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便秘的中医药治疗概述
2015-05-30魏江山杜位良
魏江山 杜位良
【摘要】中风后便秘是常见的中风后并发症,其治疗已逐渐成为中风相关并发症研究的热点。笔者整理近十年中风后便秘的中医药治疗概况相关文献,并从辨证论治、针灸治疗、穴位贴敷、按摩疗法等治疗方法进行综述,认为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临床研究中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特别是中医药治疗中风后便秘的机理还需做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中风后便秘;中医药疗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R2563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3-0041-02
中风亦称脑卒中,是急性发生的血管或血流异常引起的脑血液循环障碍而致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生活压力加大,发病率越来越高[1],在我国已成为威胁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2]。中风病人由于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弱,饮食多精细,且很多患者使用脱水剂,故容易导致便秘[3],这是常见的中风后并发症之一。文献研究显示,约有半数中风患者可有便秘发生。由于患者排便费力,可导致再次发生脑血管意外及心肌梗死等病情加重情况[4]。因此,中风后便秘的治疗已逐渐成为中风相关并发症研究的热点。现将近十年来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1辨证论治
中医学对中风及相关并发症做了深入的研究[5]。中风的发生,病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六端,而中风后便秘则与火、痰、瘀、虚等病理因素相关,故临床上对中风后便秘多以实邪壅滞、气血亏虚、痰浊阻滞和瘀阻脉络进行辨证分型,分别采用通腑泻下法、扶正润肠法、化痰降浊法和活血祛瘀法进行辨证论治。
11通腑泻下法中风后实邪阻滞,导致中焦壅滞,化热腑实,进而出现大便秘结、苔黄厚腻等症。通腑泻下法可用于治疗中焦腑实的便秘患者。王晓萍[6]利用小承气汤配合重要穴位贴敷以达到畅通经络、条达脏腑、泄热通的作用,治疗4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0% ,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王喜娥[7]等利用益气养阴、增液润燥、泄热通便法治疗本虚标实的便秘,方选加味增液承气汤加减治疗72例,疗效明显优于口服复方芦荟胶囊的对照组患者。
12扶正润肠法中风后气血亏虚,阴亏于下,津枯肠燥,故而导致便秘,便秘后大肠失于传导,气血运行不畅,加重病情。故气血亏虚的中风后便秘患者多用扶正润肠法治疗。杜辉[8]选用八珍汤加麻仁、杏仁、柏子仁以补益气血、润肠通便,分别选择46例患者作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痊愈率为6087%,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痊愈率为1739%,有效率为5435%,经统计学检验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黄小波[9]利用芪蓉润肠口服液治疗中风后便秘患者,治疗90例患者,总有效率90%,疗效优于口服益气润肠膏的对照组,芪蓉润肠口服液对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及混合性中风后便秘均具有显著润肠通便的作用,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发生,具有起效时间快、作用平和、维持时间长的特点。
13化痰降浊法中风后病人痰浊中阻,郁而化热、痰热互结、枢机不利、腑气不通、进而导致形成痰热腑实证。痰热腑实证便秘患者需清化痰热、通腑降浊,临床上多采用化痰降浊法治之。胡志辉[10]运用星蒌承气汤和凉膈散治疗中风便秘的患者,对照组患者口服酚酞片,两组各45例患者,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经统计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袁杰[11]自拟通腑泄浊汤加减治疗中风后便秘,由生大黄6g,炒枳实10g,厚朴10g,羌活10g,全瓜蒌30g,制半夏9g,防风10g,桃仁10g,钩藤20g,元明粉6g组成,复发率、不良反应症状改善时间及效果均优于口服酚酞片的对照组。
14活血祛瘀法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脑血管变窄或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而致;出血性中风是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离经之血便是瘀血,两者均有瘀血因素。血瘀则气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大肠失于濡养,不能推动大便外出,出现便秘。故血瘀所导致的便秘,应治病求本,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雷枭[12]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30例中风便秘患者,对照组口服酚酞片,每日1次,4周为1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为5714%,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沙明杰[13]采用通腑活血汤以活血通络、泻热、急下存阴,药用生大黄(后下)12g,芒硝(冲服)10g,厚朴、枳实各10g,川芎、红花、丹参各12g,水蛭10g(碾粉分2次吞服),治疗6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41%。
2针灸治疗
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对吞咽困难[14]、瘫痪、中风后抑郁及便秘[15]等相关并发症有较好的疗效。头部足运感区位于旁中央小叶的头应皮对部位,而旁中央小叶恰是人体大脑排便控制区,针刺此穴可以改善该部位脑部血液循环,从而改善排便的中枢调整作用。结合针刺腹部大横、腹结、天枢、水道、关元、中脘等穴位可以直接刺激肠道感受器,增强肠蠕动,达到通便的作用。李琰琴[16]运用头针配合腹针治疗中风后便秘50例患者,头针取双侧足运感区,腹针取双侧大横、天枢、左侧水道、归来、外水道、外归来;热秘加合谷、曲池;冷秘加关元;虚秘加气海、足三里;气秘加中脘、太冲。结果显示治愈44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0%。张亚娟[17]取头针足运感区配合五脏俞, 针刺旁中央小叶的大脑排便控制区,同时针刺五脏俞即心俞、肺俞、肝俞、脾俞、肾俞,每日1次,治疗15d为l疗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用方法服用番泻叶,每次取3~5g,用开水100 ml冲泡10min后饮下,每日1次,连续服用15d。1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966%,对照组有效率766%,统计显示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3贴敷疗法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可使药物直接经穴位被吸收,药物到达病灶的浓度较高,避免口服经消化酶的破坏以及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该疗法具有副作用小、作用时间久、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的特点。张艳霞[18]在神阙穴贴敷药物治疗中风后便秘的患者,组方为:大黄30g,芒硝30g,生地黄30g,当归30g,枳实30g,厚朴15g,陈皮15g,甘草9g,共研细末,取适量,用麻油调和敷于脐部,每日1次,次日换药,持续7d,对照组予以中风常规治疗,经过1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667%。李咏梅[19]利用生大黄粉贴敷神厥治疗中风便秘,对照组采用口服麻仁丸治疗便秘。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4穴位按摩
中医学认为穴位按摩可以疏通经络、通畅气血、平衡阴阳、使气机顺畅、增强脏腑机能,达到调节胃肠道功能目的,穴位按摩安全、简便,易于被患者接受。王少敏[20]按摩天枢、承道、归来、长强穴。每天按摩1次,每次20min,10d为一疗程。对照组口服比涉可啶片(便塞停)口服,1次/d,5mg/次,连服10d。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666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5结语
综上所述,便秘会加重中风病人病情,积极防治中风后便秘对中风病人尤为重要。西医治疗便秘多采用缓泻剂,久用缓泻剂易产生依赖性。中医学综合运用辨证论治、针灸、穴位贴敷及按摩疗法,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而无依赖性。但在临床研究中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①中风后可分为急性期、痉挛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而每个中风分期阶段患者便秘的辨证分型不尽相同,但在选取病人时,进行分期及分型的比较少,造成了统计数据差异较大;②样本含量较小,样本分配缺乏随机性,可重复性差,缺少盲法、随机性研究;③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医分型及疗效评价标准;④大部分研究都是临床观察,缺乏实验研究;⑤尚无中风后便秘的动物模型及病因病理研究;⑥罕有对中医药治疗中风后便秘的机理研究。中医药治疗中风后便秘的机理研究可在以下几方面作深入探索:①肠神经系统是肠道发挥正常功能的基础,故肠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势必导致肠道功能的紊乱,从而引发便秘等相关的疾病;中医药对肠道神经系统作用机理有待明确;②中医药对肠神经递质产生何种作用,是否通过影响兴奋性神经递质( 如SP、Ach 和5-HT ) 和抑制性神经递质( 如NO、VIP 等) 的分泌来调节肠道功能;③水通道蛋白AQP3、4、8存在于结肠,与肠道水分吸收有很大关系,但在中风后便秘患者表达尚不清楚。在这些方面还有待作进一步研究。另外尚需建立统一的中风分期及便秘分型标准;完善科研设计,多做实验研究和治疗机理研究;加强对现有的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及循证医学方面的探索;做到研究的客观化、规范化、标准化,为中医药临床治疗中风后便秘提供理论、循证医学和实验依据,使中医药在防治中风后便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Kim JS.Stroke in Asia: a global disaster[J].Int J Stroke,2014,9(7):856-857.
[2] 侯秋慧,张苏明.脑卒中治疗十年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0,10(1):28-35.
[3] 张兆蓬.从中医病机角度谈便秘对脑中风患者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2):134.
[4] 叶华韵,王旭东.中西医治疗卒中后便秘的研究概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1):40-42.
[5] Yang K,Tan Y,Wang F,et al.The improvement of spatial memory deficits in APP/V717I transgenic mice by chronic anti-stroke herb treatment[J].Exp Biol Med (Maywood),2014,239(8):1007-1017.
[6] 王晓萍,周明旺,康开彪,等.小承气汤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2,25(5):10-12.
[7] 王喜娥,周游.加味增液承气汤治疗脑梗塞便秘72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4(4):46.
[8] 杜辉.八珍汤加减治疗中风后便秘46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0,2(1):75-76.
[9] 黄小波,李宗信.芪蓉润肠口服液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8):622-623.
[10] 胡志辉,高梅兰,张艳.化痰通腑法中药治疗急性期中风便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1):169.
[11] 袁杰.自拟通腑泄浊汤治疗中风急性期便秘44例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2):98-99.
[12] 雷枭.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中风后便秘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1(1):40-41.
[13] 沙明杰.通腑活血汤治疗中风伴便秘 68例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08):48,54.
[14] Cheng FX, Chen T.Efficacy observation of post-stroke dysphagia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t Lianquan (CV 23)[J].Zhongguo Zhen Jiu,2014,34(7):627-630.
[15] Man SC, Hung BH, Ng RM,et al.A pilot controlled trial of a combination of dense cranial electroacupuncture stimulation and body acupuncture for post-stroke depression[J].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2014,(14):255.
[16] 李琰琴,高旸.头针配合腹针治疗中风后便秘5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6):394.
[17] 张亚娟,袁萍,东贵荣.头针足运感区配合五脏俞治疗中风后便秘[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20-21.
[18] 张艳霞.神阙穴贴敷治疗中风患者便秘50例[J].光明中医,2012,27(10):2039-2040.
[19] 李咏梅.生大黄粉神厥贴敷治疗中风便秘68例临床观察[J].辽宁医学杂志,2012,26(6):327.
[20] 王少敏.穴位按摩干预中风合并便秘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7):42-43.
(收稿日期:2014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