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毛泽东学做社会调查,留美获社会学博士

2015-05-30陈心想

大学生 2015年21期
关键词:文集自卑

陈心想

读荣格读《易经》,走出自卑

十九岁生日之前,我来到了大学校园。论年岁已是成人,可是一个乡村里成长的孩子,忽然来到陌生的城市,身边全是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人生地疏之感一下子让我无所适从。再加上经济上的窘境,那时的我处于一片茫然,纠结之中,不知道前路如何走。面对现实,一筹莫展,随着日子前行,茫然而懵懂。

我就这样茫茫然中开始我的大学生涯。大学是读书的地方,我于是去找书。除了学英语之外,我开始大量地读图书馆和阅览室的书,也经常去书店和书摊一看半天。胡乱地翻书,我慢慢地开始找到了我的精神依托和未来之路。

我的自卑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家庭的卑微地位从小在我心灵里留下来永不褪色的自卑底色。大学里的开始阶段把这种自卑一度夸张地放大了。记得第一学年里,省日报来了记者采访报道大学特困生,找到了我,没想到不久在日报上发表出来了,而且使用了我的真实姓名。那次报道里写到了我脚上露着脚趾头的鞋子,而天已冷了。我的以前的老师和同学们看到了文章,他们给我寄钱,甚至不认识的人也有寄钱来的。我实在很感激他们,至今难忘。也正是那样,我更为尴尬。在人群里,在同学中,成了一个另类。我的茫然加上深深的自卑,让我极为痛苦。

不期然,我在学习心理学时候知道了荣格,他对自卑很有分析。我找到了荣格心理学。从这书里,我知道了自卑是许多伟大人物背后的动力之源。正是因为不足和缺陷需要加倍的弥补,他们才创造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功业。自卑必须正确对待,让它导向人生光明的一面。现在时髦的话说是激发正能量。从此我不再纠缠于自卑,而是要发奋努力。

在走出自卑过程中,还要有一个引导思想的力量。恰如其时地《易经》进入了我的视野。这本书是从同宿舍的王占伟那里拿到的(也是从他那里我读了一些尼采、朱光潜等著作)。他爱读书,我很幸运大学身边有这样的朋友(一定要珍惜身边这样的同学)。占伟现在是《中国教师报》编辑,多年来我们依然保持着交流读书心得。我以前没有看过《易经》,印象里总是卦摊上的迷信东西。我无意间翻翻占伟那本《易经》,有注释有翻译解释。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乾卦》就让我着了迷,那一步一个阶段都是生命成长的步骤,或者事业发展的程序,完全是一种人生的伟大哲学思想。我爱不释手地看,做笔记。现在翻看当时的日记,这种感受还历历在目。古老的《易经》里面有一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巨大力量,还有着“厚德载物”的宽大与厚重。我的心灵顿时一片光明。各个卦里都在讲述着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该静。这个静不是一无所为,而是刻苦努力积蓄能量。书中还讲到顺境如何,逆境如何,不管如何之境况,必须要“守正”然后“终吉”。就是说,不管顺境还是逆境,一定坚守自己的正道,最终才会吉祥顺利,获得正果。同时还读了《孟子》,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浩然正气,再次沐浴着我,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激发我写下一篇《千古一师》的文章,盛赞孟子。也从此坚定了品格的力量,超出个人的眼界,有一种超越自我得失的社会关怀。以此为基础我开始对自己的处境认真分析,定位在“潜龙勿用”,默默地但奋力地大量阅读吸取知识营养,增长能力,以期未来能为社会做点什么。

被《毛泽东文集》里的调查报告震撼

大学里要训练科学分析的头脑。当时让我最受启发的,是《毛泽东文集》。大一上学期我在新书架上看到了《毛泽东文集》第一卷和第二卷,人民出版社刚出版的。我印象很深刻,书很新,装帧庄重典雅又不失朴素。也是从随手翻翻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当时是在阅览室,只能在室内看,不能借出来,所以我一有时间就去那里看这两本书。后来管理员阿姨看我很喜欢,就特例让我借出来读。几年后,我因出国留学办成绩单回到母校,在教务处遇到这位阿姨,她认出了我。彼时她已经从阅览室调到教务处工作,还提起我当年在阅览室爱看书的事。从这书里我不仅了解了一些那段时间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我学习里面的分析方法,尤其是几篇社会调查报告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原来认识社会还可以这样做。

记得大二上学期学校举行“师范生形象大讨论”征文比赛,字数限制在五百。我在一个午后休息时间,受到《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一篇题目为“更宜注意的问题”文章的启发,我写了一篇“所宜注意的问题”,分析了师范生形象的塑造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我借用的是一种思路,一种分析方法,甚至题目上我也只改了一个字:“更”改成了“所”。此文成了我平生第一篇获奖文章,而且被评为一等奖。我不自觉地悟出了一个道理,写作要向高水平的学习,而且找到可以模仿的样板。这个道理也可以用在其他地方,就如同向贤者学习一样。后来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时,听一位教授说,郭沫若的雄文写作秘笈,下笔前先读大家好文,比如莎士比亚著作,把气势提上来,开始写作。再后来在美国读博士,老师们也教导学生开始学习写学术论文时手边放着两篇顶尖水平论文做样板,琢磨人家的文章,学着写,“照着葫芦画画瓢”。用传统书法的叫法,这叫描红阶段。描红一定选好字帖,那是“学习的榜样”。

《毛泽东文集》里的社会调查报告,尤其是《长岗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是非常详细的调查记录,让我震撼,使得我原来熟视无睹的生活都发生了社会学的意义,因为这些细节构成了社会的事实。比如一个细节,耕牛的情况:“平均百家中有牛二十五头,全乡共有牛百一十头。一家二牛的无。在有牛人家中,一家一牛的占百分之五十(小牛多,十几元一头的)。二家一牛的,百分之十五。……无牛的约一百零九家。……”实事求是决不是一句空话。现在有人写书《细节决定成败》,我那时读了这些调查就想,毛泽东的革命成功大概来自于他注重细节里的真知。这体现的是一种认真精神,求实精神。可惜这个功夫我如今还没有练好。但是我一直在学习着这种精神。比如,大学毕业前的暑假,我在家乡就注意到了当时土地调整这件村民的大事。我本能地开启了社会调查的思考模式,注重具体细节,把村里人口情况、土地情况、社会变迁情况等等做了搜集。我到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一年级下学期上社会理论的课,授课教授郑也夫要求大家写一篇经验研究论文作为作业。我把调查资料做了整理,写了《一个游戏规则的破坏与重建:A村村民调田风波案例分析》,第二年发表在《社会学研究》上,成了我的学术处女作。

我大学毕业后读了社会学研究生,尤其是当我读到了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云南三村》等著作,才知道我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走上了自我学习之路,学习了社会学的研究。我的社会学之路的引路著作就是《毛泽东文集》,尤其是里面的社会调查和分析方法。这是一条费孝通所说的“从实求知”之路。

在读了文集之后,我又把毛泽东的所有可以找到的著作都读了,包括诗词,还有有关他的传记等书籍。我被其非常有味道的语言文字所吸引,难怪有人说毛泽东的语言文字是现代文中最好的。

走笔至此,我又想到了大一时读到的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一文里面一段话,一直难以忘记。它启发我用变化的观念看事物,而且态度和做法决定了我们变化的方向,端看我们怎么做了。我愿把这段抄录如下以飨诸君:

愚昔尝闻,人之官骸肌络,及时而定,不复再可改易,大抵二十五岁以后,即一成无变。今乃知其不然。人之身盖日日变易者:新陈代谢之作用不绝行于各部组织之间,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虽六七十之人犹有改易官骸之效,事盖有必至者。又闻弱者难以转而为强,今亦知其非是。盖生而强者,滥用其强,不戒于种种嗜欲,以渐戕贼其身,自谓天生好身手,得此已足,尚待锻炼?故至强者或终转为至弱。至于弱者,则恒自悯其身之下全,而惧其生之不永,兢业自持。于消极方面,则深戒嗜欲,不敢使有损失。于积极方面,则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遂变而为强矣。故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夭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这段话让我明白了强弱变化的道理,从个人的自卑里走出,坚持锻炼,勤学苦练,不仅让英语以初中的水平开始很快赶上来(因为中师三年不学英语),而且二年级过了四级,三年级上学期过了六级,还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98级研究生。校级系级等许多论文比赛奖状一摞。也许是这些年里阅读的助力,让我在研究生面试时脱颖而出,给评委老师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是到了人大后获知的。

我就是这样在阅读中摸爬滚打,时不时从中悟出一些东西,推动着我的品格的成长和职业能力的增长。如今离开我的母校河南师范大学已经快十七年了,在美国学习工作生活了十四年,可是那四年的以阅读为伴的青葱岁月依然难忘。十几年前的读书经验,对当下的大学生也许没有多少借鉴。但我相信,没有安排好的道路,而阅读会丰富你的成长,让你逐渐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责任编辑:张蕾磊

猜你喜欢

文集自卑
《熊铁基文集》出版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自卑的三个真相,你知道吗
天一阁藏六种明初文集序录
《郭汉城文集》简介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自卑,本质上是自虐
自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