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村史话乡愁
2015-05-30谢彦
谢彦
随着岁月的流逝,村里老人们耳熟能详的村史传说渐渐消失。老人们都说:“咱们这代农民,还能记着原来村庄的故事,见证了村庄的发展变化,可我们的后代就难说了。我们担心即便后代想了解村庄老故事,也难以找到相关书籍。”于是老人們开始用自己的手记录村庄的点点滴滴,希望人们不要忘了乡愁,不要忘了村庄的百年历史。
诗叙田间变迁
“家住深州西南边,村名就叫丁家安……”河北省深州市大屯乡丁家安村65岁的老党员康洪奎将村里的历史编成了长长的诗歌。在康洪奎的房间里,厚厚的一摞纸张在桌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6年的时间,康洪奎为了记录村庄变迁历史,写下了这些书稿。
6年前的一个春天,在村里担任了20多年村干部的康洪奎萌生了写村史的念头——年轻人对村子的历史了解太少了,翻出点儿老东西也能教育教育后代们。从那个时候起,他白天开始搜集资料,走访村里熟悉村庄典故的老人,召开在外老乡座谈会,整理家谱,晚上便一丝不苟地投入到撰写工作中。只有小学文化的康洪奎乐此不疲,一心只想完成这部村史。
“我写村史喜欢用诗歌的形式,这样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耳目一新。”康洪奎说着,翻开了他写的村史,“家住深州西南边,村民就叫丁家安。祖籍山西洪洞县,明朝官府大搬迁。永乐二年开始迁,一直迁至十三年。刘康姚李赵张侯,千里之外把家安。和睦相处几百载,男耕女织建家园。双手秀出家乡美,桃花园里可耕田。”诗歌的侧栏还配上了详细的注释和说明。
经过6年多的时间,康洪奎的村史已完成初稿并经过了5次修改,辑印成册,免费发放给村民们阅读观看。村史以时间为主线,从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记载至今,内容包括本村的历史沿革、乡土人情、民风民俗、大事年谱、重要人物等5万余字,将村庄写成了一部翻动的历史。
每部村史都因不同的历史沿革和历年来出现的乡贤名人而各有不同的传奇故事,也成为乡村记忆中重要的一环。相隔不远的深州市榆科镇赵村的张保合、李吉祥、于志学三位老人,一次偶然看到了一本早年间长辈上私塾时的习字手稿,其中有一段吸引了他们——“赵村相连清河坊,落泊东南是龙堂。桥子薛庄王洛寺,角里杨村在两旁……”这不是村里老人们曾经提及的《七言杂字》吗?
相传,清朝末年,赵村一位老秀才在教私塾时编纂了一本本土教材《七言杂字》,里面记述了全县大部分村名和部分村子的历史,可惜的是,这本书后来失传了。
三位老人看到习字手稿由于年代久远已损坏大半,而且很多村名未被编录进去。这本乡土教材源于本村,不能让它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于是,他们萌生了一个共同的想法——重新修订此书。
2011年,几位老人正式开始修订工作。他们找来深州地图、《深州地名资料汇编》《深州县志》等资料,先将全市的村名和地理位置梳理了一遍,然后一个乡、一个村地整理。有些村子,无史料可查,这就需要实地查访了。骑上自行车,按着名单挨个儿去打听。
有时,为了走访一个村子,他们一天要骑行三四十公里。一次,到大礼寺村,一位80多岁的老人拉着他们的手,非得留他们吃饭。老人给他们介绍了村里历朝历代的名人典故,一直谈到傍晚。2013年4月,《七言杂字》终于修订成形,改名《深州村名汇编》。
《深州村名汇编》共13页,正文2954字,现在已经陆续印制了3次。书编成了,3位老人却并未停歇,他们正在筹备着继续完善,对书里一些内容进行注释,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将它用做学校的校本教材,让孩子们从小多了解深州、热爱家乡。
画说百年村史
如何记录一个村庄的历史?有人用文字、有人借影像,而年近70岁的古稀老农张金泉选择了画笔。
张金泉是土生土长的浙江嘉兴秀洲油车港镇胜丰村人,在村里当了30多年木匠。一副老花镜,几尺画布,数盏灯,张金泉花去两年多时间,将一段段悲喜交集的村史,点点洒落于画布,用4年创作的33幅农民画组画《胜丰村的时代变迁》无言述说着村庄的前世今生。
“回忆的心情就是画面的颜色。”张金泉说,有些历史沉重就选择暗色,有些历史光鲜则切换成亮色。
黑沉的底色,画出小村当年的苦日子。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村里血吸虫病盛行,许多人奄奄一息,他们无一不是脖子细、肩膀耸,家里没有了劳动力的母子只有行乞要饭。画面的另外两角,一是凶神恶煞的地主在收租,二是进村来抢夺的强盗很嚣张。村里人摇着上百条船去湖州安吉、长兴运来矿石,大炼钢铁。“夜夜开夜工,白天放卫星。”张金泉听他老父亲说,有个连长每天在一座桥上值夜班,看谁磨洋工。“敢叫日月换新天,人民公社威力大”这样富有时代特色的标语,也被张金泉一一植入画中。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小村,张金泉笔下的农村生活也开始活泼起来,用色也更加丰富。那段日子,拖拉机、挂浆机、自行车,这些新奇玩意儿闪现在农民生活中。
1983年,张金泉家还分到了3.5亩田。“终于不再饿肚子,到了年底家里还节余500多公斤粮食。”张金泉回忆中喜悦越来越多,这些都化成了一笔笔颜色 :田野上稻穗成堆,小河中鱼肥鸭欢,商店里人头攒动。
自此,幸福成了张金泉画画的一大主题。村里出现了第一个靠养殖发家的万元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纺织厂、饲料厂、印染厂,一家家村办企业林立其中;防洪工程建成了,农民旱涝保收成;田野上搭起了钢架大棚,果蔬四季飘香……
题材的变化,也影响着张金泉的画风。一幅现代农业耕作图,淡淡的色调,浅浅的用色,张金泉画得特别小清新。画面上,几只飞燕划过天空,远处现代化的大棚连接成片。“看着这样的美好画面,我感觉自己也年轻了许多。”张金泉这样解释自己清新的画风。
两年前,张金泉创作了5幅农民画,画的是小村巨变。他的画一经展示,乡里乡亲纷纷点赞。许多村民看得不过瘾,觉得5幅画太单薄了。张金泉就开始试着用画描绘小村的百年变化。
为了将村史画得更准确,张金泉走访了村里许多上了年岁的老人,不仅请他们讲清一座木桥的位置,也聆听他们个人的喜怒哀乐。
在农村,娘舅是非常有威望的,家里分家或者产生矛盾,都要由娘舅出面主持公道。“我们自古就讲以和为贵,只有和睦、团结,才能办好事、过好日子。”张金泉说,他的《老娘舅工作调解进村》画的就是新时期的老娘舅。
走进张金泉画室,悬于四壁的画作,无一不在说着村里的故事:除夕夜众人齐打年糕、庙会上人群熙攘、运河上网船齐聚……这些先前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如今已慢慢淡出我们的生活。两米长卷《圣堂港传世工艺造船基地》十分惊艳。画上,一条小河沿岸几十户人家比邻而居,不少人在家门口造船,仔细看,还能发现每户人家的屋顶上,都有户主的名字。
当下,“五水共治”成为浙江的一个热词。前不久,张金泉创作了《除污清水》和《暗查》两幅农民画。他用浓烈的色彩和巧妙的构图勾勒出了村民全力参与“清三河”行动。“扬善抑恶,我们农民画得不复杂,道理也简单。”张金泉说,农民画就是直接,绝不拖泥带水。
“以前我造了船,人们借船可以看更大的世界,赚更多的钱。”张金泉说,如今画画却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小村的过往,特别是让年轻人知道在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什么。
影录乡村景像
“每个城市都是由一个个社区、一个个人组成,而老张的愿望,也是城市的愿望,是社区的愿望,是每个人的愿望……”最近,优酷网上出现了一部名叫《老张的愿望》的微电影,电影中熟悉的无锡街头,引来了不少无锡人的关注。这部电影的拍摄者是家住江苏无锡南长区扬名街道东塘村的居民张哲锋,电影中的主人公则是66岁的父亲张叙金。短短8分多钟的电影,是张哲锋送给父亲的父亲节礼物。这部充满温情和淡淡忧思的8分钟微电影,竟然让无数网友泪洒当场。
张叙金居住的东塘村,原名张木小桥村,目前保留的原居民已非常少。在看到城市变迁、各处的自然村落被毁坏后,很少有东西能够留下,担心不久后,自己所居住的东塘村也会消失,张叙金有了一个愿望,为养育了他的村子写一部“村史”。
2006年,张叙金多番考虑后,终于决定提笔,要为后代留下些东西。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人听说他要写村史,很感兴趣,对张叙金讲了很多。村里有位卖了一辈子豆腐的老艺人戚师傅,张叙金为了记录下做豆腐的过程,凌晨5点多就赶到戚师傅家,一边看一边写。张哲锋觉得光用文字不够,如果配上图片的话会更直观。他便在闲暇时候跟着父亲一起“采访”,父亲文字记录,他用镜头记录,父子俩一起为完成村史而努力。
2008年,一本10万字反映自然村风土人情、历史沿革和人文故事的“村史”《张木小桥印象》正式出版。“村史”出版后不久,张叙金也迎来了自己的60大寿,这本书也成为张叙金送给自己的60岁礼物。
儿子张哲锋原本学的动漫制作专业,喜欢摄影、摄像。这些年来,看到父亲为撰写“村史”付出的努力,张哲锋的心中也萌生出了一个愿望,为父亲拍部微电影。
电影里说 :“65年,23725天,569400個小时,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是一条河流的从有到无,是一个村庄到社区的变迁,还是一个人的成长历程……”
2000年开始,张木小桥村开始拆迁改建,青砖白瓦的小房子消失了,原先的小土坡也没了,记忆中的老榕树也被挖了。看着轰隆隆的挖土机把记忆中的那些物什一件件铲除,张哲峰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受。
“有些片段是以前拍的,有些则是后来补拍的。”张哲锋将这部微电影看成了一份礼物。这段微电影长约8分40秒,大部分景象都是村庄景象,包括张叙金400多个日日夜夜,坐在书桌前埋头书写的影像。同时张叙金也是当地社区的义工,视频中同样也有张叙金平时在社区工作时的画面。拍摄完后,又花了一个多月制作出来。6月15日是父亲节了,张哲锋将这部微电影挂到了网上,作为献给父亲的节日礼物。
有位网友这么留言:“每个人都有家乡,那是我们在外日思夜想的地方,可是,很多人回去之后却发现,以前的家味不在了。不可否认,因为拆迁,很多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可我们总在某个时候,心里会怀念以前的生活,也许是一个人,也许是一件事,又或许只是母亲手下的一个馍馍。正如老张一样,每个人都有愿望,而你的愿望又是什么?我们总希望,有些东西能永远留存,哪怕只是在心里。”这也许就是村史带给我们的意义,也是我们心中存在的一张老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