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半在国内,一半在国外

2015-05-30徐昕

大学生 2015年21期
关键词:一节课学期语法

徐昕

最近我教的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全班学生都拿到了国家奖学金,可以去欧洲留学一个学期。但是因为跟我们合作的那所外国大学没办法一下子接收那么多人,所以学生们就被分成了两组,一半人这个学期去国外留学,另一半人下学期去。也就是说,这一年里我们只剩下了半个班的学生。很多人说:你们一定轻松了不少吧?然而我却想说,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学生们是七月底到欧洲的,从飞机落地的那一刻起,各种花样吐槽就开始了。有个女生发微信问我:“老师,这水龙头里的水真能喝吗?”我说没问题,他们的自来水都是直饮水。她说:“可旁边就是厕所啊!想着都反胃。”她过不了这个心理关,最后还是去超市买了大一瓶矿泉水。第二天她跟我说:“老师,我想回家。”我问为什么,她回答:“一直下雨,街上人特别少,感觉好凄凉……”我说,等正式开学了,见到新同学就好了。第三天她说:“老师我们的信用卡坐公交车刷不出来。”第四天,他们实在饿坏了,去一家餐馆打牙祭,结账的时候跟我说:“看到账单,好想静静……”

刚到欧洲的那段时间,学生们几乎是“每日一问”,我的内心同样是崩溃的,因为完全不知道该怎么给他们打气。但是慢慢地我就发现,他们似乎也并不期待得到我实质性的回答,因为在提问的同时,他们其实早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只是纯吐槽而已。到后来,我甚至有点感谢起那些经常“骚扰”我的学生了,正是因为他们不断地把自己的“内心戏”倾诉给我,才让我对他们的留学生活有了更多了解。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所以很快,一些“槽点”也意想不到地转化成了对我们的压力。那边开学之后,就有人在朋友圈里说,那些同学的外语真好,当地人自不用说,可就连那些刚刚移民欧洲的,才学了一年多语言的人,水平都比我们学了两年的还要高。我心里略噔一下,心想是不是我们国内的教学有问题?紧接着就看到学生说:“老师,以后我们的听力课能不能增加一下难度?因为到了这里完全听不懂同学们在说什么。”——好吧,当年你们可不是这么说的,不是老抱怨听力课太难吗?结果一出国,就发现不够用了。

一个班,一半在国外,一半在国内,对于老师来说,最大的压力来自比较。国外的教学方式比较轻松活跃,很多时候都是小组讨论、小组论文、小组演讲;而在国内,不得不承认,至少我自己的教学方式,有很大一部分还是所谓“填鸭式”的。虽然我并不觉得这两种方式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但是学生一做比较,还是会引起一些心理上的波动。比如某天早上我一起床,发现满屏都是欧洲那半个班的学生在讨论难民的话题,那是他们刚刚完成的一个作业,就连以前声称对政治完全无感的一个女生,也搜索了一堆资料,比较了很多媒体评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表示很有兴趣继续关注这个问题。我顿时觉得,也许我也应该借鉴一些外方老师的经验,让课堂气氛更活跃一些。其实不仅是我这么想,我发现这段时间,我的几位同事也有所触动,比如前两天,介绍文学概况的时候,我的一个同事就让学生梳理了一遍北欧神话的脉络,让他们自己做了一场报告;而我呢,在报刊选读课上,也开始让学生“民主投票”,自己来选择想要讨论的文章。

一切似乎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去国外的那半个班学生,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慢慢进入状态,再到后来发现,国外的教学也有一些让人抓狂的问题。比如,我看到很多学生都在抱怨,语法课太简单了,简直不忍直视,他们在中国学到的语法知识(我教的),直接可以秒杀那些外国同学(那可是他们的母语啊)。有个学生跟我说,他实在无法理解,头一节课还在讨论高深的难民问题,下一节课却学起了小学生语法!听到这里,我还是有些得意的,看来从掌握一门外语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教学还是很成功的。

但是有一点我却没法跟外国同行比:据说那位语法老师,课讲到一半突然拿起一把吉他,自弹自唱起了一首自己创作的《语法歌》。看着学生们发来的视频,我仰天长叹,这个要求对我来说实在太高了。

交流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到了明年一月,目前在国内的这半个班学生就将出国,而在国外的那半个班就将回来。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刚从国外回来的那些学生,又该如何重新适应我们这边的上课节奏呢?

责任编辑:张蕾磊

猜你喜欢

一节课学期语法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跟踪导练(二)4
托马斯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
ACT和SAT的几个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