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解密慕课三驾马车

2015-05-30郭娇

大学生 2015年21期
关键词:斯坦福哈佛创始人

郭娇

慕课(MOOC)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 open onliRe course)的英文缩写。因为《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2012年被公认为慕课元年。这一年在美国先后诞生了慕课的“三架马车”,Udacity、Coursera和edx。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慕课的定义和起点充满了争议。2013年耶鲁校友Nafez Dakkak通过博客向中东同胞们介绍慕课时,给慕课的每一个字母都打上了若干问号,如“大规模”是指100人、1000人、10000人还是100000人?“开放”,开放注册?开放内容?免费?还是可负担的学费?”在线”,实时互动?能找到在附近的同学吗?“课程”,自己控制学习节奏?包括开始与完成的日期?完成以后能获得大学的学分吗?还是获得象征性的徽章?教师的角色是什么?有学习社区吗?有标准化的测试和反馈吗……这些疑问让慕课像蒙上面纱的阿拉伯少女,让人充满遐想,却看不见真实模样。他还把慕课分成cMOOC和xMOOC两类。cMOOC,强调学习社区与学习者之间的连接,这一类慕课的出现提前到2008年,发源于加拿大一所默默无闻的曼尼托巴大学(University of Manitoba)的继续教育学院,最具代表的是《连接主义与连接知识》课,共有25名付费在校生和2200名免费的在线学生。相比之下,xMOOC强调选课人数,这一类慕课诞生于2011年的斯坦福校园,最具代表的是16万人选修的《人工智能》课。

名校的光环,媒体的造势,再加上来自商业资本的助推,起步较晚的“xMOOC”反而成了当今慕课的主流。

Udacily:硅谷短期在线职业学院

如果慕课也有性格,Udacity的就是“奇葩”。

它的创始人是斯坦福《人工智能》课教授Sebastian Thtun。他被《快公司》杂志称为“慕课教父”。Thrun教授2011年参加TED,遇到了创办汗学院的Sal Khan,觉得这毛头小伙子居然能录视频教几百万人,自己作为斯坦福教授兼Google x实验室创始人,研发了无人驾驶汽车等一系列酷产品,难道每年就只能教200多名斯坦福学生?回到家,Thrun教授在客厅里支起一架廉价摄像机,开始录制《人工智能》这门课。讲的知识点、布置的习题都跟他用来教斯坦福学生的一模一样。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人选了这门课,年龄跨度10~70岁。虽然很多人学得很吃力,课程结束后的成绩排名让Thrun教授惊喜地发现,前400名的都不是斯坦福学生。这段激动人心的经历让他迈出更为大胆的一步,自掏30万美金,引入2000万美金风投,于2012年2月成立了Udacity(源于Audacity,敢于冒险)。之后,他的两位斯坦福同事吴恩达和Daphne Koller在4月成立了Coursera,拿到8500万美元风投。5月哈佛和MIT各投入3000万美元,联合成立edX。

2013年,慕课成为美国大学的热点,从常青藤名校到巨型州立大学,从文理学院到社区学院都开始提供慕课,从资深教授到年轻的研究生助教都梦想着“给非洲小孩一台上网电脑,他就可以上哈佛的课”。慕课被推上浪尖,Thrun教授却开始给自己带来的这股热浪降温。慕课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完成率低,通常不到10%,Thrun教授痛苦地意识到慕课没有达到预期。他尝试过提高课程质量,讲课时注意微笑,在内容设计上运用很多生动的例子,让没有学过编程的人也能零基础学习。他也尝试过招募更多的助教,助教在线上与学生互动,并在讨论区答疑。之后他还与加州州长达成协议:圣何塞州立大学承认Udacity的三门慕课(《数学补习》《大学代数》和《基础统计》)的学分。这次尝试基本解决了“课程完成率低”这个问题,三门算学分的慕课完成率平均高达86%。但从学习效果上看,一个学生用慕课学习《大学代数》的考试及格率,要比传统的线下学习低53%。

这些尝试后,Thrun教授决定转型(pivot),把Udacity的重心从大学的基础课程转移到短期的职业课程“nanodegree”(微课程或纳米课程),分前端开发、后端开发、安卓应用、iOS应用和数据分析五大方向,为谷歌、脸书、亚马逊等企业培养入门级程序员。《早安美国》采访Thrun教授时,提到谷歌的22%员工没有本科学历,而Udacity的这些微课程,希望帮高中毕业生通过在线学习企业需要的技能,找到工作。

最近,Udacity和佐治亚理工学院联合推出计算机专业微课程。学生只需每月交200美元,通过6~9个月的学习,在Udacity修完一系列慕课并拿到证书,就能获得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硕士学位,还有机会获得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实习机会。学生交纳的学费由UdacitySD佐治亚理工四六分成,AT&T赞助了200万美元的课程开发费。能让Thiun教授这样的“大神”培训员工,这些企业求之不得;想去硅谷求职的年轻人或遇到技术瓶颈的在职人员也获益匪浅,目前160万的注册用户人数让Thrun教授实现了影响上百万人的梦想——“企业需求+用户驱动+创始人梦想”,Udacity精确定位“为硅谷培养技术人员的一所短期在线职业学院”。Udacity模式代表了慕课落地的方向之一,尤其适用于计算机等技术更新快的领域。这种模式成败关键在于像Thrun教授这样的创始人,需要有在大学与企业跨界工作的经验。因此只要Thrun教授不离开,UdaciIy就会继续成长。

Coursera:携手推动的高大上在线课程

同样诞生于斯坦福校园的慕课平台Coursera,发展模式截然不同。

斯坦福大学当年受追捧的慕课,除了Thrun教授的《人工智能》,还有吴恩达教授的《机器学习》。Udacity成立两个月后,吴恩达与同事Daphne Koller联手创办了Coursera。如果Udacity靠Thrun教授的个人魅力,那么Coursera走的是与名校结盟的“高富帅”路线。除了母校斯坦福,它还迅速地把普林斯顿大学、密歇根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变成了战略伙伴。截至2015年5月,Coursera的战略伙伴覆盖世界各国和地区的119所名校,提供的慕课超过1000门,注册学生来自19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300万人,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慕课平台。Coursera还积极与政府合作,从2013年起在美国国务院的支持下在全球建立学习中心(hubs),并在2014年年初配合美国国家战略,关闭了伊朗、苏丹和古巴三国的访问权限,目前只恢复了部分非理工科课程的正常访问。

这种“高富帅”路线也体现在Coursera领导团队的更替上,引人关注的是于20145年3月请来耶鲁前校长Rick Levin担任CEO,创始人吴恩达逐渐淡出,并在5月宣布离开,出任百度首席科学家。

吴恩达和Thrun有不少相似之处,都在斯坦福任教并在2011年成功开设慕课,都是移民,吴恩达父母是香港人,他出生于英国,而Thrun来自德国。他们也都有在谷歌研发产品的经历。吴恩达负责谷歌大脑项目,Thrun负责无人车、谷歌眼镜等一系列产品,还被谷歌创始人邀请成立号称谷歌内部“登月计划”的Google x实验室。Thrtm在硅谷号称第二神人,仅次于发明特斯拉车的马斯克。吴恩达则是一位传统的华裔计算机教授,聪明内敛。早期代表Coursera站在TED舞台上演讲的是他的联合创始人,来自以色列的斯坦福女教授Daphne Koller,她至今是Coursera主席。

一位曾在Coursera开课的教授谈及一段经历。他希望能拿到自己那门课的学生数据,但Coursera不提供数据,于是他给Daphne Koller发邮件。Daphne Koller回复了两个字:“Sue me(不满意就告我呀)”。从中可见这位女创始人的作风。创办公司与负责实验室不同,尤其与“比鲨鱼还厉害”的投资人较量时,即使是斯坦福教授也需要强势。

至于Coursera的换帅和吴恩达的离开,缺乏更多信息,难以展开讨论。总之,Coursera代表了目前发展势头最猛的慕课模式,其推动力量不是创始人的个人魅力,而是名校的光环效应、政府的支持和资本驱动下的快速扩张。Coursera可被定位为“美国名校、政府和风投携手推动的高大上在线课程”,成败的关键在于名校、政府和资本三种力量能够持续多久。估计最先出现危机的是商业资本,投入的资金能烧多久?探索的营利模式能否成功?能否给投资人带来预期的回报?Coursera正探索的营利模式——学生花钱拿到证书“晒”到领英等社交网络上,购买通过摄像头监考的付费服务,帮企业招人、开发课程并培训员工(类似于Udacity)等。

edx:像学霸那样系统选修《中国x》

诞生于美国东岸的edX,是哈佛和MIT共同打造的慕课平台。不同于Udacity和Coursera,edX是非营利机构,使用的OpenedX是开源系统(清华开发的慕课平台学堂在线也基于此)。要描述edX的性格,绝对是“学霸”。

从创始团队上看,哈佛和MIT都是教务长带队,哈佛从全校集合了15名不同学科的教授研究慕课;MIT则由数字学习办公室负责,并由《电子与电路学》课教授Anant Agarwal担任CEO。与ThrunSD吴恩达一样,Agarwal教授也是移民,出生在印度,后在斯坦福获得博士学位,他与Thrun一样研究人工智能,创办过公司,拥有教学和创业的跨界经验。他教的慕课《电子与电路学》吸引了162个国家和地区的15.5万名学生。但Agarwal教授不是edX创始人,edX没有创始人,只有哈佛和MIT两家创始机构。这样架构的好处在于机构更稳定,通过这种“绑定”,借用哈佛和MIT的学校品牌推广更名正言顺;挑战在于大学的决策周期长,步子迈得比较保守,且edX发展会受大学战略调整的影响。目前这种战略调整尚未出现,但相对保守的作风已有所表现。edX对其他高校成为其会员、开设课程都有严格规定,目前会员机构只有70多所,开设课程500多门,远远少于Coursera。edX也没像Coursera那样积极与政府或商业机构合作(Coursera在中国与果壳网、沪江网校等都达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edX在中国唯一的合作方是清华的学堂在线)。选课人数上,edX只有400多万,不及Coursera的1/3。

Udacity帮学生找到工作,Coursera让学生领略高大上的名校教授风采,那么edX是进行教育创新,要让线上和线下的学生都受益。edX强调研究慕课,强调在线课程的创新与传统校园相结合。在研究方面,哈佛和MIT连续两年发布慕课报告。报告对慕课评价的相关指标进行界定,如颇受争议的“完成率”。

在分析慕课的学习行为时,哈佛和MIT的研究者发现,有人看完了大部分视频但就是不做题或不拿证,有人却相反,不看视频就直接做题或拿证。计算完成率时,应该计算哪一类学生呢?报告建议分开统计,看完一半以上视频的学生被算成“探索者(explorer)”;没看视频就拿证书的被算成“拿证者(certified)”。在创新方面,以哈佛最有特点的《计算机导论课CS50》为例,这是一门在全球有超过20万人学习的慕课,耶鲁史无前例地让自己的新生也去选修这门课。2015年秋季学期,哈佛和耶鲁的新生会同上一门课,为两校几百年的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这是慕课带来的若干教育创新之一。另一门慕课,是由一系列由浅入深的课程组合的《中国x》,由哈佛研究中国的两位著名教授包弼德和柯威廉主讲。因为慕课,可以看到两位教授站在绿树红砖的校园里讨论,坐在堆满书籍的办公室里唱《两只老鼠》,还可以看到哈佛博物馆珍藏的瓷器……这些对创新的推动,对线上线下学生的影响,对慕课本身的研究,是哈佛和MIT建立edX的初衷,也是衡量这个非营利机构成败的标准,如出了多少报告和研究成果?影响到多少学校和学生?Udacity~DCoursera虽也关心学生人数,但作为营利机构,最终的衡量标准是商业模式的成功,是给投资人带来预期回报。这种差异是edX模式与它们的本质区别。

根据目前选课人数看,Udacity吸引的学生另类和小众化,由于它的视频都放在youtube上,中国大陆的选课人数少。Coursera~DedX吸引的学生较主流,且有重合。Coursera在短期内的爆发力强,但教育是一场马拉松,等到光环效应在三五年后减弱,风投或大学早期投入的资本差不多“烧完”,再看哪家慕课平台有更强大的生命力。这个过程里少不了艰难的转型,少不了创始人与投资方的博弈,少不了研究与创新对现有教育方式的冲击,也许有更新的在线教育模式会取代慕课,这种更新的模式甚至可能已经萌芽。

责任编辑:尹颖尧

猜你喜欢

斯坦福哈佛创始人
被哈佛开除的奥运冠军
127.48万元起售,全新奥迪A8L Horch创始人版上市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不用当虎妈,也可以把三个儿子送进斯坦福!
为创始人王石加油
“添香”创始人周天伟 浪漫主义者的胜利
哈佛演讲:从5亿到7000亿
斯坦福华人投资家
最值得关注的80位斯坦福华人创业者
斯坦福之梦和玻璃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