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世界读懂中国经济新常态

2015-05-30袁亚楠乔振祺

对外传播 2015年2期
关键词:常态经济

袁亚楠 乔振祺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世界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既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的现实需求。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市场份额和边界的调整。改革开放36个年头,中国经济的勃兴引起了世界经济和市场的重新分配,这种调整曾带来相关国家产业调整、劳动力流动等现象。“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商品在全球已无所不在,中国经济的走势如何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风云变化。

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差异,一些国家始终对中国发展怀有偏见,试图通过“中国威胁论”边缘化中国。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有很大的责任来创造条件,使西方理解自己。把“中国经济新常态”告诉世界,让各国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势,有助于“中国与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从而进一步构建负责任大国的话语体系。

把握新特点 审视新资源

新常态是本轮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近年国际上描述国家经济与金融状况的一个常用说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7年之后,发达国家陆续进入后危机时代的恢复进程,不仅英国、美国,即使是危机深重的希腊、西班牙,也已经全面进入逐步走出危机、不断修复创伤以及调整引发危机的深层次问题的阶段。

经济学家李稻葵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是,在全球化的压力下,经济社会体制和政策趋向于稳健,更加强调分配的公平性,强调对市场机制尤其是金融市场的约束,同时,对于社会高收入人群的税收也会有所加强。

虽然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有自己的经济发展理念,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英美等发达国家不尽相同。做好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对外报道,需要认识和把握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新特征,即经济增速与过去相比呈结构性而非周期性下降,经济增速正式告别8%的快速增长,潜在增长率在2020年前后回落至7.5%左右;宏观经济政策告别常态的调控和刺激;经济增长的动力由过去的“政府投资+出口”,已逐步向“民间投资+国内消费+创新驱动”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将从以量为中心向以质为中心转移。

这几个新特征将成为重新审视对外传播新闻资源的重要标准。可以预见,新常态下的投资环境、产业架构、增长潜力、生态红利、改革创新等方面将会成为对外报道中国经济的重要方面。我们可以从这些新闻资源中筛选出贴近国外目标受众、反映中国经济热点和难点的话题展开对外报道。

需要辨析的三个关系

传播学研究表明,在由媒体构建起来的拟态环境基础上,媒体在决定人们关注什么问题、决定人们从哪种角度看待问题和用什么逻辑来分析問题,甚至于在塑造人们的态度和观点方面能够扮演重要角色。如果媒体在最初时构建了伪环境,那么在特定条件下就足以引发基于这种情境状态的社会行动。对外传播同样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因此,对外传播中国经济新常态,需要辨析清楚三个关系,唯此才可能始终抓住事物的本质,使对外经济报道真实反映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势,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营造积极的国际氛围。

一是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与中国基本国情的关系。尽管中国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成为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近期甚至有机构表示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反差较大,经济总量虽在不断扩大,但人均水平依然处于低水平,人均GDP在世界排名90位左右。这表明中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的大前提没有改变,即中国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是经济新常态与经济增速的关系。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是在历史经验和逻辑推演相结合基础上的预测,是排除不确定性后对大概率情况的估计。当前,技术革命速度加快,全球化程度高于历史水平,双边多边经济合作提供的发展机遇较多,新兴市场发展产生的需求超越以往,能源革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需进一步评估。可见,进入新常态后仍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经济发展规律只是参考系,经济能健康可持续运行,生产要素能得到充分利用,才是未来确定现实经济增速的直接依据。

三是构建国际话语权的能力与世界渴望了解中国经济的关系。从目前世界传播格局上看,尽管对中国经济的解读相对客观,但在多数情况下,国际话语体系和话语权仍被发达国家的舆论体系所左右,他们是从自己的现实利益和话语格局出发,主导涉华舆论,怀疑、妖魔化中国崛起的舆论环境将伴随着中国的发展长期存在。中国迫切需要构建自己的国际话语权,增强向世界说明自己的能力。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希望同中国加强经济合作,并在合作中受益的愿望日益强烈。主体的需要将成为我们向世界呈现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巨大动力和机遇。

传播方式与叙事视角

信息论告诉我们,顺向流动的信息价值是比较低的,只有错开一定的角度,信息的价值才有可能确立。可见,对外报道中国经济新常态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接受方式及偏好选择最优的传播方式和叙事角度。

换位思考的本土化策略。信息沟通和影响力的发生,是建立在传授双方共同经验适度重合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一切产生现实价值的传播产品必须与人们既有的信息消费经验、信息消费偏好和信息消费模式相切合,如果不切合,传播者就会沦落为“沙漠中的布道者”。中国的媒体应不断尝试从对象国受众的角度去换位思考。按照对象国的工作习惯安排各项工作流程,并聘请有财经媒体工作经验的当地人员参与工作,发挥其本土化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优势,从对象国受众的视角去思考报道内容、报道模式和运营方法。中国媒体要了解读者对象,要不断地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层的喜好及原因,寻找适合不同读者对象的沟通渠道。

利用新媒体传播渠道。新媒体已经成为对外传播的重要渠道,新媒体不仅改变了新闻传播的内容、方式和速度,最大程度上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而且已经开始影响和改变一个国家甚至世界的政治经济环境。因此,中国媒体在对外报道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过程中,要在传统媒体之外,充分利用Facebook、Twitter、博客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形成对外报道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全媒体”之势。保持对经济事件的及时更新,充分传达出各方不同的意见和争论,并对其进行必要的舆论引导,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话语空间。

汇聚专业的财经信息。中国媒体应聘用有财经媒体从业经历的人担任采编人员,开展专业报道;应多听、多看、多采访财经专业人士,搜集更多的专业信息,才能形成对外传播的渗透力;同时,应多邀请政府相关部门和财经行业权威人士撰写稿件或专栏,在经济报道中体现中国经济方针政策走向和行业脉动,形成特有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善于构建国际视角。在向世界说明中国经济新常态时,中国媒体应善于将中国经济新常态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进行报道,特别是将中国经济与他国经济进行横向对比。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另一方面也是积极开拓和建立自己的国际视角,从而在世界财经报道中占据一席之地。因此,对中国媒体而言,要以国际视角作为新闻报道的前置条件,而不是从一个区域或地方的角度进行报道。中国媒体应不断创新,不断拓展自身的国际视野,使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新闻报道真正融入国际语境之中。

猜你喜欢

常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拥抱新经济
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实施新作为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适应新常态 展现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