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大众美学新趣味?
2015-05-30喻若然
喻若然
2015年12月中旬前,国产电影票房前5名都是喜剧片。到了年底贺岁档,也是一派喜剧片荟萃的闹市景象。《万万没想到》《恶棍天使》《唐人街探案》分别是网络剧改编、话剧改编和原创作品,这也代表了当下喜剧的三个主流方向。《恶棍天使》导演俞白眉认为喜剧片的热卖是影市成熟的表现,“在国际电影市场上,《复仇者联盟》《变形金刚》这样的爆米花商业大片和喜剧片是最为热卖的两个片种,这符合电影工业的市场规律,我认为在未来几年,喜剧片的市场占比还将继续走高。”
太阳底下无新事。曾经辉煌的香港电影也是凭借喜剧片的兴盛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本土喜剧片的卖座,暗合了国家经济整体发展之后市民文化的兴起。上世纪70年代,许冠文、许冠杰编导演的一系列喜闹剧影片频繁登上票房冠军宝座,并产生了一大批跟风之作。香港喜剧“尽皆癫狂,尽皆过火”的风格特征也从那时开始逐渐确立。港式喜剧多以小人物为主人公,以“草根英雄成長”为主题,以夸张的表演和大段的追逐动作为主。将其发扬光大的代表就是王晶、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片和成龙的动作喜剧。
这种风格也深刻影响了新兴的内地喜剧片。最有代表性的《港》中,不少喜剧桥段都能清楚看见香港电影的影子。最近贺岁档上映的几部喜剧新片,《万万没想到》《恶棍天使》《唐人街探案》也都不约而同地体现出无厘头喜剧和动作喜剧的特征。《万万没想到》与周星驰喜剧的渊源已不必多言;《恶棍天使》导演俞白眉和邓超坦言自己最欣赏的“喜剧之王”是周星驰;《唐人街探案》对香港动作喜剧的继承也显而易见。这股风潮势头之猛,使得过去由冯小刚贺岁电影所确立的本土喜剧,即以幽默对白为主的语言类喜剧逐渐式微。有一个细节可做佐证:白百何曾经在2011年的热卖影片《失恋33天》中以毒舌逗趣的形象虏获大批粉丝,但在今年的《捉妖记》《滚蛋吧!肿瘤君》中,她所扮演的角色却依靠大量的动作戏来诠释喜剧性。有意思的是,过去的冯氏喜剧是真正贴近生活,以反映老百姓喜怒哀乐为己任,而眼下这几部贺岁档喜剧却纷纷远离现实,致力于虚构梦幻。
这与观影群体向网生代的迁移不无关系。与此相关,互联网趣味成为这批喜剧电影的新包装。《万万没想到》和《煎饼侠》一样,都是由国内高人气网络剧改编而来。网络剧的喜剧手法更“段子”化,更具自黑自嘲的精神,剪辑节奏更快。其他几部喜剧片同样有类似特征。如果用传统电影技法来要求这类喜剧片,它们不一定合格,但它们在颠覆传统之后是否能建构新的大众美学趣味,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和打磨。
整个12月份,除了《寻龙诀》《老炮儿》,国产大片影踪难觅,中小喜剧片能否撑起贺岁档大盘,就看它们中间能否出现一个与《夏洛特烦恼》一样有观众缘的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