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5-05-30蒋有领
蒋有领
摘 要:如何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系中寻求更好的教育方式来满足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呢?素质教育就是解决方法之一。在素质教育中,它更突出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初中科学教学的相关知识,浅析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科学;设疑激趣;素质教育
相较于传统的应试教育而言,素质教育更加突出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些都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敢于打破传统、敢于挑战权威,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也是创新能力的要求。而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它的内容极为丰富,并且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可以通过对平时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解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科学教学可以做到更为直观、更具有实验性。而在许多初中课堂上,仍然大量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让学生对科学学习失去了兴趣,从而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扼杀在摇篮中。由此可见,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关键在课堂的教学上。
一、设疑激趣,提出假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学习失去了兴趣,那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又从何谈起呢?科学本身来源于平日的生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使课本脱离实际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中的困难。而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思考的氛围,其中“设疑激趣”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在学习水的组成时,先学习有关水的物理性质,如水的色、态、味,熔、沸点以及水的三态变化在通常情况下很容易实现,这是水循环的内因,水在4℃以下时的反膨胀现象,它所带来的一些好处和问题,如湖水一般不会全部结冰,水中的生物得以平安过冬;水结冰会把水管冻裂,水是生命之源,水给我们带来绚丽多彩的自然界等等。水为什么有这么神奇,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水成分、水的化学性质的兴趣。
在讲解“浮力”这个内容时,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教师可以在课堂伊始提出问题:“为什么钢板落入水中会沉下去?而钢制成的船却可以浮在海水中,在海上航行呢?”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疑问,会激发学生的极大兴趣。同时,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各抒己见。那么这个问题将作为一条引线,贯穿于整个“浮力”知识的学习中。这就为后续教学设置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相关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的兴趣。而传统的教学就是平铺直叙,不能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非常被动,这也造成了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主动性不够。同时,初中生还处于发育时期,对新鲜事物还存在十分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果这些欲望一旦被课堂所束缚,那么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极大的损失。没有这些诱发因素的辅助作用,是不能够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所以在初中科学教学课堂上,应该时刻保持学生的求知欲,而“设疑激趣,提出假设”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二、为学生创造动手机会,在实践中学习、创新
一个苹果掉下来砸到了牛顿的头上,他就思考:为什么苹果会自己往下掉呢?以这个问题为起点,他创建了“万有引力”学说,解决了困扰当时许多学者的谜题。正是这样的敏锐观察能力和不断探索的研究精神才成就了一代伟人。而现在我国教育就是缺乏这样的能力培养。对于初中生而言,为什么一个好的习惯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初中科学的学习不是空洞的,它来源于生活,所以也应该回归于生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在讲解了阿基米德原理后,应用原理的“物体浮沉的条件”学习时,除了书中的鸡蛋浮沉的实验外,还可以增加以下实验:三个球,一个木制的大球、一个木制的小球、一个铁制的小球(与木制小球的体积相同)、一盆清水,将这三个球同时浸在水中观察现象。在实验中可以观察到,木制的球均没有沉入水中,而是浮在水面上,而铁制的球却沉入水中。在課堂上演示了几个实验以后,让学生对这几个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想、解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拓展思维。同时,教师应该适当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分析这三个球的异同点,物体的浮沉并不只是由浮力决定的,而是由浮力与重力共同决定,这里涉及力与运动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看问题要全面,这样学生才会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这样的一个过程,不同于以往的被动接受式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在观察、探讨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做实验,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发现问题,与同伴讨论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例如让学生观察实验中出现了什么现象,现象的产生过程和原因,所出现的这些现象之间有何联系,说明什么问题,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大胆猜测、开展讨论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而学会质疑和提问就是学会探究的前提。让学生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突破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存在困难和错误,只有通过思考、探索后才能最终找到正确的道路。在初中科学教学中也同样如此。创新思维的培养关键就是让学生不再局限于伟人的成就中、过去的成果中,应该对新知识、新事物具有质疑精神。只有敢于突破传统的限制,才有可能在这个局限的空间之外寻找更广阔的天空,才有可能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世界。因而,初中科学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多多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同时教师也要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平等学习的环境,要克服“教师问,学生答”的陈旧教学模式,把提问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人人都可以提问,人人都可以当老师,互问互答,开展讨论,形成良好的质疑、释疑的氛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
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让学生形成一种创新思维,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一个辅助的作用。突破以往应试教育的桎梏与束缚,让教师重新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关键。现在实行的素质教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在不断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思维。而这些都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部分,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铺垫。本文就初中科学物理部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浅谈,还望今后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继续探讨,为以后形成更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世叶.浅析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6).
[2]王琼辉.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3]孙君宏.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举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5).
[4]程恋真.浅论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