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用没用”的烦恼

2015-05-30紫阁

大学生 2015年21期
关键词:读书无用考试成绩事情

紫阁

小月是前不久来我这咨询的来访者,“我读了十几年书,一直是好学生,现在要毕业了,但我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这是她的开场白。

其实我大概能猜到她要和我说什么,对于临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未来焦虑是个老套的故事,一般来说在收到一份offer之后就会自动解除。当然这话我没直接告诉她,而是摆出个职业的微笑:“能不能仔细说说疑问在哪里?”

考试成绩第一却没获得保研资格

“我一直努力读书,成绩也好,但总觉得有些同学走投机取巧的路也能比我成功。”小月说,“今年保研,考试成绩我是第一,但有几个人凭借着杂七杂八的活动加分,结果总分比我高出好几分,其实也没看见他们参加那么多活动,结果保研资格我没拿到。我也不是不甘心,但就是觉得有点不平衡,凭什么规规矩矩的总是比不过那种心眼多的,你说我是不是也该往那些方面靠靠?我现在就是有点怀疑自己做的事有没有用。”

基本人在问自己“有没有用”这个问题之前都有个“没用”的预设,目标坚定的人不会产生这种怀疑,按照我的经验她大概是需要听点鼓励,让我站在她那边,一起控诉一下那些“不规矩”的人是多么可耻,给情绪找个出口。不过理智告诉我不能这么表态,否则这次谈话就很难有什么实质的进展,会变成彻底的吐槽大会。

“那你觉得他们比你强在哪?”我问,“或者说具体是什么让你感到不平衡?”

“更有目的性,从来不做浪费时间的事情,为了达成目标可以不择手段,但我好像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读书考试上了。”

“所以你的不平衡来自现在找的工作没有别人好,收入没有别人高?”

这话说得有点直接,我看到她脸上流露出一丝不太愉快的神情,“我在乎的不是结果,只是有点怀疑是不是社会上的事情都是这样的规则。”

这个回答有点矛盾,要是真的不在乎结果恐怕不会感到痛苦。读书无用论总是隔一段时间就冒出来一次,理论无非也是两种,第一种是“你看那谁,没读过什么书,现在这么成功,读书能有什么用”,第二种是“你看那谁,读了那么多书,也就不过如此,读书能有什么用”。我看着小月,其实她的问题也就是这两个,自己读书很用功,想要的东西没得到,别人没她读书多,但是比她过得好。不快的情绪总要有个出口,既然她人生前二十年大部分精力都拿来读书了,这个黑锅自然就要由读书来背。

“那你现在准备像那些你觉得比你强的同学一样生活?”

她有点犹豫:“也不能这么说,现在还不是时候。”

“什么时候才是时候?”

“现在肯定不行,况且我还没想这么早就妥协。”

“妥协指什么?把聪明才智从象牙塔里挪到如何赚钱上吗?”

她点点头,又摇了摇头: “没那么简单,我也没想好。”

我突然想起一个调查,大意是问如果有一天实现了财务自由想去做什么事情,很多人都说自己的理想是去读书,去读所有自己想读的书和学位,看起来似乎读书和赚钱总是相悖的,只有衣食无忧之后才有读书的自由。话头刚好到了,我顺着问她: “假如你现在不为生计担忧,那你还会继续读书吗?”

“当然,为什么不?”

“那这时候读书对你又有什么用?”

小月好像被这个问题难倒了,陷入了一段短暂的沉默。“你想读书,但你也不知道读书有什么用,但还是读了二十年。”我说,“就像小朋友去上学,但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上学,对吗?”

“你说的这个理论我听说过,大概就是从幼儿时期的经历推论到成年后的影响,弗洛伊德说的吧,最后证明我从一开始就是迷茫的,所以现在也是,就没点新的框架吗?我想知道的是究竟怎么做才是对的?很多烦恼都是源自现实,有钱人的选择自然比我们多一些。”

我感到她言语中有些得意,透露出一些看破对方想法的成就感,也证明她一开始就预置了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在她心中读书是个多少带有高尚意味的词,被赋予了积极向上的含义,而世俗意义下的成功,也就是传统上的财富和权力,自然是和风花雪月水火不容的。但她又把获得世俗意义下的成功定位成有用,风花雪月自然就成了对生活没有帮助的没用。所以读书没用,成功有用,但读书高尚,成功庸俗,我想既高尚又成功,不想和那些没追求的人同流合污。

但这背后还有一层潜藏的逻辑,小月是个从小依靠读书带来过很多的成就感的同学,直到刚才对心理学理论的了解还让她感到得意,但社会上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学校里有很多不同,随着毕业的临近这种考试成绩带来的成就感逐渐飘散。当一件事情无法为人带来快感的时候,做这件事的动力也自然减弱,从而产生了它有没有用的怀疑。

但她又不太看得上所谓投机取巧的同学,她觉得自己只要随时决定和现实“妥协”,就立刻可以取得世俗的成功。这样就获得了一个情绪的出口,可以再把读书这些她认为没用的事继续下去,反正随时都有退路。

谁都很容易想到那些没读书却成功的人,他们成功的原因多半不是因为没读书,而是在读书之外的过人才能。毫无疑问读书是能力的一种,但社交、才艺、体育,或者更虚一点的远见、视野和魅力同样是才能,只是在读书无用论的语境下被刻意地忽略了。

我不想执着于她读书无用的结论:“你懂得很多,看来确实是读了不少书,我觉得你刚才说的话就证明了读书的用处,至少你能反驳我两句。”

“你说的有道理,但我还是觉得不平衡。”

“看书给你带来过特别的好处吗?”

“好像没什么,就像每天吃饭一样。”

“但也像吃饭一样难以放弃?”

“可能是吧。”读书无用的问题并不出在读书上

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价值判断的标准也越来越简单,这也不能怪小月,在大环境之下谁也不能免俗。但爱读书的人会在乎这件事有没有用吗?真正喜欢一件事就是没什么用也会去做,更何况我们很难界定一件事究竟是有用还是没用。一件事做完之后当下体现不出什么作用,这不代表它是没有意义的。刚才的问题其实可以反过来问:“吃饭给你带来过什么特别的好处吗?”答案多半是:“没什么,就像读书一样。”小月会烦恼读书有没有用,其实是一个人在内心平衡理想与现实的过程,如果她没有用功读书,也不会有这样的思考。她在对读书无用的思考之后,依然继续读书,这个批判思辨的过程本身就是读书带来的红利了。从这种角度看,有时纠结一下自己做的事情有没有用不是坏事,反而是一种促进。

不过小月还是需要搞清楚“有用”的判断标准,上班工作能带来显性收益,拿到手的工资让人感到实打实的回报。但有些事的收益是隐性的,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回报,却会潜移默化地产生作用。比如某天你读了一本《奶牛养殖指南》,和自己的工作毫无关系,但说不准哪天会遇到一个做奶牛养殖的人,这本书的知识就会成为打开两人交流的窗口,这就是潜在的隐性收益。现在没用的事情,不代表一直都没用,如果单论读书,知识本身就会带给人快乐,像吃饭一样必不可少。

我把这些话讲给她听。第二次咨询时,小月告诉我拿到了工作offer,尽管那不是她想做的,但还是签了。“你最近还在纠结读书有没有用吗?”我问她。

“没彻底想通,但签了合同之后感觉踏实多了,不像当时那么不安。”小月说,“但我之前也有过这种事,考试之前很焦虑,但成绩出来后还是感到高兴。评奖学金之前又会焦虑,没比过别人也会不开心。”

“你焦虑的主要是成绩如何,而不是读书本身。”我说。

她赞同了我的看法: “虽然没想明白,但我已经不怎么去想有用没用的事情了,我也相信未来能慢慢想通。”

要求一个人不在乎做事的结果未免有些苛刻,至少小月暂时取得了一段生活的平衡期,不过未来面对升职、转行等等的节点,她这个“有用没用”的烦恼可能还会再次出现。但我认为这件事并不需要我进行什么干预,她的无用论更多是一种对生活的调剂,是她取得心理平衡的手段。

“读书这件事真的没用,你看看那些不读书的人”,“但我过得也不算差,何况我喜欢读书”,“我有追求,他们没有”,类似这样的想法成为了她对生活模式的合理解释,爱读书的人不会因为对读书意义的一些怀疑就放弃这个爱好。我想小月的生活还会在这“无用”和“有用”的撕扯下继续下去,书还是要读,钱也要赚,这是一种属于她的稳定状态。我相信等读书的隐性收益慢慢显现出来的时候,她会从中得到更多的快乐。

读书的意义绝不是一两个“无用论”就能否定的,读书无用论并不那么可怕。所谓的读书无用,问题也不是出在读书,而是对“有用没用”的判断标准。如果社会对有用没有的标准只是能否创造直接经济价值,那世界上没用的东西未免太多了。读书能赚钱吗?未必。但读书有用吗?一定有用。

责任编辑:徐玲玲

猜你喜欢

读书无用考试成绩事情
考试成绩转换成偏态分布量化成绩的算法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无用
不是读书无用 而是你无用
考试成绩
把事情写具体
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无用
因子分析法在高中地理考试成绩分析中的应用
一级浪漫
读书无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