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独生父母调查
2015-05-30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1980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一代,已相继进入而立之年,正式从孩子变成父母,从“小皇帝”成长为“监护人”。在有些人眼里,尚且自私、没有责任感的独生父母一代,会如何教育他们的下一代呢?
“我要给他最好的” 汪琳,1981年的独生女,成长于湖北省某三线城市,小时候的玩具是自制的沙包、跳青蛙、泡泡胶。很少有零食。
如今,汪琳自己做了妈妈,她感慨女儿成长条件之优越。吃的是送到家门口的有机蔬菜,奶粉全是海淘,玩具、书本堆成了小山。对女儿的要求,汪琳尽量满足。或多或少,这也是对自己的心理补偿。汪琳还为女儿报了舞蹈、书法兴趣班。
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在小城镇,这是80后独生父母的普遍选择。女孩子学舞蹈、钢琴、古筝、画画,男孩子学跆拳道、小提琴、游泳,大一些的还有英语、数学、音乐。80后独生父母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绝不吝于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个人取向更明显 上海思南路幼儿园教师施慧法说,她的班上,有一位小孩子喜欢吃虾。有意思的是,如果是爸爸妈妈烧虾,就会按照人头数平分,一人几个,大家都吃;如果是爷爷奶奶烧,就会说自己不喜欢吃,或是吃过了,只看着孩子吃。她觉得这是因为,“80后父母也是被宠大的一代,讲究‘你有我也有,而不会像祖辈那样牺牲。”
“20世纪70年代,来接孩子的家长一般会问老师:‘孩子今天乖吗?现在,家长会问孩子:‘你今天开心吗?'你今天学了什么?‘”郭宗莉曾是上海一所示范性幼儿园园长。在她印象中,80后独生父母更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
汪琳甚至鼓励孩子表达攻击的意愿。她说,自己小时候经常被人抢东西,可父母只要她好好学习,不关注她的情绪,打架的欲望被压抑了。她发现女儿也有类似的情况:被别家小孩子抢了东西,不敢还手,自己默默走开;可在和汪琳玩游戏时,女儿可能会撞她、打她。在汪琳看来,这是女儿被压抑情绪的释放。于是她告诉女儿:“如果有小朋友打你,首先告诉他,不能打人,打人不是好孩子。如果他还不听的话,你也可以还手。”
知易行难 几乎每一个80后独生父母都怀有童年遗憾,与前辈不同的是,他们懂得反省自己,避免在后代身上重演。那些网络流传的育儿经,《爱的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孩子你慢慢来》一类的畅销书,他们或多或少看过几本。然而,了解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都说尽量不要让学龄前儿童沉迷于电子产品,但实际情况是,一些孩子还不会说话,已经会在iPad上滑动手指。家长自己也玩,自然不会制止。
本来信奉不上兴趣班、让孩子自由成长的张文,终究还是给孩子报了一个暑期舞蹈班。刺激她的,是一个“朋友的朋友”的故事。某青年海外归来,孩子插班就读他任教的大学附属小学。学校举行文艺演出,老师问,班上学过钢琴的孩子请举手,基本上全举手;问钢琴达到几级的举手,有一半举手。相反,这位青年海归的女儿在国外幼儿园时,基本都在玩。
這让张文意识到,不上兴趣班,也许短时间内孩子是快乐的,可没有特长,孩子在学校可能感受不到成功、快乐,找不到自信,也影响了人际交往的能力。
“独”易而“立”难 2012年,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选择534户家庭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家庭中代际关系的现状与特点。结论显示,40.3%的小辈与长辈吃住在一起;28.9%的被调查者表示,长辈会帮助小辈照料孙辈;15.6%的被调查者表示,长辈经常来家中料理家务。除了日常生活照料,祖辈还是子女结婚、买房的经济支柱。该基地陈彩玉副主任说:“现实情况表明,形式上的独‘容易,可真正意义上的立‘困难。”
对于如何养育“独二代”,80后独生父母和上一代父母常常有着不同的理解。祖父母们更看重经验和传统习惯,而80后可能更相信书本、网络或者同龄人交流间学来的知识。这样的矛盾,几乎在所有的隔代抚养家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对于很多独生父母家庭来说,各种压力和困惑由于祖辈的介入而得以减轻,但是,这种表象下掩盖的是一种压力后置。当独二代长大、祖辈衰老难以自理时,80后独生父母必然面临承担赡养和抚养的双重压力。还好独生子女赡养父母是10年后的事情。这10年间,80后独生父母们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更主动地自我锻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