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行为在绘画创作与设计中的实践研究
2015-05-30胥甲军
摘 要:创意的奇葩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娇艳花朵。在具体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一切创新价值的可能就是人类有限的社会化活动中的思想无限化了的开放与拓展。结合高等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与设计创作过程来看,对创意我们需要做一定的思考和探索,并适宜地贯彻到具体的教学环节当中,学以致用。
关键词:创意设计 创新精神 艺术形式 实践研究
首先,我需要适当作一点说明:艺术设计着重体现的是其无穷尽的设计创意形式,其行为表达的适度性就决定了其艺术创意行为的高度。在有关艺术设计教学与创意设计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比较全面的艺术基础培养以及并使其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都是非常紧迫的任务。这当中,创意思想与创新能力的培植是核心要素。创意行为应该是深植于我们通常的艺术教育和设计实践当中的,只是有时候我们并不太清楚地知晓其真正价值。但所谓标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万法归一”,恰恰是因为有了思虑、且赋予了这样一些创意行为切实的研究与探索,赋予其各种可能的‘假如使命,方能有的放矢。
一、创新精神是至关重要的生命力
具体到实践中看来,创意行为要达成两大目的:艺术设计的功能性目的、艺术设计的欣赏性原则
(一)功能性目的
你为什么设计?为谁而设计?比如:你设计一把椅子,你一定要了解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机工程学就是一个相对的参照)。当然,也要结合不同的受众对象而客观操作。创意设计中,我们客观地分析和梳理这种或者“以人为本”的思想,或者是“以遵照实际为所谓”的原则来执着地反复比较、实验,为此想要达成的本性价值而孜孜不倦。其目标很明确:那就是为满足客观需要而产生无限的设计思维与可能的构想。那么,反复提出设计的主要目的、尤其是倡导功能性目的的意义便昭然若揭——凡从物象所需的基点出发而产生的设计创意与实践行为,首要的任务便是要解决好其服务对象的各种急需。为此种关键的因素而考虑,并为满足现实中不同的受众群体而所做的一切工作的重心,统统是要建立在这样一种“职业化倾向”特性的服务标准理念上才是正确的准备工作前提,亦是我们所有要研究的艺术创意与实践工作者的本质工作的重点。那么,功能性目的明确了之后,就要设法用好艺术创意的原则来“处心积虑”地予以创新功能设计的研究,最终实现这种功能性目的的核心价值元素——以人为本(这便是功能性目的的审美潜隐)。
(二)欣赏性原则
一套服装,除了具备供人御寒保暖或者清爽宜人等目的外,同时也要注重其美学设计原理的考虑。现代人的审美素养逐步提高了,我们从事此行业的设计师和艺术工作者,特别是艺术设计教师就必须跟上时代,要有超前的眼光,要拥有创新意识。
比如:我这里有一幅2010年为厦门公园浮雕壁画所做的方案初稿,在创意设想之前既考虑到能够供游客观赏和触摸,也结合地方特色,把厦门的市树(凤凰木)、市花(三角梅)、市鸟(白鹭)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组成一个重在以线性为表现核心的线面构成的二维空间效果的视触艺术品。这里就充分地发挥了设计创意人的主观能动性,重点把握地域实际,以彰显地域人文特色的审美欣赏力为着眼点,运用中国人的哲学审美观念、亦注重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功效原则,以定格式的相对静止画面来展示其创意设计元素的创新价值功能。关键的用意便是化创意为接地气的实践行动——落在实处,将生活当中所汲取的元素而幻化成为可能的创新。这过程就是设计者和研究家们的理念、思想以及创作形态的历史化的体现,应该是要有的放矢。例图:《厦门公园浮雕壁画2010》
还有我这一幅研究生毕业创作的油彩丙烯绘画,把武夷山与西双版纳作为创作的载体元素,借用想象使人物与景物等(动静相宜的两种事物)有机地穿插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较为有趣的创意形式的综合艺术体,这也属于一种创意设计的行为模式。只不过其主体是绘画而已。例图:《武夷山-西双版纳2013》
二、设计创意的体现还脱离不了最基本的基础因素
设计创意的体现还脱离不了最基本的基础因素,比如:造型因素、色彩因素
(一)造型因素
所谓造型因素,也就是整个设计创意要产生实质功效时的主体(主宰、载体)形象和空间结构以及构造的层次等等。
这里细分就重点包含了诸如:点、线、面等因素对创意载体所产生的直观影响。点的散聚而成线至面时的复杂化组合,成为创意实施的基本目的。其关注的重点则是设计创意思维习惯的取舍与创意行为的务实化属性,同时,亦兼顾历久弥新的本质目的——造型功能的人本审美思想。为设计而设计并不是真正的目的,最现实的讲求因素最终归属在一个范畴里审视缺憾(创意的造型目的是为了实用功能的最大化,还是要遵循自然天成的思想)。例如我的铁艺雕塑《楚荷-九莲生2009》
(二)色彩因素
关于色彩因素,这里只是抽取一个方面来谈。我们说造型也许是创意设计的身体,那么色彩就赋予了其魅力顿显的魂灵。
一个良好的创意思维还必须有一个合适的艺术表达模式。具体到创意设计的产生与设计实践环节的实施,我们也有相应的艺术表达的话语权。比如,传统设计美学当中的朴素观念: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又如:天地共生等拙朴思想的影响。我们说:“一切创意设计行为的产生便是人类对美好事物和某种意识迫切追求的自然反应。”理想是创意和创新的完美阶梯,以人为本,以服务人类不断增长的审美追求和物化的现实要求为契机,我们的创意、创新才会更加完善和递进。
从色彩方面的研究来看,东西方的意识、行为的差异,决定了东西方创意行为和设计实践的异同。
一方面,东方的儒雅、含蓄与西方崇尚的高贵、华美等各有不同,但对创意设计和创新理解的原理是一致的,那就是:创意解读生活,并创造历史。尤为重要的是继承人类基因中的“唯美”情结,其色彩或欢快、或明媚,或阴柔、或阳刚,皆是具体化了的人类审美的精神创造。同样要把握核心的价值观——其地域或民族的文脉。色彩因素虽只是这当中的微小一部分,然而借以说明的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则是任何一个表面的凸显都是延伸着人们对创意解读的最美好的寄愿——尊重现实、理解现实、掌握现实。在实际的设计创意与运用中要有辩证的思维来具体指导和修正自己的创意、创新行为。再列举一个我的创意实践作品:此雕塑着重以中国红为色彩的创意基因来呈现楚文化的某种创新魅力。例图:《楚文化-吉祥如意2009》。
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心智与心性和实践碰撞的爆点,什么时候会有合适的创意和合理的创新,这都不好一言概之。需记得:艺术化的处理决定了这种命运的优劣。
参考文献:
[1] [美]莎克蒂·高文.创造性思维的全新路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2] [德]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美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03)
[3] 闻人军.(注译).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04)
作者简介:
胥甲军,湖北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系教师,艺术硕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香港国际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热带雨林艺术研究院画师,楚天技能名师。研究领域: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