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探究
2015-05-30肖莹莹
【摘要】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的重要能力,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支点。但目前,意识的偏差和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制约了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应逐步转变教师观念,树立教师“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意识,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 社会服务能力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教师是服务社会的重要人力资源。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鼓励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技能、丰富科技成果。走进企业,亲自参与生产,为企业提供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咨询,提升企业软实力。同时,丰富自身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满足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
一、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内涵
社会服务是指学校利用教师的智力与知识资源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活动。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是利用自身的资源直接投身于地方社会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不包括通过人才培养或科技成果的转化等间接方式进行。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政治文明建设的服务
随着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进行,高职院校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为特定阶级意志的政党服务,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2.经济建设的服务
从根本上说,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主要是为提高地方的生产力服务,其本质是提高人的素质和物的效能,推动人和物在新的水平上实现新的结合。
3.文化传承的服务
高职院校在文化传承上的服务主要是指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服务,即文化传承、文化辐射、文化交流、文化创新等。
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现状分析
1.社会服务意识和动力不强
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能实用性人才。这一目标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掌握较高的生产实践技能,按照生产第一线岗位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实用人才。然而,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服务动力缺乏,至今都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院校升格而成,办学时间短,社会服务工作积淀少;二是大多数教师受“重学术、轻应用”的传统观念影响较深,把教育教学工作当成教师的主业,把社会服务工作当成副业;三是高职院校并没有把教师的社会服务工作当成学校自身的内涵建设去抓,出现“两张皮”的现象。
2.专业实践能力欠缺
较高的专业技能是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教学技能,也是目前教师亟待提升的一项技能。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教师的来源渠道相对单一。大多教师都是大学毕业生通过招考入职的,虽然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不足;二是大部分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疲于应对校内的教学及科研任务,到企业锻炼的时间不能得到保障;三是教师到企业学习和实践的工作量很难进行量化和计算,导致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积极性不高。
3.激励机制缺乏
目前,高职院校并未建立对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激励机制。国家在政策上对高职院校师资的资格认证的实践能力没有确切的规定。在职称评定上,高职院校看中的仍然是教师的学历、教学和论文质量、数量等指标,对于授课课时数、公开发表论文数量和参与课题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对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技术资格却没有明确的要求。这种职称评定规则并没有起到对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激励和提升作用。
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1.从企业积极聘请兼职教师,鼓励专职教师到企业锻炼
丰富的专业技术实践经历是一名优秀的高职院校教师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其具备较高的社会服务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要以“校企合作”为依托,聘请企业中的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不断提高兼职教师比例,逐步形成技能实训课主要由兼职教师任教的机制。同时,鼓励专职教师到企业锻炼,提高教师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更好的为学生传授真正适应企业生产一线需求的知识和技能。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引导和激励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相关制度,使高职院校将社会服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去落实。高职院校内部要完善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奖励和考核制度。在制定教师的年度考核时加上社会服务工作考核项目,从制度上保障教师不断提高社会服务工作能力。尤其是在职称评定标准上,要把社会服务工作作为一项硬性指标进行评定。同时,在职称晋升、职务聘任和出国进修时对于已经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企业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教师要优先考虑,把企业社会实践作为教师个性化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引导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要通过宣传、培训等手段不断引导教师改变传统观念。高职院校的教师已经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知识权威的代表,更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教师应该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保持自主探索的精神,能够迅速有效的对社会和市场变化做出反应,并将其转化成科研成果。把主动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当成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日常生活样式”,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发展需要,不断丰富职业生涯,自觉保持同行业企业的合作关系,使社会服务成为其职业发展的支点之一。
【参考文献】
[1]戴南海.论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6):69-72.
[2]王成福 邵建东.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2(5):141-143.
作者简介:肖莹莹(1988.10-)女,河南省许昌市人,河南大学硕士学位,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