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充和:民国“最后一位才女”成绝响

2015-05-30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5年26期
关键词:张充才女淡泊

6月17日,民国“最后一位才女”、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

张充和1914年生于上海,祖籍合肥,是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民国时代著名的“张家四姐妹”之一,这四个名动一时的女子便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与林徽因、唐瑛等民国名媛不同的是,四姐妹都是传统仕女,爱好、才艺乃至心性都很“旧派”,即使时代再跌宕起伏,生活再颠沛流离,她们仍固执地保持着她们闺秀式的生活方式。这一点,在张充和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这位传奇女子集聪慧、秀美、才华于一身,是卞之琳、胡适、张大千等一代宗师的好友。她是书法大家,各体皆备,尤其章草极雅,在那个时代已是佼佼者。在各种昆曲图录里,她的名字是和俞振飞、梅兰芳这些大师的名字连在一起的。1943年的一曲昆曲《游园惊梦》,惊艳了整个重庆,是抗战年间最著名的文化盛事。她的词,被沈尹默评价为“词旨清新,无纤毫俗尘”。因为大作家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是她的亲姐姐,她的名字常常会跟沈从文联系在一起——如今湘西凤凰沈从文墓地的墓志铭“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就是出自她的手笔。她的画,被学者董桥称为是“华夏传统文人精致文化最后一幅动人的刺绣”。1949年,张充和随丈夫、美籍汉学家傅汉思赴美,随身的行囊里,是一方古砚、几支毛笔和一盒五百多年的古墨。此后,傅汉思在耶鲁大学教中国古典诗歌,张充和在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最传统的书法和昆曲,直到1985年退休……

虽是大时代的亲历者,张充和身上却总有一份不动声色的宁静。她为人谦和、淡泊,一生醉心艺术,却始终保持着老派文人“游于艺”的态度,“我写字、画画、唱昆曲、作诗、养花种草,都是玩玩,从来不想拿出来给人家展览,给人家看”。洋学生向张充和学书法时,她常用清水在纸上写字教他们。她也从不提“使命感”、“传承”这种大词,还曾向好友、著名学者余英时调侃自己“玩物丧志”,余英时回敬她说,“你即使不玩物,也没有什么志啊。”——当目睹了许多人世浮沉如烟云过眼,张充和先生这“没有志”的生活反而更让人称羡,淡泊而优雅,深情而节制,一如她70岁时自撰的那句“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然而,对于所坚持的事业,张充和又有着原则性的坚持。她一贯保持原有的风范,格调极高。像昆曲,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没有改动过的。当弟子提醒她,现在的昆曲世界已经变了,她反问:“我已经快一百岁了,难道还要我来迎合你们的昆曲世界吗?”字字掷地有声,雅士风骨仍在。

晚年的张充和坚守着“每天看看书、写写字”的旧派生活,穿旗袍,每日临帖3小时,她运笔写字的手臂和少女时一样强壮;花园里种着牡丹和竹;虽然离开家乡已半个多世纪,中文依旧说得清楚、严谨。她的丈夫、汉学家傅汉思曾说,张充和身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美、最好的东西。

“她是一个真正的才女。”生前好友、耶鲁大学教授孙康宜感慨道。一直以来,傅汉思是用梅花来形容张充和的,“对我来说,张充和永远是一株完美的梅花,真乃古色今香”。

■热议锐评:张充和先生身上那种我们称之为“风雅”的东西,在今天实在已是空谷足音。作诗填词、临池点染、临风度曲,本来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们反映的并非“成就”,而是“情趣”。然而如今,这俨然成了一种值得标榜的技艺。“民国才女”的大行其道,或者也反射出今人几乎不正常的企羡来。

旅美作家苏炜认为,张充和已超越了所谓的“民国风”“民国范”,她身上所体现的,是流传千年、而又在今天大大流失的——中国传统文人文化的优雅风范。“20世纪的战争和动乱摧毁了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文雅,社会变得浮躁,整体文化往粗鄙化的方向发展,但在她身上得以保留,我想这就是张充和的意义。”(澎湃新闻、中国新闻网)

■素材运用:优雅;风范;情趣;宁静;淡泊;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传统文化;传奇人生;真正的才女……

(资料来源:澎湃新闻、光明网等)

猜你喜欢

张充才女淡泊
淡泊,在风骨之内
我们班的“四大才女”
张充和欲扔进纸篓的《仕女图》
《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且以优雅过一生
甘于淡泊,勇于自强
张充和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淡泊才能明志
卞之琳苦恋张充和:爱情,是你窗外的风景
我们班的才女
张充和:一株完美的梅花,真乃古色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