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主要病害的防治
2015-05-30姜爱萍
姜爱萍
1白菜病毒病
1.1发病症状
又叫孤丁病,白菜生育期均可受害。幼苗期发病,心叶产生明脉褪绿,继而叶片出现深浅不一的花叶、皱缩、叶脆,心叶扭曲畸形,有时叶脉上出现褐色坏死斑,或不整齐的波形坏死环纹,根系不发达,难以结球。成株期病株矮缩,叶片上往往出现黄绿相间的花叶、环形坏死斑及黑色星状小点,叶球不耐贮藏,严重病株不能结球。染病种株抽薹晚,抽出的薹短,扭曲畸形,叶片小而硬、明脉、花叶,严重病株抽薹前即枯死。
1.2发生规律
病毒引起的病害。在越冬的种株、冬季田间十字花科蔬菜、菠菜或窖藏的十字花科蔬菜上越冬,靠蚜虫传播,此外,还可以通过农事操作传播。白菜类6叶期前易染病。如果蚜虫发生高峰期与寄主感病期相吻合,并遇有15-20摄氏度的温度,相对湿度75%以下,发病重。
1.3防治措施
定植后开始喷洒“天达2116”1000倍液+“天达裕丰”1000倍液、克毒灵1000倍液、抗毒丰300倍液、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金云大-120”1500倍液等,隔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2白菜软腐病
2.1发病症状
最初发病于接触地面的叶柄和很尖部,叶柄发病部位呈水渍状,外叶失去水分而萎蔫,最后整个植株枯死。生长后期发病时,首先出现水渍状小斑点,叶片半透明,呈油纸状,最后整株软化、腐烂,散发出特殊的恶臭.黄条跳甲、甘蔗黑蟋蟀等虫害严重时,病菌从伤口处大量侵入,导致病害加重。有时,在运输途中发生软化腐烂现象。
2.2发病规律
主要以寄主植物根际土壤为中心形成菌落长期生存。降雨时借助土粒飞溅,从白菜下部叶片、叶柄部位的伤口和害虫食痕侵入。大风天气,可以将带菌尘土吹向菜地,降雨过后,有些植株上部开始发病。病原菌通常借地表流水而传播。其发育适温为32~33℃,如遇寄生植物,即迅速繁殖。即使消毒土壤,病菌密度也可立即恢复如初。
2.3防治措施
夏季高温期播种的栽培型和秋季温暖年份发生较多。另外,低洼地发病多,高地、干燥地发病少。氮肥过多植株徒长、水淹状态及台风大雨造成伤害的植株发病。发病严重的地块,应栽培几年禾本科和豆科作物,以降低病原菌的密度。
3白菜霜霉病
3.1发病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初为淡黄色或黄绿色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空气潮湿时,在叶背病部产生白色至灰白色霜状霉层。
3.2发病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十字花科蔬菜上或冬贮种株的根头上越冬,有时还可混在种子中越夏或越冬,次年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侵染幼苗,由春播十字花科蔬菜传到白菜等秋播十字花科蔬菜上,混在秋播种子上的病菌,播后直接为害幼苗。南方全年种植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区,病菌可在寄主上全年传播为害。
3.3防治措施
大白菜苗期即应开始田间病情调查,发现中心病株后,立即拔除并喷药防治,在莲座末期要彻底进行防治。为便于后期防治,可在定苗时,每6~8行菜留1空行,便于防治作业。药剂可选用40%三乙膦酸铝(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70%乙磷铝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克露、克抗灵、克霜氰)800~1000倍液、每667平米用1.5亿活孢子/克木霉菌可湿性粉剂267g兑水50L喷雾,每5~7天喷1次。霜霉病的发生与病毒病关系密切,因此防治时应将这两个病害综合起来考虑,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4白菜炭疽病
4.1发病症状
大白菜炭疽病分布全国各大白菜产区,是主要叶部病害之一。除为害大白菜外还可为害小白菜、萝卜、芜菁、芥菜等。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中脉,也可为害花梗、种荚等。病叶初生苍白色水渍状小点,后扩大为灰褐色至灰白色稍凹陷的圆斑,病斑直径一般为1~2毫米。病斑多时连片,引起叶片早枯。后期病斑半透明状,易穿孔。叶脉上病斑多发生于叶背面,褐色,条状,凹陷。叶柄、花梗和种荚上病斑长椭圆形,淡褐色,凹陷。
4.2发病规律
大白菜炭疽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或以分生孢子沾附种子表面越冬。越冬菌源借风雨传播,有多次再侵染。高温多雨、湿度大、早播有利于病害发生。白帮品种较青帮品种发病重。
4.3防治措施
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多氧霉素1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800倍液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作者单位:166400黑龙江省肇州县朝阳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