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藏家厌恶艺术创作流水线?

2015-05-30

财富堂 2015年3期
关键词:流水线助手富人

收藏家郭庆祥曝光某著名画家的创作流水线,曾引起业界高度关注。郭庆祥于2011年发文称:16年前,荣宝斋业务经理找到他,因那位画家在法国买房急用钱,请他帮忙购买200张画,时价每平方尺4000元。他随即打款200余万,但拿到第一批画后,发现题材与技法严重雷同,便于第二次交货前到画室一探究竟。他出乎意料地发现,现场像工厂车间的流水线,画家将十来张宣纸挂在墙上,以流水操作的方法作画,每张纸上先画人头,再添衣服,最后草草收拾一番写款,由其学生盖章。郭认为,这些大同小异、毫无个性的礼品画没有真正艺术价值,最多值数百元,后将它们抛出或送人。

被郭庆祥厌恶的流水线作业,本来是人类增加财富的重要手段。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认为,劳动分工可以使同等数量的人所完成的工作量大增。他以制针业为例:一个人独立工作,一天至多能造出20枚针,或许一枚也造不出来。但分工成抽丝、拉直、切断、削尖等18道工序,并用机器辅助后,10个人每天能制针48000枚。也就是说,经过分工后,平均每个人单位时间的工作量至少增加了240倍。在其他许多行业,只要采用劳动分工,生产力都能大幅提高。通常,未开化社会中由一个人从事的工作,在进步社会由多人担任,产业越发达,分工越彻底。

艺术品行业的状况也是如此。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创作著名的《西斯庭天顶画》时,仅用助手配制颜料,他独自完成500多平方米天顶的绘制,耗时长达4年零5个月。文艺复兴另一杰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断断续续也历经4年之久。因为将绘画创作分工后,效率可大大提高,雇用助手与学徒参加绘制由来已久。在“中国油画第一村”深圳大芬村,通过专业化分工复制市场流行的名画,每年总产量达100多万张。以流水线作业方式,画工们每天可克隆几十幅梵高的《向日葵》或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且做到幅幅不走样。

分工增加社会财富总量的同时,也使每件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大幅降低。以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条汽车流水线的福特公司为例,该公司于1913年开始,让汽车底盘在传送带上逐步安装发动机、操控系统、窗玻璃、轮子等。此前的手工作坊型生产,年产量仅约12辆,汽车完全是富人的象征。实行流水线后,年产量可达几十万辆,汽车售价削减了一半,一个工人工作不到四个月就可以购买一辆。在大芬村,以流水线批量复制的名画价格更为低廉,比如2005年出售行画600万件总额1.4亿元,每件仅合200多元。明显的价格优势,使大芬村油画成为欧洲油画市场的抢手货,占领全球油画市场的60%以上。

产品价格降低惠及普通消费者,但有时对富人不利。产品总量增加意味着,单件产品占社会总财富的比例减小。对于富有者而言,财富除了用于及时消费,多余部分会成为“积财”。积财经常需要转移异地或传给后人,其所承载的财富值越多,越便于携带和储藏,所以那些不易获得的稀罕物比如贝壳、金、银、铜、玉等,都曾作为富人的财富储备。很多技艺复杂的艺术品因产量有限,凝聚着作者的大量劳动,特别是名家的精品力作,因为立意、形式独特,很难被仿制或批量化生产,成为富人收藏的至宝。但当艺术品进入流水线后,单件财富值迅速减小,其积财功能骤降,以至于很多藏家将助手参与创作视为违约。

当然,贬值仅限于单件艺术品本身,可能无碍艺术家的利益。就像汽车生产采用流水线后,虽然单辆汽车的价格变得便宜,但工厂主却可以因为产量大增而提高总收益。几个世纪以来,艺术品行业雇用助手的做法日益普遍,尤其是当代艺术品需求旺盛,使国内外著名艺术家的流水线生产成风。据说英国的达明安·赫斯特、美国的杰夫·昆斯,甚至公开招募大批助手帮他们完成作品,后者宣称其工作室有150人,无须亲自动手创作。由于艺术品价格日渐高涨,不少借助流水线的艺术家只需署名,便可大把捞金。

猜你喜欢

流水线助手富人
Gen Z Migrant Workers Are Leaving the Assembly Line
流水线
“富人治村”:好得很,还是糟得很
像富人一样去思考——读《富人是如何思考的》
渐富人群
小助手
报废汽车拆解半自动流水线研究
灵感助手表彰大会(二)
灵感助手表彰大会(一)
SIMATIC IPC3000 SMART在汽车流水线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