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願「風」過無痕淺談中風的防治
2015-05-30
隨著人口老化,老年人口增加,腦中風患者勢必愈來愈多。且因大部分患者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後遺症需要他人照顧,常造成家庭與社會的負擔;加上中風患者容易復發,且一旦復發,病情必然加重,因此其平日預防養生不容忽視,防範於未然永遠是上工。
【門診病例】
李總,62歲男性,高血壓10年服用西藥控制。前不久天冷早起後發現自己右手右腳無力,妻子發現他講話不清楚,所以緊急送到醫院。經電腦斷層掃瞄(CT)及核磁共振(MRI)檢查後,發現患者罹患缺血性中風。住院後會診中醫尋求中西醫結合療法,除了正規西醫治療之外,輔助中藥、針灸治療,一個月後,原先只能坐在輪椅上的他,已經可以拄著拐杖走路,講話也清楚許多。出院後繼續到在門診部接受中藥服用及一週兩次的針灸治療,肌力、體力、平衡感持續改善,在出院3個月後,已經可以不需要柺杖走路。
【病理分析】
中風,英文為stroke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CVA),又稱腦卒中、腦中風,好發於40歲以上、有高血壓及動脈硬化或曾出現短暫缺血性中風(TIA)的患者。中風可分為兩大類:缺血性和出血性。
1.出血性中風:因血管突然破裂或不正常的血管結構,症狀發生很快,可能數秒到數分鐘就很嚴重,但是小出血症狀也可以很輕微;
2.缺血性中風:變異很大,可以一發生就很嚴重,也可能拖延1~2日慢慢惡化,臨床上80%的中風是由於腦缺血,其餘則是由於出血。
腦部電腦斷層掃描(CT)是最準確的診斷方法,可以迅速了解患者發病原因屬於出血性還是缺血性,發生部位又為何處,再施行治療。故急性中風就醫應到有能力執行CT檢查的醫療機構。
【中醫治療】
根據病邪的輕重與病位的深淺,在臨床上中醫把中風分為中經絡與中臟腑:
(一)中經絡:初起無神智改變(或偶而有短暫的迷糊失神),出現口眼歪斜、顏面麻木、肢體麻木沉重或半身不遂等症。治法:平肝潛陽、逐瘀通絡。
(二)中臟腑(屬危急重證):突然昏倒、神智不清,接著出現口眼歪斜、肢體偏廢、口噤不語等症。治法:醒腦開竅、鎮肝熄風、佐以止血。
中醫辨證 針刺救於急
突然中風時,氣血上逆或風火挾痰濁上擾,蒙蔽清竅,導致臟腑功能驟然失常之閉證(猝倒無知,不省人事,顏面潮紅,喉中痰鳴,脈弦滑而數),可急用消毒過的針在十宣(十個手指尖附近)、百會穴及委中穴放血,後再送醫急救。但對於脫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目合口開,汗出如油,脈微欲絕),則須回陽固脫為先,溫補氣海穴及關元穴(丹田部位),以培補元氣。
中風後遺症 調和陰陽氣血
中風患者在急性期過後,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後遺症需要治療,且愈早接受復健治療,療效愈佳。例如半身不遂症,中醫可透過針灸的補瀉手法,並輔以藥物益氣活血、化瘀通絡,以健旺全身機能,使中風病患早日康復。
中風患者因疾病驟至,常會沮喪、冷漠逃避。此時患者最需要的就是善意與愛心的對待,使其慢慢適應心理上的困擾。對於半身不遂或癱瘓的病人,除須經常變換體位,按摩患肢外,平時應多注意保暖,鼓勵病人多作活動,以促進氣血循環,防止肌肉萎縮,關節變形。病患及家人應對復健充滿信心,早日恢復其正常獨立的生活。
【如何預防中風】
A:1.心平氣和、怡情悅志。2.控制體重、養成運動的習慣,並且飲食清淡、戒除菸酒。3.每天攝取5份以上的蔬果,多食對心血管有益的食物:全麥、糙米、玉米、菇類、深海魚、洋蔥、蒜等。4.保持充分的睡眠、大便順暢,避免熬夜及過度勞累。5.天氣炎熱時多喝水,寒流來襲時注意保暖。6.保健茶飲:天麻益壽飲—天麻、萎蕤、何首烏、丹參、桑葉各5公克,用1000c.c.水煮成茶飲,能進血液循環、穩定血壓、預防動脈粥樣硬化。B:保健穴道:透過按壓穴道,藉由經絡的作用,使體內氣血運行暢通,達到預防保健的目的。1.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原穴,在雙手虎口,乃四總穴之一,能促進頭面部的氣血循環;2.陽陵泉:為足少明膽經之合穴,在小腿外側,乃八會穴之一,有疏筋活絡的功效;3.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灸之壯人元陽,補臟腑之虧損,有升清降濁,導痰行滯之功。每星期至少溫灸足三里穴一次,有降血壓及保健養生之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