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贡果”枸杞的产业传奇

2015-05-30曹燕秦斌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秋果枸杞

曹燕 秦斌

在宁夏中宁,“红宝”枸杞从野生到被驯服,其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夏。到明清时期,不仅作为贡品每年向朝廷进贡,还远销各省,是著名的中药材。最近10多年来以中宁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枸杞种植发展迅猛。中宁枸杞市场是全国枸杞的集散地,从各产区来的枸杞在中宁集中,再销往全国,南来北往,产业链上诞生传奇,也维系一方百姓生计。这颗颗红润透亮的枸杞汇成的洪流,涌动着时代的潮汐。

红果果的等级密码

用手划拉开一堆红果果,眼尖的女人立马就能找出干瘪发灰的那几颗。从中宁各处收购来的枸杞,根据市场需要再进行粗加工。分拣和包装是常年都在进行的流程,案板上红枸杞堆积成小山,去粗取精,优中还能选优,“最好的是贡果,180”。明清时期,中宁枸杞就是“贡果”,这个古老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180、250、280……中宁人流传着关于枸杞属性密码一样的标记。一般来讲,枸杞的驗级标准按照每50克枸杞的颗粒数来区分,最好的贡果180~220粒,然后是枸杞王250~280粒,特级300~350粒,甲级400~450粒,乙级580粒。要求颗粒大小均匀,无干籽、油粒、杂质、虫蛀、霉变。

当然,“也并不是说枸杞颗粒越大越好”,种植户反映说枸杞颗粒大的不容易晾干。中宁当地的枸杞种植专家谢施祎说,“栽培技术进步了,现在的枸杞要比过去大两倍还多”。他用拇指比划着小指头盖伸缩的距离,“以前的人不太会修枝,更不用说波尔多液之类的了”,现在的产量是过去无法想象的。枸杞分为夏果和秋果,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季亩产量加起来也不到1000公斤,近些年新培育的“宁杞一号”“宁杞二号”高产优质品种研究成功,并推广了不同生长期的合理密植技术,使单产提高了几倍。

“他为中宁枸杞留下了根和叶”

说到对中宁枸杞种植有贡献的人,必然提到张佐汉,他是中宁县枸杞传统栽培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中宁枸杞留下了根和叶”,谢施祎说。最难熬的日子里守住根本才显得金贵,抗日战争时期枸杞销路阻塞,客户断绝,价格下跌,果子卖不出去,农民纷纷挖掉枸杞,改种粮食;而张佐汉不仅一棵枸杞都没挖,还四处寻找品种好的枸杞。

中宁县舟塔乡的枸杞,籽少粒大,肉多色红,果实颗颗似珍珠,是枸杞中的挑俏货。流传最广的说法是:1938年,28岁的张佐汉,用一块银元换三棵枸杞的方法,花120块银元买来360棵枸杞,一共栽了两亩多。经过精心育苗、栽培,张佐汉的枸杞种的是越来越好,人们把这种枸杞叫作“大麻叶枸杞”。如今很多高产枸杞品种都是由“大麻叶枸杞”演进而成。

“人民公社化时期,中宁枸杞的种植面积已有近八千亩。在原来老种植区把枸杞当作主要经济来源,由中药材公司收购经营,统购统销,发到全国。1961年设立了中宁枸杞生产管理小组,几乎队队都有枸杞园。”谢施祎说。那时,每个公社都有自己的枸杞生产“土专家”,张佐汉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枸杞的树形培养上揣摩积累经验:不同品种需要程度不同的通风采光,三层楼、一把伞、自然半圆形、圆锥形等等——张佐汉长了双魔术师般的手,不同品种有着不同的修剪造型。

枸杞活得一点儿都不金贵

耐干旱、耐瘠薄、耐盐碱,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都强。“枸杞是一个好活好养的东西。”谢施祎说,“春天种下去苗,当年就有收成,只是收成一般,通常是过两年之后,进入高产期。”

听起来,枸杞天生天养,种植周期短见效快,活得一点都不金贵,所以也造成了一个问题,“一般间隔六七年就有一个低谷期,例如说这两年枸杞卖得好,大家都种上了枸杞,过几年之后市场饱和,价格下来了,农民觉得不值,就拔了枸杞苗种上粮食。价格涨上来了,然后又一波大规模种植枸杞。”

这样的情况在中宁枸杞种植历史上屡见不鲜,价值规律一直在发挥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也因为枸杞新陈代谢快,又生生不息,所以尽管中宁种植枸杞有几百年历史,但建设枸杞博物馆,要在全县找到一棵上年头的枸杞树都没有。

在八九月,中宁枸杞果色橙红,果身开始变软,果蒂开始疏松,这个时候最适合采摘。盛果期每6~7天采摘一次,过早或者过迟采摘都会影响质量,“如果是青海、新疆那边的枸杞,光照更多,气候干旱,采摘的周期可以稍长”。

每年气候不同,采摘季有时候会有前后挪移,例如如果天气暖和,夏果采摘期较往年提前半个月左右的话,一般有利于秋果枝条和果实的发育;往年秋果常会受到早霜的冻害,造成减产,如果秋果提前采摘,受霜冻影响的可能性减小,秋果就会增产。谢施祎说:“其他产区往年都有秋果,产量占20%~30%,但采摘期比中宁晚20天,产量小,费工费时,很少有人采摘,但在高价位时也会颗粒归仓。”

枸杞如同红玛瑙一样在枝头颤动,采摘是产业链中耗费人力成本最多的一环。“枸杞采摘的时候,也正是麦收的时候,人力紧张,有时候采摘一公斤得一块五、两块钱,这样都找不到人干活。”在附近的固原县,农民没有采摘秋果的习惯,所以在夏果采摘结束后就不再给枸杞树施肥打药了,当时虽然枸杞树上已有了枸杞,但一是没施肥的枸杞结果很稀少,二是没有打药容易被病虫吃坏。另外本地当时正是葵花收割时期,大量的劳力全去收割葵花了,所以就是有枸杞长得好的也无人采摘。

晒场一般设在向阳的空地上。晾晒工具称为果栈,两个木框夹片苇席或者竹帘,两头支高。采收的鲜果均匀摊在果栈上,遇上阴天,移动或者拍打果栈底部防止发霉。正常情况下,一般晾晒10天左右就成为干果。

枸杞从中宁辐射流通出去

从中宁辐射开去,甘肃、青海、新疆现在都有大片的枸杞种植,“在中宁,县城周边已经没有地了,枸杞种植增加较多的地区有宁夏固原、平罗、惠农,甘肃景泰、靖远,内蒙古巴彦淖尔,青海格尔木。青海那边80%种枸杞的,都是中宁人。”这也就是谢施祎所说的“手头紧的小夫妻去柴达木盆地包几十亩地种枸杞,过几年手头就宽裕了”,“人家那里的地便宜,而且含钾多,就不用施钾肥。但相对来说碱性比较大。”

宁夏是枸杞的故乡,这些年政府也鼓励枸杞种植,在适种地区快速发展,固原、惠农又成为两个大产区。相应地,枸杞苗圃也成为一个衍生产业,“青海、甘肃的枸杞苗子全都是中宁过去的,专家也都是中宁人。”

枸杞也被现代消费概念包裹演绎,野生黑枸杞,黑色花椒大小的枸杞,在过去几年成为被炒热的原生态概念,卖到过上千元一斤,中宁人认为“那都是送礼用的”,谢施祎认为“其实没有那么玄乎,和普通枸杞的营养价值差不多”。在中宁,我们还看到了反季节枸杞,大棚培育,据说去年鲜果枸杞在上海卖到了1200元一斤,中宁人估计今年价格应该不如去年。

猜你喜欢

秋果枸杞
枸杞
仰望夜空
是酸是碱?黑枸杞知道
风神洒落古意盎然
宁夏六月枸杞红
采枸杞
枸杞到底是怎么养生的?
梨花
好喜欢(外一首)
柴达木枸杞化学成分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