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教”教材?

2015-05-30张文杰

俪人·教师版 2015年22期
关键词:振动科学教材

张文杰

教学是一个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学”。顾“教”应具备很强的指向性和启发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时,要具有很清晰的思维发展主线,以便能更好的引导课堂进程向深度、广度发展;要很明白学生的“学”情状况,以便能及时有效的点拨,启发学生的“学点”。而小学科学教材,是我们科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架构起学生“学”与教师“教”两者之间桥梁。正确理解教材中的编者意图,把握教材编写的思维主线,则是教师开展“教”的基础,也是学生更好“学“的保障。本文试着对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思维主线进行解析,期望从中诠释思维发展的脉络,进而使老师的“教”能具备指向性和启发性,使学生的“学”,能更为清晰与明确。

一、从思维发展的视角诠释科学(前)概念的构建

如果我们单纯从概念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小学生科学学习过程其实就是科学概念不断构建与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般都要用到逻辑推理,而且大部分概念都是运用归纳推理中的不完全归纳而得出。

例: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声音的产生”这一科学概念的构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安排了以下一些探究活动,我们罗列起来就会得出科学(前)概念。

1.鼓面 振动,产生声音;不振动,不产生声音;

2.尺子 振动,产生声音;不振动,不产生声音;

3.橡皮筋振动,产生声音;不振动,不产生声音;

4.音叉 振动,产生声音;不振动,不产生声音;

5.声带 振动,产生声音;不振动,不产生声音;

6.琴弦 振动,产生声音;不振动,不产生声音;

7.水流 振动,产生声音;不振动,不产生声音;

通过观察多个实验活动中真实的个别现象,并进行有意识的罗列,可以不完全归纳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不振动,不产生声音”。从而形成科学的前概念:“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的概念构建,十之八九都如前面的例子一般,需要运用归纳推理中的不完全归纳法。从“逻辑学”的角度来分析,这完全符合人的思维发展需要。做为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我们只有清晰教材的编排特点,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并充分运用逻辑学中的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验,并进行实验结果的有意识罗列,才能更好的构建起科学(前)概念。

二、从思维发展的视角把握单元内的逻辑结构

如果从思维发展的视角来分析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的单元结构,就会发现,每一个单元的编排结构都具有强烈的思维发展元素,而解析出这些元素,把握住单元内的逻辑结构,才能更好的明确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在整体知识构建体系中的意义与作用,才能更好的把握教学,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经历每一个探究活动。

如,五年级下册《时间的测量》单元,共含“时间在流逝,大阳钟,用水测量时间,我的水钟,机械摆钟,摆的研究,做一个钟摆,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等8块内容。仔细分析本单元8块内容的编排,我们可以发现,这就是一个时间测量的发展史:

估测时间——用光影计时——用流水测量时间——用动摆计时

整个单元结构安排, 从不准确计时到较准确计时;从主观估测到借助工具准测;从开放变量到控制变量;从让学生初步意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有规律可寻;从发现运动的规律性到利用规律制作应用等等,这些无不展示出了思维发展的脉络。其实这样的单元结构编排还是相对单一,思维发展的线索也相对简单。

用逻辑思维发展的视角来看,不管是相对单一的思维主线,还是相对复杂的发展脉络,都往往经历着收集,归纳、推理,再到解释应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完整的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构建科学知识结构的过程。对教材整个单元结构的解析可以让我们教师的“教”, 更明白每节课在所教的内容,为什么而教?应教到什么程度等等。从而让教师的工“教”更具层次性,更具针对性。

三、从思维发展的视角解读版块内容的编排体系

小学科学的主要包含“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和地球与宇宙”三大内容版块。三大版块的内容安排也极具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主线的特点,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如,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生命世界”内容的编排,主要包含了:9个单元,其中前5个单元都为单一的个体观察,后三个单元则是相对复杂的事物与事物间内在联系的探究。整个编排体系,蕴含了从单一的静态个体,到动态的一个周期的变化;从生命个体的探寻,到理解个体与环境的关系的变化;从有一定生活经验的生活现状到肉眼无法直接观察的微观世界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逻辑关系。

我们再针对生命世界里面的内容进行一个汇总后,可以看出。生命世界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内容:多样的生物、健康的生活、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与环境。整个内容,体现出了层层递进的思维发展的编排体系,先是从小学生最常见的、最喜爱的动植物入手,如大树、狗尾草、蜗牛、凤仙花、蚕宝宝等,建立初步的动植物特征的认识;继而从动植物转向对我们自己人类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并建立起生命的共同特征,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认识和改造生命世界,即生物与环境部分的内容。

除生命板块外的其它板块的编排,也无不存在着极强的思维脉络。对于这些脉络的整理与把握,对于教师的“教”将会产生很好的指向性和前瞻性,反向对于学生的“学”也会起到很好的指导性和启发性。

综上所做的思考,不管是从科学(前)概念的构建、活动间的内在关系、单元的结构编制,还是从整个版块的体系分解,我们都会发展其中所蕴含着的逻辑关系,蕴含着小学科学学科发展学生思维的目标任务。如果我们能从逻辑思维发展的视角来解析教材,在内容上,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材中单元结构的系统性,可以让我们教师在“教”每一课时,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将会更有层次性;而从教学方法上来讲,则可以让学生头脑中,科学概念的形成更具科学性,可以让学和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更具层次性。

猜你喜欢

振动科学教材
振动的思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振动与频率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中立型Emden-Fowler微分方程的振动性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