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表面的比较,背后的文化

2015-05-30青帝

大学生 2015年21期
关键词:英国实验学校

青帝

BBC最近拍摄的一部对比中英中学教育的纪录片《中国学校: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chinese school》),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虽然主题是中学教育,实际上展示了中西两种教育哲学的根本不同。

实验有意义吗?

BBC主办的这项实验采取的手法符合了西方教育学界的实证主义研究程式:根据一个假设,设计一个实验,建立一个对照组和一个实验组。实验组的50名英国初中生由五位中国老师带领,一个月后和遵循英国教育办法的对照组学生一起考试,一争高下。因为这个实验不可能在实验室里进行,纪录片可以看作为质化研究(人类学)的数据记录,最后的考试成果则是量化研究的数据,综合两者来回答提出的假设。

再解析BBC提出的假设:英国孩子能否坚强到在中国教育下生存。这个假设本身充满了模糊:怎么样定义“坚强”?智力上、心理上还是身体上?中国教育真的比英国教育可怕吗?英国孩子真的软塌塌吗?显然,出于收视率的考虑,BBC必然要把两种教育方法对立起来,才会激起人们的好奇心甚至好胜心,这情有可原。纪录片的剪辑也显示出编导的导向。最后的结论是开放式的,虽然实验组的考试成绩的确比对照组高10%,但英国学生和中国老师的体验却表现为负面,且无法估量长期的效果,两种教育方法的优劣留给观众评说。

不难看出,设计此项实验的人煞费苦心,试图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比如几位中国老师都能说流利英语,英国学生不需要重新适应口音,也不需要离开他们熟悉的学校和生活环境,科目除了中文,都是他们平时学习的科目。在选择样本上,这所英国学校属于中上流,但并非精英学校,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领导层思想开化,愿意参与实验。模拟的中国教育环境有:英国学生加入了远远超过普通英国班级人数的大班学习;每天从7点早操到下午7点,学习时间比一般9点15分上到下午3点15分的英国学校长得多:中国老师中包括了数学、语文、化学和体育老师,当然这些也是英国中学都需要考试的科目,等等,这可以说非常接近中国大多数中学的情况。但是如果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项实验缺乏了另外一个对照组——应该空降4名英国老师到一所中国学校,使用中文教学,最后对比这三组学生的成果才有更深刻的意义。

笔者猜想,如果的确有三组学生,他们的成果将会有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却并不一定来自于短短的四周教育实验,人们的文化背景才是根本原因。参与实验的中国学生很可能会感受到“为国争光”的压力,更拼命地学习。英国学生可能会不觉得需要一定战胜中国人,不认为自己有代表本国的义务和重任。

英国学生叛逆吗?

笔者在美从教将近10年,第一次给大学三年级上课时,开了个玩笑,说作业可得好好做哦,因为我是你们的老板(boss)。一个男生马上纠正我,说你错了,我们才是你的老板,让我好生尴尬。后来,我曾经遇到过多次在中国学校绝对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比如在大礼堂开会,如果没座位了,老师会给学生让座,在过道上站或者楼梯上坐下,学生心安理得地接受;绝大多数大学招聘老师,学生都需要参与评估,包括校长的聘任,诸如此类,不胜列举。美国学校里也有学生竞选成为团体的领导人,但是学生一般不会和老师站在一边,学生领导的作用并非与老师合作共同管理学生,而是与老师抗衡,实现权力的制衡,确保老师并没有绝对的权力。所以片中老师想用学生干部来帮忙,基本上不太可能。

我深深体会到西方学生并不是完全不尊重老师,而是老师需要干出成绩来赢得他们的尊重。这并非因为西方学生粗鲁无礼、桀骜不驯,而是因为他们认为老师并非绝对权威。这并不代表了学生不尊重知识,而是因为他们不认为老师是知识的唯一持有人。当今多元化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课堂就更不是老师的一言堂了。再者,美国大学学费已成为中产阶级的沉重负担,学生觉得他们更像是消费者,老师提供服务是理所当然,进一步削弱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

全世界青春期的孩子都有颗骚动的心,这是所有中学老师都需要面对的。孩子从两岁左右开始就懂得分析人际关系里的权力架构并加以利用,老师对于学生的最大威慑不仅仅是他们作为成年人的体型和智力,而是他们能给学生打分从而影响孩子们的人生。英国学生很清楚这些中国老师仅仅是临时老师,所以“轻视”他们、对他们的严格要求自然就表现出叛逆,这点从他们的校长来视察时这些孩子都遵纪听话可以看出强烈的对比。

网上一些英国人对这些孩子的表现感到羞愧,他们说,这些孩子调皮捣蛋,简直丢尽英国脸面,难怪英国再不是“日不落帝国”。但也有人指出并非整个英国都如此,顶尖的英国学校实际上也是严格治校,学生如果敢顶嘴老师都会受罚,更别说在课堂上乱来了。只不过,处罚的办法不会是罚站,而是课后留堂,犯错越多留堂时间越长,严重时可劝退。许多精英学校虽然三点一刻就下课,但课后兴趣班、运动队等一点也不轻松。对于跟不上的学生,另有特殊教育老师跟进。

社会状况和教育观使然?

片中的英国孩子说不知道学习为了什么,无非为了将来找个能挣钱的工作过日子。在西方福利社会,的确有一小部分人安于社会底层、温饱不愁的生活。英国校长猜测英国孩子不如中国孩子那么有进取心,但这真的不仅仅是教育就能改变的,而是社会状况使然。

片中的中国老师说中国教育是You swim or you sink,适者生存,这和美国前总统夫人布什太太提出的“NoChildLeftBehind”(不拉下一个孩子)背后的哲学南辕北辙。可是美国目前正在全面否定这个政策,回到用考试选拔精英学生的道路上。因为,人们意识到照顾每个孩子的学习程度、按照不同的程度设计课程,实际上会把总体标准拉低到最差的学生的水平,让好学生失去兴趣,中等生会得过且过,沦为差生。

责任编辑:张蕾磊

猜你喜欢

英国实验学校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英国的环保
做个怪怪长实验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英国圣诞节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学校推介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