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的协同效应
2015-05-30高飞
原有公司的移动互联网能力越强,协同效应就越强;原有公司的核心业务越容易横向扩展(也就是作为入口的能力),协同效应也越强。根据这两个条件,BAT这三家公司,在发挥并购协同效应上,腾讯> 百度> 阿里巴巴。
腾讯、百度和阿里巴巴三家公司已经成了中国互联网事实上的领导者。如果说以往的中国互联网是百家争鸣,或者说是春秋战国,现在则明显向着三国演义去了。尽管小米、360等公司也具备成为巨头的潜质,但是与BAT(Baidu、Alibaba和Tencent)相比,差距依然是明显的。
BAT三家公司除了保持自身核心业务两位数增长之外,这几年还在不断地进行投资和收购,而且涉及的资金规模也越来越大。它们最开始的投资目标,往往是小型公司和创业公司。现在则是连京东、去哪儿和高德这种级别的公司,BAT都在投资。怪不得中国互联网产业有一句戏言:每一个稍微靠点谱的互联网公司背后都站着BAT。
入口之争
这种收购首先带来了BAT的业务多元化。
以往,我们可以说腾讯是做游戏和社交的,阿里巴巴是做电子商务的,百度是做搜索的。但现在已经很难用这种方法来界定三家公司了。阿里有淘宝,腾讯则有京东;腾讯有微信,阿里也做了来往;百度有地图,阿里也有高德导航。长期来看,三家公司或许将成为业务完全重合的公司,正如中国的三家主要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一样。
BAT的大规模投资,一方面是规模增长的需要。这毕竟是一个比拼速度的时代,依靠内生性增长,很容易在时间上丧失先机。随着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缩小,中国网民的基数不会无休止地增加下去。内生性增长将变得越来越困难,BAT利用资本的优势,用外延性地并购来实现发展,是合理的策略。
但更重要的,则是因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入口争夺战。
与实体经济的多中心不同,互联网呈现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谁能掌握用户上网的入口,就可能让用户尽可能留在自己的平台或者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服务中,自然就能获得最大的利益。三家公司某种程度上也都是入口公司,阿里巴巴的淘宝和支付宝代表了商品和资金的入口,百度的搜索代表了信息的入口,腾讯的微信与QQ代表了用户时间的入口(社交)。
本来,在PC互联网时代,三家公司的入口地位是稳定的。如果我们把时间倒回三年前,可能谁也不会认为阿里的支付宝会遇到挑战。
但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一切,微信支付已经成为支付宝一个实实在在的对手。移动互联网对于BAT(甚至是一切既有PC互联网公司)来说,已经是一个全新的市场,原有的市场优势可能瞬间就荡然无存。
移动互联网的到来创造了一个重新洗牌的可能。投资与收购,就成了三家公司抢夺地盘的共同选择。BAT的收购目标也聚焦于移动互联网公司。
协同效应哪家强?
在每一个收购发布会,我们都能听到收购双方的高管讲,我们要实现1+1大于2,但是实际的情况,收购一般能达到1+1=2已经是不错的成果了,多数的收购都是1+1小于2的。全球范围来看,70%的收购是以失败告终的。其原因在于两家公司合并后,被收购的公司往往要满足母公司的整体策略,这就难免要牺牲局部利益。
但是1+1也并非永远不能大于2。这就要求在收购方与被收购方之间能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应的差别,除了管理层的能力之外,和它们在移动互联网的原本位置及核心业务紧密相关。
简单来说,原有公司的移动互联网能力越强,协同效应就越强,因为用户群的行为习惯更为一致;原有公司的核心业务越容易横向扩展(也就是作为入口的能力),协同效应也越强,因为原有业务更容易为新业务的发展助力,或者说,新业务更容易反哺传统核心业务。
根据这两个条件,BAT这三家公司,在发挥并购协同效应上,腾讯> 百度> 阿里巴巴。下面将分别探讨一下:
阿里——资金分发的渠道
相比百度和腾讯,阿里巴巴所作的事情离商业最近,它的平台所分发的是商品和资金。前者是阿里巴巴的B2B和淘宝的B2C业务,后者是支付宝和余额宝。离资金近是好事,但阿里的业务扩展反而是困难的。用户在使用资金和购买商品时,目的性过强。
用户使用淘宝,就是为了购物,使用支付宝,就是为了理财。用户在做这两件事的时候,是极其专注的。就像你很难从商店里拉走一个正在试鞋子的女顾客一样,你也很难让用户在购物的时候,想到是不是应该去玩一会儿网游。所以,尽管淘宝的旺旺已经有了过亿的用户,但买家可能和卖家只会在旺旺上讨论退换货,绝不可能用它来聊风花雪月。
因此,在BAT当中,阿里巴巴的入口能力是最差的。对收购对象而言,阿里很难提供除了钱以外的其他东西。这也是马云一直所担心的事情,用户通过其它的入口使用阿里巴巴的服务,受制于其他入口类公司。为了防范这一点,淘宝先是屏蔽了百度,然后又屏蔽了微信。
但只是一味的防守是不够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阿里巴巴最迫切的就是掌握一个超级入口。它的几个投资,都是面向互联网领域的入口产品,从新浪微博到手机浏览器UC。到目前为止,尽管这两个投资标的已经是中国互联网举足轻重的公司,但长远看来,它们成为超级入口的可能性正在降低。
于是,另一方面,阿里巴巴也有一些防守型的收购,比如投资快的打车。腾讯利用滴滴打车让微信支付快速流行,阿里巴巴必须在打车领域阻止对手在支付领域对支付宝的侵蚀。
我们可以预计,阿里巴巴将继续投资和收购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型企业。我们将很难看到阿里巴巴和目标企业发挥协同效应。
我们相信阿里巴巴有足够的耐心继续投资下去。但是阿里巴巴对入口的争夺,是相当困难的。可能最终它还是需要通过强化自身的电子商务门槛,来保持对其他入口企业的免疫力。
百度——信息分发的渠道
百度是一个很典型的坐享PC互联网红利多年、现在正遭遇移动互联网冲击的企业。
实际上,在PC互联网时代,作为一个入口,百度几乎是一个无敌般的存在。由于谷歌过早退出中国,其他对手又无足轻重,BAT当中,只有百度在核心业务上,基本不存在竞争对手的挑战。作为信息分发的渠道,作为搜索领域的一支独大,百度得以利用其强大的市场地位,在PC流量下降的情况下,将流量以越来越高的价格变现。
但是,在PC互联网有多强,百度在移动互联网领域面临的挑战就有多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内容都沉到了暗渠道,用户很多真知灼见的发言,可能存在于微信的朋友圈或微博当中,不那么容易再被搜索到,而下沉到APP中的信息,更是百度难以触及的。于是,百度作为入口的作用,作为信息分发的渠道,被移动互联网很大程度上削弱了。
在这种情况下,百度的收购自然是补足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分发能力的短板,18.5亿美金收购91手机助手就是这样一个收购代表作。
正如同阿里巴巴一样,百度的母体业务本质上是属于PC互联网的,而它的收购目标是移动互联网的。如同不同年级孩子玩的乐高玩具一样,因为规格不同,不能够拼插到一起。不过,百度相比较阿里巴巴,有一个前者所不具备的优势,也就是PC互联网的入口能力,肯定可以给收购目标带来巨大的市场资源。所以,虽然百度的收购很难讲协同力,但是对被收购企业而言,一定能产生巨大的助推力。
另一方面,百度现在已经不再满足于只做信息分发的渠道。在对美国打车应用uber的投资发布会上,李彦宏的用词是:百度的战略是“连接人和服务”。百度和腾讯的企业远景,越来越像了。
可以预见,未来百度将收购更多的入口和应用类企业。不过,百度相比较它的美国对手谷歌而言,产品能力有所不足。百度的搜索引擎强调简单、可依赖,但是百度其他的产品往往未能保持这样的特色。
腾讯——时间分发的渠道
腾讯,是一个自始至终定位都没有发生太多变化的公司。从最早的QQ 到现在的微信,核心产品做的都是社交工具。唯一的差别是一个是PC时代的社交工具,一个是移动时代的社交工具。
也正因为有了微信的成功,在BAT当中,比较阿里巴巴和百度,腾讯所能发挥出来的协同效应也最强。
首先,腾讯的移动互联网入口能力可以给目标企业带来最有效的推广资源。比如它对滴滴打车的收购,微信支付的便利性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了支付宝支付。其次,腾讯的核心能力在于对用户时间的分发,而用户的时间,是最容易转移到延伸业务的。腾讯的核心产品都利用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认为是腾讯碎片化了用户的时间。腾讯是BAT当中,唯一一个拥有用户实时在线产品的公司。
此外,腾讯的开放性也是其一大优势。腾讯最早被人诟病为抄袭创业者的惯犯。但是自从和360的一次公关战之后,腾讯改变了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开放了其自身资源,让其它公司可以接入其庞大的社交网络,实现共赢。微信与自媒体公众号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
知名科技评论人洪波对微信的评价是:微信已经是iOS和安卓平台之外的第三个移动操作系统。这个评价是相当准确的,因此腾讯的收购最容易发挥业务协同能力。
尽管从规模上看,BAT变得越来越像三座大山,不过对用户而言,有三个选择总比只有一个选择要好。BAT的大规模收购战略,正说明了在互联网时代,没有哪个公司会是一直安全的。一个市场有竞争、用户有福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将改变很多传统世界的惯例,“专车”不再是“黑车”。
高飞 :ZDnet总经理兼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