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向“公众时代” 总局四项举措促纪录片发展
2015-05-30祝媛莉
祝媛莉
2015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以下简称广州纪录片节)于12月7-10日在广州图书馆举行。
开幕式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进,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慎海雄,广东省副省长温国辉、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建华等莅临出席。田进发表重要讲话。
广州纪录片节始于2003年,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广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承办、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版权局)执行、环球瑞都国际文化传播机构运营统筹。
“经过13年品牌积淀,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已呈现出强大的国际传播效应和市场聚集效应,成为中国纪录片人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同行碰撞思维、交流创意、探索艺术的重要平台。”田进在发言时指出。
今天的广州纪录片节是一个涵盖原创、制播、学术、推优、推广等功能的纪录片展示、交流和市场交易的国际化专业平台,助力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并更好与国际接轨。
今年有包括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波兰、以色列、新西兰、日本等88个国家和地区的3612部/集作品参与评优、展播、纪录片商店和方案预售。其中评优单元有2264部/集作品报名。相比去年,参评作品数量大幅提升,影片质量也受到评委的认可。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广州纪录片节,多家电视台和制作机构达成意向,签约项目近4亿元。
讲好“中国故事”
讲故事,讲好故事,是本次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主论坛的探讨主题,也是接下来一段时间中国纪录片人创作的核心。
田进表示,“中国是一个值得探寻的‘故事宝藏。深厚的历史、壮丽的山川、勤劳的人民、繁荣的经济,都是纪录片创作的宝贵资源。”
对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田进提供了“四个线索”:
一是中国梦。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梦工厂”。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我们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
不管是中国纪录片人,还是外国纪录片人,如果想打开通往“中国故事”的大门,必须掌握中国梦这把钥匙,了解中国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了解中国人民追逐梦想的历程。
二是中国人。正如“人”字写法的演变,当今时代的中国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充满了创新创造的活力,迸发着向善向上的能量。讲好“中国故事”,一定要关注中国人,特别是那些平凡而勤劳、普通而伟大的中国人。
越来越多的纪录片人把镜头对准普通中国人。今年春节期间央视连续六天播出纪录片《中国人的活法》,讲述了农民歌手、卡车司机、返乡农民、“切糕兄弟”、布袋木偶继承人的故事,让观众“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成为春节期间舆论关注的热点,引发人们“活法就是价值观”的思考。
三是中国文化。近年来,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的一大法宝,就是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和资源。《汉字英雄》《成语英雄》《中华好诗词》等传统文化节目深受观众欢迎。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也要借助文化的力量。
目前,在国际上受到欢迎的中国纪录片很多都与书法、绘画、饮食、戏曲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不仅如此,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只有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才能够读懂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白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进而读懂中国的历史传承、风俗习惯和民族特性。可以说,有了中国文化的支撑,“中国故事”才会更富底蕴。
四是中国变化。纪录片人讲好“中国故事”,除了关注“文化”,还应关注“变化”。纪录片本身就是对“变化”的思考和呈现,如果世界是静止的,也就不需要记录了。对于关心“变化”的纪录片人而言,中国是一个无论如何也不能被忽视的国度。
未来5年,对中国来说十分关键。“十三五”确立了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方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引领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境界。希望中外纪录片人,都来关注中国变化、聚焦中国发展。
田进还强调,纪录片具有很高的思想教育价值、文化传承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国际传播价值。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纪录片繁荣发展,将通过四项举措促进纪录片发展:
一是培育精品。通过项目引导、资金引导、播出引导、政策引导,鼓励创作生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鼓励卫视频道在“920”节目带播出优秀纪录片,进一步提升纪录片的公众认知度和美誉度。
二是壮大产业。积极培育纪录片市场主体,支持建立纪录片发展基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吸引民营和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纪录片生产经营,不断开发市场潜力、激发市场活力。
三是培养人才。从今年开始,实施了“百人百部中国梦短纪录片”的“双百”计划,扶持纪录片从业人员和爱好者创作反映中国人奋斗故事、展现中国人精神风貌的短纪录片,并通过抓作品培养和发现人才。
四是扩大交流。鼓励中国主流电视媒体、制作机构与境外机构加强合作交流,鼓励中外合拍“中国题材、国际表达”的优秀纪录片。对于优秀合拍片,将在总局组织的题材规划、推优、评优等工作中,视同国产纪录片给予扶持奖励。
纪录片的新样态
廣州纪录片节组委会常务办公室秘书长刘军表示,运营纪录片节的3年,他见证了这一平台由“边缘”到逐渐被认可的过程。“2012年,我刚刚接手纪录片节的组织工作,参会人数只有寥寥200余人。时至今日,前来参会的注册人数已达1582人。”
数字的变化,说明了广州纪录片节的成长,也反映了中国纪录片市场的稳步发展,国际纪录片买家和制作人越来越看重这个平台。
近年来纪录片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随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纪录片行业扶持政策和系列举措的推出,纪录片市场和渠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以下简称CDRC)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5年)》显示,中国纪录片正在向“公众时代”纵深迈进,呈现出与以往不同且有持续固化倾向的“新常态”。
CDRC数据显示,2015年,纪录片全年总产量将超过1.9万小时,同比增加9.1%;投资将超过20亿元,平均每分钟投资额为1800元,同比增加19.1%。
截至11月底,电视纪录片播出总时长为55647小时,预计到年底将达到61000小时左右。全年播出总量预计同比增长10%。其中,中央电视台播出总量18300小时,增长10.6%;省级卫视频道18700小时,增长19.6%;省级专业频道24000小时,增长4.8%。
同时,纪实节目的整体收视率较2014年有大幅度增长,其中省级卫视的收视率增幅最大,为19.6%。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表示,除了立足次黄金时段之外,2015年,纪录片开始“进击”黄金时段。省级卫视黄金时段纪录片播出猛涨,播出时长1373小时,比2014年增加780小时,涨幅131.5%。这意味着,一直被“边缘化”的纪录片,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节目类型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走向主流。
值得注意的是,业界也更加关注“类纪录片”形态的节目,一是纪实类真人秀,一是真人秀纪实电影。本届纪录片节上,特别开辟了针对纪实真人秀研发、制作、商业运营及国际发行的论坛。乐视网的《十周嫁出去》、东方卫视的《急诊室故事》以及与腾讯联合出品的《我们十五个》、湖南卫视的《一年级》都被计入纪实类真人秀进行研讨。
真人秀纪实电影方面,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过审的纪录电影共有34部,进入院线放映的共14部,纪录电影总票房为6.9亿元。其中,真人秀纪实电影3部,票房总计6.6亿元。这三部电影也都衍生自综艺节目,分别是《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2》《宝贝,对不起》。虽然票房“二八效应”依旧明显,但在何苏六看来,真人秀纪实电影已在降温。2015年3部纪实电影的票房还不及去年一部《爸爸去哪儿》的6.9亿元。
此外,“互联网+”模式在中国纪录片生态中发挥效应。何苏六认为,用“纪录片+互联网+商业”的新模型重新打造一条纪录片的产业链条,用互联网的手段进行融资、创作、传播、宣传,是2015年新媒体纪录片的最大亮点。
预售模式为纪录片寻出路
广州纪录片节的市场活动种类繁多,包括“方案预售”“纪录片商店”“买家-制作人面对面”、国际纪录片节目交易市场等内容。最具特色的是“最具国际销售潜力方案预售(Project with most international market potential pitching)”。“方案预售”,指一个节目在未开拍或者拍摄进行阶段,仅凭节目创意方案或初步取得的拍摄素材去争取资金支持以进行下一步的拍摄或后期制作的融资行为。这也是国际上常用的一种纪录片融资手段。
广州纪录片节率先引进这一国际市场模式,10年来培育和扶持了一批在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中国纪录片新锐导演。据不完全统计,超过80个中国纪录片提案通过此平台赢得国际联合制作融资或引荐机会。
据了解,2009年《千锤百炼》就是在广州纪录片节上获得第一笔投资资金,随后启动拍摄并最终获得2011年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此外还有《造云的山》《活着》《归途列车》《烈日灼人》《我的诗篇》等一大批优秀纪录片方案在广州纪录片节上获得投融资并启动拍摄。这里几近成为中国独立纪录片制作人项目的孵化基地。
今年报名参加方案预售的方案有117个,经过初选,共有91个有效参赛纪录片方案入围复评候选。5位复评评审委员投票选出40个方案,最终由国际顾问方佰德根据方案整体结构及出席提案大会人员的情况确定30个方案,进入今年纪录片节的预售环节。
预售已成为广州纪录片节最具价值的活动之一,为鼓励和扶持更多优秀纪录片创作生产,今年的方案预售增设了“纪录中国”预售专场,纪录中国App平台等多个机构联合发起“2015纪录中国扶持计划”,方案通过预售检验的中国独立制作人将获得支持。
作为促进国内外纪录片市场交易的平台,广州纪录片节组委会每年都会精选并邀请国内外数十名买家到会,活化交易市场。在这期间,更有不少纪录片传媒公司和制作人完成签约项目。
从“小众”到大众
纪录片要做“全民运动”,在大众中进行推广普及,是广州纪录片节的一项宗旨。在刘军看来,“培养好观众才能培养好作品”。
多年来,广州纪录片节一直坚持为市民和高校群体提供免费或低价的纪录片展映。2014年,由广州纪录片节打造的“金红棉影像馆”展映品牌首次从广州走向全国,让当地市民可以在影院看到国内外优秀的纪录片作品。然而,讓人尴尬的是,有时整场只能吸引四五位观众,偌大的影厅显得异常冷清。
刘军介绍,经过两年的受众市场培育,今年展映活动进一步扩大规模,范围扩展到全国9个城市、12所高校。渠道上,涵盖院线展映、校园巡展、艺文空间展映、大会期间展映、社区展映、电视台展映等。
本次公众展播除了广州大剧院的纪录片联展、院线展映之外,在北京、上海、广州等9个城市、12所高校,以及广州图书馆等文艺空间的放映活动全部免费。其中,广州大剧院纪录片联展的部分席位以200元/套对外公开发售套票,而院线展播则以每张50元的门票价格对外发售。
让刘军欣喜的是,今年的展映非但少有空场的情形,院线售票情况也十分乐观,“线上售票平台微票的纪录片展映门票往往刚一放出,座位就被选光了。”
让纪录片从曲高和寡的“小众”走向大众,刘军认为对于青年人的市场培育尤为重要,“纪录片进校园”就是由此而生的活动。
9月25日,优秀纪录片全国校园巡展启动,先后走进成都、昆明、西安、武汉、厦门、南京、上海、北京的各大高校,于12月中旬回归广州,在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等四所高校举行展映活动及分享会。
为了鼓励“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年轻人与纪录片近距离接触,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联合凤凰视频、凤凰卫视共同开展了“全民创·纪录运动”,寻找身边的创客。据介绍,在征集的百余部作品中,70%以上的创客都是第一次拿起DV进行记录,60%以上为85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