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节水农业 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2015-05-30青海省财政厅农业处

当代农村财经 2015年3期
关键词:青海省节水用水

青海省财政厅农业处

农牧业发展离不开水,发展节水农业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青海省水资源状况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黄河、长江、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境内河湖众多,水系比较发达,境内水资源总量为629.3亿m3,居全国第15位,人均水资源量1.1万m3,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5.2倍,被誉为“江河之源”和“中华水塔”。青海省区域间不平衡,湟水流域是青海省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的中心,而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3.3%,区域内人均水资源量只有733m3,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4。农业结构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湟水流域的浅山地区基本靠天吃饭,川水地区大部分引水灌溉。其间,部分川水地的春灌水(坐底水)主要靠冰、雪融化形成的径流来维持,苗水、拔节水完全依靠水利工程来解决,四水基本是无水可浇。黄河谷地水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两岸地高水低,利用水资源必须“长引高提”,运行成本较高,成为制约农牧业生产的瓶颈。

二、存在的问题

(一)节水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长期以来形成的农业用水传统,导致人们节水意识淡薄。东部地区、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黄河谷地的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0%以上,其中有94%的面积是大水漫灌。在城郊设施农业中,采取了一些节水的措施,但大部分地区的传统浇地观念还没有根本改变,群众农业用水节约意识不强,对未来的水危机缺乏足够的认识。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技术等节水措施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二)水资源利用率低。由于青海省水利工程建成时间都比较早,运行时间长,缺乏维修资金,带病运行的多,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现象严重。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足5.24%,与全国平均水平16%相比差距较大,与国际上通常认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程度30%~40%”相差悬殊。农业灌溉渠系配套率低,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为0.448,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大水漫灌,昼灌夜流,供水工程老化失修,跑、冒、滴、漏造成的流失率至少在20%~60%,从而造成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三)节水资金投入不足。由于青海省经济发展相对较慢,财政比较困难,国家和省投入农业节水工程的资金不足,农业节水灌溉建设滞后,致使节水农业发展缓慢。

三、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

(一)节水农业是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基础。发展节水农业是解决青海省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现代农业本身的需要。发展节水农业可促进农业粗放经营向精细管理转变,是推进耕作技术和田间管理的变革、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农业现代物质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节水农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发展节水农业,在提高农田基础地力和农田水、土壤水利用率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技术的配套和综合运用,协调配置土、肥、水、光、温等要素,把区域比较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减少或减轻旱灾的威胁,形成以提高单位用水效益和投入产出率为目标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可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同时,也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基础保障,为效益型农业结构的形成打下基础。

(三)节水农业有利于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发展节水农业,可优化水资源配置,从而使农业用水的利用率普遍提高20%以上。与漫灌相比,管道输水灌溉可节水20%~30%,喷灌可节水50%,微(滴)灌可节水70%。其中采用喷灌后,每公顷灌溉定额水由4000多m3降到2000 m3以下,仅此一项就可以实现年节水4亿m3左右,可有效地节约水资源和扩大农业灌溉面积,也为工业发展和解决人畜饮水提供了水源。

(四)节水农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前提。开垦荒地、扩大耕地的同时,导致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衡问题日趋严重。发展节水农业,可有效地节约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护湿地、遏制土壤沙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节水农业的思路

按照中央制定的治水方针和政策,坚持兴利除害、开源节流并重、节流优先并举的方针,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提高农业生产领域内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为中心,以增强农业节水抗旱综合能力为重点,力争到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5%,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再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0.50。

(一)湟水流域:在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基础上高效利用灌溉水,从而维持整个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以渠道防渗为主,加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力发展农业灌溉节水,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对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对小型灌区进行维修改造,在有条件的地区试验和推广喷、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干旱浅山地区充分利用现有水窖和小型水利设施,配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行微灌、膜下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补灌农业和低耗水农业,提高单位水的产出率。

(二)黄河干流区:充分利用目前电站水库抬高的水头,将原有提灌工程改为自流引水,加快渠道衬砌,降低运行费用和农业生产用水成本。结合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灌区维修改造等工程,在有条件的地区试验和推广喷、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加快开展水权制度改革步伐,推进节约用水试点工作,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柴达木盆地:按照“增产少增地、增地少增水”的原则谋求发展。以柴达木盆地水资源综合保障工程为龙头,以节水型社会为重点,抓节水农业,禁止开荒增地、无序引水、大水漫灌,合理配置水资源,结合本区域引水与生态保护等工程,开展林、草灌溉定额的研究,建立以“水土林草”为中心的灌溉绿洲农业,合理调配水资源特别是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形成现代化的绿洲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

(四)环湖地区:该区域以保护青海湖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发展牧区水利为切入点,通过节水灌溉工程措施,结合草原配套建设和退耕还牧、还草工作,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特色旅游业。

五、措施和建议

(一)支持灌区节水改造。着力解决灌区工程渠(沟)系建筑物老化、渗漏损失大、计量设施不全、管理手段落后和末级渠系建设等水利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发挥好灌区节水作用。同时,加大支持干旱山区全膜栽培技术推广,提高保墒节水效能。

(二)支持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规模化推广。以适宜灌溉区为重点,选择农业生产急需、发展条件好、农民积极性高的地区,集工程、农艺、农机和管理等措施于一体,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规模化推广工程和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建设项目,为当地农牧户开展技术咨询和培训,让实用节水技术进村入户。

(三)支持推进浅山地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以东部山旱区为重点,大力推进“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人工增雨、集雨利用工程的抗旱减灾作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支持节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晰农业节水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管护经费,逐步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管理规范的运行机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采取租赁、承包等方式,不断创新节水工程管理模式,大力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逐步形成小型农业节水工程良性运行机制。

(五)支持推进农业水价改革试点。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渠灌区逐步实现计量到斗门,有条件的地区要计量到田头。利用经济杠杆促进农业节水,逐步推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强化农业水价制定、水费计收与使用的监管。

(六)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尽管国家加大了对青海省的支持力度,但由于青海省经济总量小,财力相对匮乏,水利历史欠账多,加之气候地理条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于东部地区等因素,资金供需矛盾仍很突出,需要国家财政继续加大对青海省节水农业支持力度。

责任编辑:洪峰

猜你喜欢

青海省节水用水
坚持节水
哪些火灾不能用水扑灭?
节水公益广告
节约洗碗用水
节水公益广告
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展现开行使命担当——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
青海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节能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协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犁匆圈独砰审和勤加祛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二届青海省质量奖的授奖决定
节水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