前苏联海军航空兵徽章,抹去俄文舰名瓦良格,“铲了以后看着舒服一点儿,等到16(辽宁舰舷号,两个阿拉伯数字有近40平米大,是中国海军的骄傲)涂装上去,我彻底认为,这就是我们自己的船了。”铲掉标识翻开了新的篇章,但外壳锈迹斑斑、所有设备被拆除、彻头彻尾的一个钢铁空壳,让第一次见到“瓦良格”的杨雷心里凉了半截。也就是从那一天起,他的每天都在冲刺。

中国的航母工程没有现成经验,没有图纸资料,没有标准规范,也没有技术支援。“错了我负责!”这是杨雷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辽宁舰有20层楼高,3000多个舱室,如果一个婴儿从出生那天起,在每个舱室只待一天,出来时也就满10岁了。有些舱室入口只有40—60厘米高,杨雷率领的监造团,光检验焊接焊缝要走的路程,算下来至少有2250公里,相当于以这样匍匐的姿势,从北京爬到广州。

2012年 11月下旬,已交付服役的辽宁舰迎来了舰载机的首次起降试验。这一天,杨雷就像等待新生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他趴在舰岛最靠近飞机跑道的护栏边,紧张地倾听着甲板上传来的每一声动静。歼—15呼啸而来,又轰然离去,伴随着砸在甲板上的呯呯巨响,杨雷那颗悬在半空中的心,终于和战机一起平安落了地。

在海军航母工程专项表彰中,杨雷被记个人一等功,而他所在的军代表室也被国家授予航母工程建设突出贡献奖。作为中国海军的一员,杨雷知道“辽宁号”意味着什么。“(甲午战争)120周年的过去不会再重复,不可能在我们这一代身上出现120年前的耻辱。今后在任何问题上,中国海军坚决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深信!”

杨红兵:狼心山下的航天人

关键词:坚守;心系祖国;不忘英魂;铭刻于时代的丰碑

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东北方,距离航天城五公里的戈壁上,屹立着一座由黑块石堆积成的狼心山,它的外形酷似一颗狼的心脏,显得格外孤傲而刚强,山上常年大风呼啸,有雄鹰盘旋。在西北大漠呆了26年的湖南人杨红兵(航天测控总体型号总工程师)说,看看狼心山,就能读懂几代航天人的心。

狼牙山的不远处是黑河,再远处五公里,就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塔。这里,是很多航天人最终的归宿。安息在这里的航天人,一共有727位。杨红兵的导师谢秀玉也长眠于狼牙山下。每到清明,杨红兵都会到东风烈士陵园去祭拜导师。

作为航天总工程师,每一次火箭发射前,杨红兵都要跑遍方圆三百多公里的70多个点号(即一个配备光学、雷达、红外遥测设备的“哨所”,负责对火箭发射后每一段轨迹的数据进行监测和采集,然后将数据反馈给指挥中枢)进行联合调试。一架运载火箭有20多万个零部件,飞船系统的重要软件语句有70多万条,哪一个零部件、哪一条软件语句出错,后果都不堪设想。“失败就是差一点点成功,成功就是差一点点失败。”杨红兵说。

西北大漠,举目苍凉。一位外国航天专家在造访酒泉时曾说,在他们国家,生活在戈壁荒原的技术专家,都是每半年轮换一次。而这样的工作,杨红兵在这里一干就是26年。他自己坦言:“我1993年的时候天天想着要回去,天天跟站里面的站长干仗。”后来当过兵的父亲给他打来电话,说,“你要是走,就是个逃兵。”

杨红兵的父亲今年已经77岁,这两年因为心脏衰竭,住了21次医院。即使这样,老人也没有让杨红兵回家。作为一个老兵,他明白“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道理。就在去年年初,杨红兵又一次婉拒了一家企业的高薪邀请。他知道,不是每个地方,都会让一个人的心脏只为祖国而跳动。

在狼心山下,还有一万五千多名像杨红兵一样的科研人员。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祖国的航天梦想,告别家乡、告别繁华,一头扎进了戈壁黄沙、苍鹰旷野的世界,一待就是十年、二十年,甚至埋骨狼心山下,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当我们为中国航天员迈出太空行走第一步、为玉兔登陆月球而鼓掌欢呼、扬眉吐气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掌声献给那些坚守在狼心山下的人们。狼心山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不该遗忘的传奇。

李鸿:沙漠玫瑰的铿锵绽放

关键词:胆识;追梦青春;信念;为国铸剑……

在大西北的巴丹吉林沙漠,有一种经过风化的沙石,形似玫瑰,大漠人称它为“沙漠玫瑰”。空军某部副总工程师李鸿,扎根戈壁26年,她的职责是为鉴定合格的导弹派发“准生证”,她是导弹装备到部队前的把关人,人称“导弹考官”。

1988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导弹制导专业后,从小向往军营的李鸿,在得知学校没有参军名额后,一路毛遂自荐,来到了西北戈壁的空军某部,从此扎根在连地名都没有的戈壁。李鸿所在的部队,是我国唯一的航空、防空武器试验鉴定单位,所有装备部队的导弹都是先从这里拿到“准生证”的。担任“导弹考官”的李鸿,常常要坐着解放大卡穿行戈壁。她身后的车厢里,装的是足以将几平方公里区域夷为平地的导弹。而胆识过人的李鸿,还要拉着导弹在戈壁跑上几千公里,进行“颠簸试验”。如果大卡车里的导弹过不了“颠簸”这一关,就经不起高空中战斗机的高频运动。更考验胆量的是,在试验中还发生过导弹发射后没有爆炸的情况。李鸿的学生说:“有一次,一枚导弹发射之后落地未爆,未爆弹是最危险的,在我们进行弹药处理的时候,随时可能会炸,当时她就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拆除。一旦进入工作状态,所有困难都挡不到她。”

但谈起这些惊心动魄的往事,李鸿自己却若无其事。“我没有觉得哪个活儿你干不了的,至少在我这里是没有。”李鸿说,既然选择了军营,那么,她首先是一名军人,然后才是一位女性。

李鸿的宿舍,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最多的是历史,书里面隐藏着她26年坚守戈壁的心结。“当时有个邓世昌的电影,就是打过去的炸弹没有炸,我曾经在资料里看到,当时英国人提供的包括训练弹和实弹,可大清北洋水师都没有真正的几次训练,他都分不清实弹和训练弹的区别,所以可能他打出去的没有爆炸的都是训练弹。”去年逢甲午战争120周年,李鸿所在的空军某部,多次参与中国军方组织的跨兵种、跨区域的实兵实弹演练……

李鸿的母亲为自己的女儿写道:“经纶满腹情豪迈,恰似太君守关塞,你看看,亲也青睐,朋也青睐。”李鸿,这位有着传奇色彩的空军女大校,对导弹钟爱一生,恰似一朵绽放的“沙漠玫瑰”。

猜你喜欢

奉献职责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LNG安全监管职责的探讨
满腔热血尽职责 直面疫情写忠诚
徐钲淇:“引进来”“走出去”,都是我们的职责
信仰
论信仰
浅谈校长品质与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自我与奉献精神
让爱心成为教育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