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考制度改革趋向及分类招生考试探索

2015-05-30殷志

大学教育 2015年3期

殷志

[摘 要]我国自恢复统一高考以来,高考制度改革就一直成为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敏感而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通过分析高考制度改革的总体趋向,提出了以高考制度改革为目标的分类招生考试的思考;进一步明确高校培养目标和定位;推进高考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不断创新高考的形式与内容;努力维护高考的科学与公平。

[关键词]高考制度改革 分类招生考试 目标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015-02

我国自恢复统一高考以来,高考制度改革就一直成为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敏感而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它聚焦着众人的目光,承载着人们的希望,是教育体系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及高校人才选拔与培养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高校分类举行入学考试”就是高考制度改革的有益尝试,许多高校取得了成功的经验,这对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与维护社会公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总体趋向

1952年6月,教育部发布规定,首次明确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实行本、专科统一招生考试。至此,以统一高考、统一录取为标志的高考制度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60多年来,在坚持统一考试这种形式不动摇的同时,高考制度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改革的历程曲折但方向明确,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招生体制的改革。高考恢复后,我国迎来了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改革开放,高等院校招生制度也迅速发生了变化,在科目、内容、形式、录取体制、命题方式以及技术环节等方面经历了多次变革。首先是招生来源体制方面的改革,实行定向、委培招生。其次是收费体制方面的改革,主要实行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1994年7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深化了我国招生计划的体制改革,拉开了以国家教委所属40余所高校为主体的招生并轨改革序幕。至2003年以后,高考改革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进入了改革深化的全面探索时期。

第二,录取和评价制度的改革。20世纪90年代初,广西、天津率先进行网上录取试点,并逐步推广至全国,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高考改革新思路不断推出。此外,考试评价制度也一直是政府以及相关机构进行改革的重点。但高考既然是分配原则,就需要分配参数,考试评价制度为录取制度这一分配规则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参数。在这些参数中,通过统一高考所产生的高考成绩是现阶段录取制度所采用的重要参数之一。[1]考试评价制度的一系列改革,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考制度中存在的诸多矛盾,为高考注入了多元色彩与活力。

第三,考试内容与形式的改革。首先,高考内容改革是高考制度改革的核心与关键所在,也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高考改革的重点与难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考内容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以“标准化”和“科学化”为目标,进行标准化考试改革以及命题立意的革新,强化能力立意,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考试形式的改革。与高考内容改革相比,形式的改革近些年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开考的次数是当前社会关于高考形式问题讨论的热点。如1999年12月17日,教育部批准北京、上海、安徽、内蒙古试行春季高考,拉开了高考多次化改革的序幕,一直到2004年,春考逐年受到考生的热捧。[2]但是此项改革最终没能如人所愿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但是高考多次化改革还是势在必行的。

第四,考试方法的改革。1985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开始在广东省试行数学、英语科目的标准化考试改革,随后逐渐在全国推行。高考的标准化,其实质是实现从传统考试向现代考试的转变,是考试内部多项工作系统的整体改革。通过考试命题的科学化、管理的规范化以及手段的现代化,来克服传统考试命题的盲目性和管理的随意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差,尽可能公正准确地反映考生掌握考试内容的真实情况。[3]如今,标准化考试已经由一个最初陌生的名词变为一种广为人知的考试方法,就连标准分数这一技术性很强的教育测量学中的术语,因与高考和考生的录取关联,也为关心高考的家长和百姓所了解。

二、以高考制度改革为目标的分类招生考试探索

分层次、分类别举行招生考试是高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不仅涉及中学教育的改革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也是减轻学生不必要负担,提高考试信度与效度,实现考试科学化的重要制度创新。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不断进行探索。

第一,进一步明确高校培养目标和定位。高校作为高考招生的主体,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培养目标与定位,并根据时代发展不断更新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和培养目标,不断增强主体意识和特色意识,突出招生的个性要求。只有明确培养目标与定位,才能有明确的选拔目标以及考试方式和评价方式的确定。为此,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考试,采用不同科目和难度不同的试卷来选拔需要的人才。例如不同行业背景的高校与行业之间具有与生俱来的联系,其肩负着面向行业培养大批的专门人才、提供急需的科技成果、解决重要技术问题的任务。[4]这类高校在招生录取中必然要考虑如何充分发挥高校招生的主体作用,保障高校在招生考试过程中的权利和的主体地位。通过分类考试的方式,可以促使高校根据自身特点确立科学有效、切合实际的招生标准、需求和办法,以达到为行业及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

第二,推进高考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目前,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高考改革的必然,其改革方向应该不断朝着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推进,朝着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提升的方向迈进。高考分类考试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年级排名和所得的荣誉级别等因素进行量化,将学生的个性以及其他品质等无法量化的进行定性评价。这两部分的因素构成学生的综合特征,将综合评价建立在综合特征基础之上,并充分考量不可量化的学术成就、个人品质、课外活动等其他因素,把学生作为一个饱满的个体进行考核选拔,向“唯分数录取”的高考制度迈出“破冰之旅”的坚实步伐。这将对推动知识的繁衍生长、培养开拓性创新人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不断创新高考的形式与内容。建立符合特定时期社会发展与大多数人利益的考试形式是高考制度改革成功的重要前提。我国现有的统一高考,利用一次考试为所有层次、类型高校选拔生源,尽管效率很高,但在考试内容和考试标准上根本无法兼顾所有高校的需求,明显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因此,应创新高考的形式与内容。分类考试更加注重体现高考的“服务性”与“适应性”,以高校和考生为服务对象,针对高校的实际需要“量身”设计考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考试机会和选择机会,并反映考生的实际,实现高校和考生互相适应的现实要求,以进一步改变单一的考试形式,建立多元化的招考体系,从而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这就需要在坚持国家统一考试为主体的基础上,对部分地区的考试组织(命题)主体、考试次数以及考试类型进行系列改革。如通过分散性分类考试、高校的单独招生考试与国家统考相容的格局,形成国家统考与地方统考并存、国家统一高考与高校单独考试结合的局面,使高考形式逐渐从统一走向多元。

第四,努力维护高考的科学与公平。科学性与公平性是高考改革的不懈追求。[5]当今的高考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想方设法保障每一个考生具有平等竞争高等教育的机会,但统招统考的缺陷是“共性多、个性少”,这种无视学生差异的所谓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和“一刀切”的做法,实际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化发展,阻碍了不同个性学生的潜能与智力得到应有的充分开发,也不能保障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都能接受到适合于自己的高等教育。因此,强调和重视这种差异化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其实质是引导注重差异、发挥差异优势下的机会公平。分类考试或多次考试可以极大地减轻考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也可以缓解一年一次这种超大规模、极度紧张的考试所造成的压力,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不合理现象,形成“分层分类,统独结合”的多元录取机制,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地发挥,更加体现其人性化和个性化。当然,分类考试对公平性的要求也更加高,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做到有利于让社会各方面广泛接受,有利于社会公平性的维护和安全平稳实施。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海峰.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3-36.

[2] 周琼,党宁.春考“式微”与高考多次化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6):37.

[3] 韩家勋.中国高考从传统走向现代——“标准化考试”改革与发展[J].考试研究,2009(1):33-34.

[4] 余永玲.高校招生分类考试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2(7):44-45.

[5] 付孝泉.基于教育公平的高校分类招生考试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3(8):66.

[6] 骆雄辉.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实证研究[J].大学教育,2013(8):80.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