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
2015-05-30陆有干
陆有干
摘 要:从心理学角度看,初中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我们实行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因此,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在教学中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力争让每个学生在不同层次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体验轻松、愉快的学习方法,最终实現“人人爱学,人人能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2-034-0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育提出的要求。分层次教学可以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谈谈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根据学生的成绩、领会能力分为A、B、C、D四个层次:A层次是拔尖的优等生(平时测试得80-100分),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B层是成绩中等(平时测试得60-80分)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A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平时测试得40-60分),即能在教师和A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D层是领会能力差及厌学的学生(平时测试得40分以下)。分清学生层次后,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即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了解,③掌握,④解决简单应用,⑤在教师的启发下探究综合应用,⑥独立完成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⑥;B组学生达到①-⑤;C组学生达到①-④;D组学生达到①-③,并将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例如,在教“一元一次方程”时,应要求A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有括号(括号前有负系数)、有分母,甚至分母是小数的一元一次方程,要求B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有括号(括号前没有负系数)、有分母(分母不是小数)的一元一次方程,要求C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有括号(括号前没有系数)、简单的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要求D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没有括号、有简单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学生只要努力,就有希望达到,相邻层次实行滚动,增强学生求知欲,明确学习目标,能够快乐地学习。
二、课堂教学“抓中间,带两头”,并且分层布置作业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的规律,要保证A层“吃得饱”,B层“吃得好”,C层“吃得了”,D层“有得吃”。一节课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为此,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即分为四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难度的、灵活性的综合性题目,B层以基础性为主,有一定难度的题目,C层是基础性作业,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D层是少量基础性作业。
通过分层教学和分层布置作业,保证了精讲多练,同时又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成绩总体提高。
三、单元测试及评价层次化
学完一个单元后,都要安排一次测试,它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由低到高按6∶3∶1拟定一份单元测试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到期末累计一次,按笑脸个数由高到低排列,给予40%的同学奖励笔记本或作业本。这样,不管哪个层次的学生,得奖的机会是均等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尊重和发挥,提高优秀率、平均分,减少低分率,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评卷分组,小组内分层
在A层中挑选前十名作为组长,组长从B层、C层、D层中各挑一名作为组员,测试卷批改完后,老师针对组长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个辅导,组长回到组中针对B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同样B对C,C对D进行辅导,一份试卷就这样轻轻松松讲完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评卷过程中都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在同龄人面前的一位位小老师都讲得那么认真,听的也如此乐意,避免了以往老师“满堂灌”的现象,做到了有的放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分层次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让学生自觉性更强,对数学的兴趣更浓,有利于普遍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