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白马非马”

2015-05-30欧斯怡

俪人·教师版 2015年20期
关键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名家

欧斯怡

【摘要】本文主要考究先秦名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哲学思想。“白马非马”出自公孙龙的《白马论》中,本文以这个命题作为论述对象,以表达笔者自身的见解。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就先秦名家进行概述;第三部分介绍公孙龙子其人及其主要思想;第四部分从笔者的视角论述“白马非马”的命题;第五部分为结语。

【关键词】名家 “白马非马” 诡辩论 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公孙龙

一、引言

据考究,名家思想最早萌芽于春秋时期,是我国一个哲学流派,在百家争鸣的年代,名家并没有像儒、墨、道、法等家一样受到太多的重视,但其对后世的影响并不逊色于儒、墨、道、法诸家,如其中公孙龙“正名实而化天下”的政治思想对于维护和巩固新兴的地主阶级的统治是有利的。但是以当代的视角去考察名家,其思想体系存在较多的诡辩论思想,包括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思想都在其思想中体现,如在公孙龙“白马非马”(《白马论》)的论述中就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他选择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采取诡辩,下文将对这一方面内容进行相关论述。

二、先秦名家概述

名家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个哲学流派,《庄子天下篇》中曾论述名家学派“以善辩为名”,擅长辩论,西汉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第一次把这些善于辩论的人称为“名家”。名家学派的基本特点是“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就是说名家学派专门从事繁琐的概念分析,注重名与实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的研究。名家学派主要有四位代表人物,分别是邓析、惠施、公孙龙、尹文,他们虽统属于名家学派,但各自体现了名家不同的特点:邓析和惠施只专注于繁琐的概念分析而并不研究名实问题;尹文专门讨论名实之间的关系而不注重对繁琐概念的探讨。较为集中体现名家学派特点的是公孙龙,他既重视概念上的求索,比如其在《白马论》、《坚白论》中的观点;又重视名实问题的思考,这一点则充分体现在《名实论》、《指物论》当中。

三、公孙龙子其人及其思想

公孙龙(约公元前320年——前250年),战国末期的赵国人,是名家学派“离坚白”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公孙龙子》一书记载了公孙龙《白马论》、《名实论》等著名篇目。这些篇目分别向我们展示了公孙龙对名实问题、共性和个性问题等的解释,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公孙龙是名家学派较为突出的一个代表,他不仅重视名实问题的探究,而且其在概念分析上也颇有成就,但是,在这些著作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公孙龙的一些不足之处——过分注重繁琐的概念分析,在同一性和差异性的分析上过分强调差异性而忽视事物同一性的存在,尤其在“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阐述中严重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四、《白马论》和“白马非马”

许抗生先生曾在其著述《先秦名家研究》中说,尽管公孙龙坚持了以实定名的唯物主义思想,但是他习惯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去思考整个世界,以致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充满了唯心主义和诡辩论思想。1其中《白马论》就是具有上述思想特点的代表作之一。

《白马论》以主客对话即客问主答的方式向我们阐明了公孙龙的观点,是公孙龙具体运用名实理论的体现。在该论题中,公孙龙考察了白马之名实与马之名实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非命形也”,所以他得出了“白马非马”的结论。但是由简单的论据推出一个论断终究不完美、不科学,所以,公孙龙看似毫无瑕疵的推论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第一,“白马非马”中有一个否定连接词“非”,根据语言习惯,“非”的反义词为“是”,那么“白马非马”的意思就是“白马不是马”,显然这无论在概念上还是事实上都是不成立的:从概念上讲,白是马的定语,白马实际是一个偏正短语,其中心词是马而不是白,所以白马实际上说的就是马,于是笔者认为,在概念上“白马非马”的论题不成立;同时在实际上,“白马非马”的说法更是没有支撑的,如果白马不是马,那白马指代的对象是什么?如果白马指代的对象不是马而是其他事物,比如牛,而根据公孙龙所说只有与实相符合的命名才是正确的,2则用白马来命名牛就是错误的,而应该改为“白牛”,这样一来,按照公孙龙的思维,就会出现“白牛非牛”的命题,而人们将会继续追问下去:“白牛”不是牛又会是什么,因而人们将永远都找不到最终的答案,但事实上“白马”就是“马”而并不是“牛”等其他事物,所以,“白马不是马”的论断在实际情况下也是不成立的。

在笔者看来,若公孙龙要真正地从概念上对白马和马进行区分,用“白马非马”是不合适的,应该为“白马异于马”,白马与马不同,这样的论述无论是在概念上还是在实际上都更具说服力,概念上白马有定语“白”,自然与“马”有异,实际上,白马是马的特殊性,马是白马的一般性,一般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体现一般性,但两者仍然存在差异。所以笔者认为,“白马异于马”的说法更符合公孙龙论题的意思。

第二,公孙龙说“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 ,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3这句话的意思是求马时黄马、黑马都可以算数,假使白马和马相同,那为什么求白马时,黄马、黑马却不算数呢?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出其中的端倪:公孙龙在论述这类问题的角度发生了矛盾,其从“形”和“色”论述“白马非马”的时候只重视概念上的分析而忽略了实际,但是在“求马”这一问题的解释上,他又以实际为标准(事实上,人们求白马时,别人不会牵来黄马或者黑马来满足这个需求)得出“白马非马”的结论,这样以矛盾的标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很容易使读者混淆作者的立场和论证方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公孙龙思想体系呈现出形而上学以及其在问题解释上的唯心主义的思想。分析了公孙龙在《白马论》阐述的几个观点之后,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出现这种情况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学术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下移,言论自由,为名家学派发表言论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而且诸子百家热衷于为自己的思想奔走呼告,有的相互抨击,企图为自身代表的阶级谋取利益,这就使各学派互纠风气难以形成。再者因为中国疆域广阔,地形封闭,导致人们的思想闭塞,对世界的认识依旧落后,难以形成今天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辩证法,所以当诸子的思想都表现为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时,就很难让自身的思想体系科学化和理性化。

【参考文献】

[1]公孙龙著,庞朴译,《公孙龙子译注》[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2]庄子,《庄子》[M],武汉:崇文书局,2012年版.

[3]许抗生,《先秦名家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5]陈晓平,《自然演绎逻辑导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许抗生:《先秦名家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6页。

[7]公孙龙:《公孙龙子》,“名,实谓也。”“彼彼当乎彼,则唯乎彼;此此当乎此,则唯乎此,其谓行此。”

[8]庞朴:《公孙龙子译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白马论》,第11页。

猜你喜欢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名家
名家
早期斯拉夫派宗教哲学家对德国唯心主义的阐释与批判
名家
名家之约
名家之约
浅谈哲学的基本问题
谈教育的“严”
论安托南·阿尔托残酷戏剧理论中的“瘟疫”及“形而上学”
“星座”的哲学探究
形而上学的“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