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脚于“科学救国”的《科学》“一战”专号

2015-05-30张剑

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战争科学

张剑

关键词:《科学》 战争 战争与科学 科学救国

百年前,《科学》诞生之际,正值欧战爆发。创办《科学》的留美学生,发刊“战争号”,论述科学与战争的关系,他们的视野宽泛,最终目标依然在于“科学救国”。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立即成为举世瞩目的大事,自然也成为中国留美学生学业之外的焦点。战争爆发仅仅几日之后的8月5日,胡适日记即有《记欧洲大战祸》的记载。此时正筹备创刊的《科学》,作为当日留学生创办的重要刊物,对一战也非常关注,特别是这次大战广泛运用了各种新兴的科学技术,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飞机、毒气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这无论是对《科学》自身发展影响力的扩展,还是对立意传播先进科学技术知识于科学落后祖国,并进而发展中国科学的科学社同仁来说,不啻为“天赐”良機。

欧战引发“战争号”

1915年1月,《科学》正式在上海发刊。1915年2月刊行的第二期就在“调查”栏发表《战争之损失》一文,就战争对人类造成的巨大伤害进行了论说:“战争之结果,不特生命与财资有形之损失而已,此外又有无形之损失焉。大底战死之士,都为良好子弟,本各有其职业,一旦战死,则其业废弃,妻子不养。其结果致实业衰落,生活不给,学问无进步,道德沦亡,盖势必然也。”文中调查1793—1815年间英法战争、克里米亚战争、美国南北战争、普法战争、日俄战争、巴尔干战争等近代战争的延续时间、死亡人数与财力耗费。还调查了一战中德军士兵每日需要的食物包括面包、肉、米、马铃薯、盐、咖啡、糖的消耗量,并以此类推,指称一战中各参战国单单食品费用一项就达1250万金元,运费420万金元。这次大战争“不知何日始有结局。然损失之巨可必也”,最后悲叹“甚矣战争之为害也”!

第三期“新闻”栏有《破坏飞艇之新炸弹》。飞艇在一战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攻防两方面都有极大的威力。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当时也针对飞艇发明了两种炸弹,一种远悬于飞艇下,以长钩执敌飞艇而毁之;一种系于气球升空,待敌飞艇触而毁之。“杂俎”栏有《测候于兵事上之效用》。一般以为“天时不如地利”,但欧战证明了“天时与地利”同样重要。“那莫爱恩”(La Marne,今译马恩河)之战,虽然大雨滂沱,“鸿沟之兵,几淹于水”,但德军乘大雾取得了胜利。天气预报在一战中的作用日益明显,“飞艇之观察,大炮之正鹄等,莫不视天时之适宜与否为断”。因为“天时之阴晴不但有关于行动之便利,兵士之卫生与心理,气候实左右之也”。因此。奥地利有将领创议在军队专门设立气候观察员。

当然,这样零星的研究与报道不能完全表达科学社同仁对欧战的关注,也不能满足留美学界或者读者的欲求。于是就有了《科学》第一卷第四期的“战争”专号的应运而生。该专号的预备似乎并不充分,《科学》在此前发刊的第三期有第四期、第五期预告。其中第四期主要篇目有任鸿隽《科学家人数与一国文化之关系》、杨铨《发见与发明》、威尔逊《国家气象台之建设及设备》、胡明复《近世纯粹几何学》、周仁和任鸿隽《照相术》、李重身《战时工学之重要》、钱崇澍《生命论》、秉志《昆虫》、钱崇澍《评博物学杂志》、唐钺《爱迪生传》等,毫无“战争号”的影子。突然间,“战争号”出现了,原来预告的内容被延期登载于随后的第五期上。

专号“弁言”表达了他们发刊此专号的初衷与目的,其中说当《科学》刚刚诞生神州大地,欧洲大战已起,“漫延亚非,其形势之雄俊,几尽吸当世之聪明思想,心萦而不移,目注而不瞬”。对于这一情状,他们说:

是殆吾《科学》之不幸乎?又岂特言科学者之不幸而已,即科学之为物亦且受战争之影响而阻其进步焉!虽然,科学之为用,犹布帛粟米也。今夫布在夏则为袷,在冬则为襦。今夫米,食之则为(飠干),饮之则为糜。唯科学亦然,常时则为灵机眇道利用厚生之事。战时则为巨炮利器杀人掠野之具。然则欲观科学之能事,战争其一方面矣。同人不佞,以上述眼光,观此次战争,得其与科学相关者若干事。以为于吾好科学而谈战事之国人不无微豪趣味也,爰以战争为本期总题,而由各方面纪述其事。不徒极其飞空潜水之奇,亦并及其理财治军之要,惜为篇幅所限,未克尽厥繁赜。其本期所未及,当继见于本志。好学达观之彦,末亦有取乎斯。若以书生言兵思出其位向讥,则非同人之所知己。

在科学社同仁看来,《科学》刚刚诞生就遭遇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的事情,实在是不幸。当然,欧战的爆发不仅仅是《科学》的不幸,更是整个科学的不幸,战争将阻碍科学的发展与进步,正如前面“调查”所说,战争使年轻的生命失去,其中不少自然是科学的天才与精英。科学在平时是奇思妙想,可以利用厚生,战时则成为“巨炮利器杀人掠野”的工具。按照他们对科学与战争的这一看法,专门组稿一期“战争与科学”相关文章,增添喜好科学也爱谈战事的国人的兴趣。内容不只是“飞空潜水之奇”这些与科学密切相关的先进武器与工具,也包括与战争有关的财经、军事政治与军事方略等。可见,《科学》的“战争号”主要内容是讨论科学与战争,专号不能载完者,以后各期还将陆续刊载。若有人以“书生言兵思出其位”相讥诮,自然不能被科学社社员们视为知己。

杨铨的“战争与科学”论述

“战争号”主题是“科学与战争”,自然少不了相关的插图。正文前有插图十幅,其中四幅相关飞艇,特别是德国齐柏林飞艇的情况介绍,其他有飞机、鱼雷艇,鱼雷和飞机飞艇用炸弹。这些都是一战开始大量投入的最新军事武器,特别是飞艇与飞机。飞艇发展的历史虽然很长,但真正快速发展是一战前后,当时英国和法国使用小型软式飞艇执行反潜巡逻任务。德国建立齐柏林飞艇队,用于海上巡逻、远程轰炸和空运等军事活动。因飞艇体积大、速度低、不灵活、易受攻击,而随着飞机性能不断提高,飞艇的地位逐渐被飞机取代。

正文开篇为杨铨《战争与科学》。《科学》从筹备开始,杨铨一直是主要负责人。创刊后相当长时间,也一直担任编辑部部长,他不仅是科学社发起人,可以说也是早期《科学》最重要的骨干成员之一,因此他当仁不让像发表宣言一样发表《战争与科学》,对“战争与科学”的关系做出标志性的宏观论说,以总领该期内容。杨铨开篇即指出欧战与过去的拿破仑战争、前不久的巴尔干战争完全不同,世界战史因之“别开生面”,“夫兵犹是欧洲之兵,地犹是欧洲之地”,“今昔悬殊如是”,其主要原因是“科学之发达有以使之然耳”。他论证说:

今日战争之利器无一非科学实验室中之物,电机铁路无线电飞行机之用于战争。此显而易见者也;然其他科学原理之用于战争者多矣,不深求之,不得而知:德工业之国,食粮依赖邻邦,惧战事或起,将有绝食之虞,则农工并重,肆力农学,不数年间,地无弃土,其糖芋之佳,远过专农之美;战事既裂,食廪充实,无内顾之忧。

与一般关注科学与战争的关系,仅仅注意科学应用主要在军事武器等方面的威力不同,杨铨看到了战争不仅仅是军事武器的比拼,更重要的是国力的比拼。他指出德国在战争预备期间,应用科学技术发展农业,使作为工业国的德国解决了粮食之忧。除此之外,杨铨还论证说。炸弹这样的“爆裂物”制造离不开硝酸,而硝酸原料产于英国,德国化学家“绞脑竭思”发明了从空气中寻找硝酸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难题。同样在精密武器需要的钢板制造上,德国人也利用科学技术“使寻常含碳之钢成废,而新制之化合钢”得以发明。德国在备战期间像这样广泛应用科学技术以达到自给自足的例子不胜枚举,但这些科学成就的取得自然不是转瞬之事,而是长期实验研究之结果。

接下来。杨铨总结出一个更有意思的说法。热兵器战争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杀死一人所耗费的武器弹药越来越多,普法战争660磅子弹伤一德军,日俄战争俄国两千磅伤一日军,“今欧洲之战,据观战者云其死伤卒之减少。将为世界立一新标焉”。他认为原因是防守方面更加注重科学技术:“夫战争之程度与世界之文明俱进者也,一日有战争,则一日不能禁人用科学之新发明新学理于战事;函人唯恐伤人,矢人唯恐不伤人,攻者愈锐,防者愈坚,相生相克,无有已时。”杨铨不可能预见到第一次大战最终仅战场上就死亡上千万,是人类有史以来伤亡最惨重的战争,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但他对人类一方面利用科学技术制造杀伤性武器,一方面利用科学技术加强防守的叙说,相比一般人仅仅注意科学技术在进攻方面的作用,更为全面而辩证。

科学对战争有如此巨大的影响,“战争凶事也,而科学乃助之为虐”,科学不应该被诅咒吗?杨铨不这样认为:

有科学乃有今日,无科学则无今日,欲定科学之功罪。当先求数百年来科学于人类之成绩。科学者,其原理应用一本之大同主义者也。吾人之有近世文明,实科学、共和和寡战三物之功。科学与吾人以共和,而寡战乃得实行。……科学虽未尝明减战争,然使世界知战争非儿戏,因而慎重其事,不敢轻试。其功亦不可没也。……故科学者战争之友,而战争则科学之敌也。

在杨铨看来,科学使武器越来越精密,杀伤性越来越大,促使人们更加慎重开战,这是科学促进世界和平的功能之一,因此科学是“战争之友”,战争则是“科学之敌”。这似乎切合了未来核威胁下世界寻求和平的进程。

更为重要的是,杨铨讨论科学与战争的关系有一个最终的目标,即归结到科学落后而积弱积贫之祖国:

大战之终局不可逆睹,和平之梦去今之世尚渺乎其远。欧洲之民既沉酣于铁血,东临之虎亦狡然思逞其爪牙,我神州之民将何从乎?战以图存不得已也。然今之世無科学,则虽有孟贲之勇,孙武之智,徒为枪鹄炮灰而已。盖今之胜负在器不在人,一机关枪耳,运者一夫,而死伤百人,虽有众四万万何济于事乎?世有主战者必自科学始。然科学之用岂仅为战争之预备已哉,科学自为物一万能必胜之利器也。百业兴,民智深,虽有强梁,不得而奴。故有科学然后可以战。有科学然后可以不战,孰舍孰从,惟国人自择之。

杨铨的最终论述虽有“唯武器论”的片面之处,所谓“在器不在人”,但他指出国民智力与国力强盛才是可以言战的基础,科学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工具。原来,《科学》发刊“战争”专号的目标还是希望通过对科学与战争各种关系的梳理与论说,最终归结到要在科学落后的中国鼓吹大力发展科学,并以此为基础增强国民智力与国家势力,然后才可以抵抗各种外来之入侵。

“战争号”分述战事中科学诸事

杨铨关于“战争与科学”关系的宏观性论说。为正文各篇定下了基调。胡明复文论述军队之编制、器械之装备和士卒之训练三者在近代战争的重要作用:“盖编制完备者其调动乃灵,装备充者其士力不疲,而平时之训练足者临事乃能服从命令,收指臂之效。无是三者,虽其将略卓越,士卒奋勇,终必憔悴疲敝,与敌人以最后之胜利焉。”李垕身文介绍了欧战中在军队运输与通信设备上的一些最新用具与技术,及其交战双方因在相关设施方面的差距造成的战事上的不同后果。运输工具方面特别指出自动车(motor vehicle,即汽车)在军队、粮食、武器及飞行器具的运输上的广泛运用,俄国因这方面落后在战场上不断陷入被动。通信设备方面重点论说了飞艇与飞机在敌情侦查与信息传递方面的重要作用。周仁文章分“飞行于战略上之影响”、“飞行之功用”、“战争国飞行队之势力”、“飞行队侵犯之防御”等节目,对一战中得到大力应用的飞艇和飞机的编队、进攻与防御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沦述,对李垕身文最后一部分作了更为翔实的补充,是一篇具有相当历史价值的文献。对于飞机与飞艇之优劣及其防御还专门进行论说:

飞机能御飞船之攻击与否,尚无证据。以飞机之速度较大,运动较飞船为速,似飞机能占便利之位置。然策柏林之上装有快炮。欲飞机在其上放炸弹,已为不能之事。若距之太远,则击中之机又少,若在高处以枪弹相击,则飞船较利。故用飞机以御飞船之侵,非计也。由高角炮所发开花弹,既能御飞船与飞机,则后日德国飞行队攻伦敦时。英必用此法以御之。

廖慰慈文章非常简单,介绍了以伤人为目的的开花弹、以毁物为目标的猛烈弹、探索弹(照明弹)。唐钺一文转译自《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战争号第四号,吕彦直文转译自美国世界报战争第二号。秉志文超过万字,分医术与战争、兵士之卫生、红十字会之作用三部分全面分析介绍了医学在军事上之作用,“战争号”仅载其第一部分。秉志在“叙言”表述了他写作此文的目的:

欧战方炽,吾国大势日形益危。国内父老,半属梦梦,皮相者徒见列强军力之雄为训练得法、器械新利,而不知其于军士平日饮食起居,皆用科学新法,考究观验,俾于卫生有益,务使兵卒身健力强,能劳耐苦,以一人足胜数之用。

似乎有讥诮前面胡明复的意思。过探先以详细的数据分析了欧战参战各国平时与战时农业生产、粮食进出口情况。并进而分析粮食供给对参战各国未来发展的影响。任鸿隽文开篇即说:

今之战争,所以不可易言者,非以其器械枪炮之精也。舰队营垒之强也,兴师动众之多也,杀人毁燹之残且酷也,于此数者之外,尚有一最要之物焉:是物也,为一国生命势力之泉源,如人身之有血液营卫,无之虽有巨炮坚船雄师厚垒而不可一战;即战矣,而最后之胜利,终不以杀人掠地之多且广决之,而当于此要素之盈绌有合与否决之也。此要素为何?财政是也。

各位作者都从强调自己研究的要素在战争的重要性出发,对影响战争的多种因素做出了非常翔实而精到的论述。当时还是学生的他们,在综合性考虑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各人之间的言说与话语不无冲突之处,但他们充分地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并有自圆其说的论述。

“调查”栏各文对参战主要国家的军队数量、军队组织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统计。“杂俎”仍然全部是相关战争的材料。

“战争”专号后,《科学》虽还登载了一些相关一战的文章,如第五期继续登载秉志未载完之《军事上医学之功用》、李垕身译自美国工程报之《战时工学之重要》,但此后相关文章已很稀少了,只有零星的《欧战与科学》(第一卷第九期)、《欧战之弹药消费数》等报道和《实业与欧战之关系》(胡明复译,第二卷第四期)等译文。似乎专号以后,《科学》不再关注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中国传播科学不需要“战争”这个热点媒介。《科学》此后的表現,不知是否与他们关于“战争与科学”的言说在“科学是战争的罪人”的普遍认知环境下不能自洽,也无力与之对抗相关?抑或他们认为专心于科学的宣传与普及而不分心于“时事”可能更有利于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当时留美学界还发刊有中文《留美学生季报》,其上也发表(包括翻译)了大量相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文章,与《科学》主要注目于“科学与战争”这样的专题不同,其内容涉及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与《科学》文章一样,并不仅仅局限于战争本身,通过分析研究与介绍欧战,其关注点聚焦于如何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㈣与《科学》专号以后不再关心一战不同,《季报》相关文章与一战相始终,并且在战后还有延续。

无论是《科学》还是《留美学生季报》,留美学生对欧战的观察,与国内舆论有极大的差别。第一,他们并不特别关注战争的进程,当时留学国这样的报道自然是满坑满谷,用不着他们在这方面用力从事研究和撰述。第二,他们也哀叹利用科学制造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使人类面临悲剧性命运。但是,并不像国内思想界由此出发开始反思西方文化。进而出现所谓的东方文化寻根,甚至东方主义的兴起与西方文化的没落,在东方文化找到了人类未来的道路:而是从为科学辩护的角度出发,研究战争中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进而寻求取得战争胜利的各种要素,特别关注科学在其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思考祖国的未来。无论国外还是国内,最终目标都是从欧战出发,寻求中国未来的建设之道与富强之路。但他们给出的道路完全不同,以《科学》杂志为中心的留美学界提出的方案是通过发展科学来寻求国家的富强——科学救国。

猜你喜欢

战争科学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被风吹“偏”的战争
科学大爆炸
谁是战争的幸运之子
他们的战争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