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樊洲 —— 仙境般的“自在”隐居生活

2015-05-30谭秦

财富堂 2015年3期
关键词:终南太极艺术

谭秦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中国文人强调实践、静观和感悟,追求“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以至“天人合一”之境,这就是樊洲隐居终南的真实目的。把生活和艺术融为一体,把隐居变成艺术,又把艺术融入隐居生活。

樊洲善音律。当年昆剧大师俞振飞到康先生家宴,探讨昆曲与中国画的内在关系,使学生樊洲获益匪浅。在画院初期,樊洲对民间艺术与中国戏剧发生了兴趣,开始收集民间艺术品,也不放过看戏的机会,逢年过节少不了下乡“采风”,画了数十幅民俗题材的作品。曾主持修复、断代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及四川博物馆珍藏重器的斫琴大师李明忠(撰有《中国琴学》)、上海音乐学院古琴家林友仁教授、台湾琴家李孔元先生、广陵派传人陶艺、梅曰强弟子徐永、古琴教育家张子盛等名家也曾来操缦雅集,探讨琴艺。正如“日课”中所记,每晚操琴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樊洲擅太极,且精于“内家拳”。1996年文章:“我十余年前师从一位太极拳名师学习,一则是为了锻炼身体,为行万里路,攒点资本。二是深感太极拳理通画理,可以相互参照。老师说:‘苦炼十年能入门就算高才了。及至每日坚持练习,余暇熟味太极理论,细心揣摩其中真意,近十年略知其中妙趣,方知老师所言不谬。”武术家刘茂林常来山中探望,他是太极宗师陈照奎的高足,早年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过大奖,参与电影《太极神功》的武打设计,并饰演雍正皇帝身边的大内高手。樊洲不断将太极武功,阴阳原理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1980年,樊洲在华山写生,经恩师推荐结缘玉溪道人闵智亭(后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十余年后又在华山重逢,两段重要的人生阶段均得到道长点拨。隐居之初,常去南五台大茅蓬住寺,和住持宝珠,寺务宝胜交流佛法。大作家贾平凹,孙皓晖(著有500余万字《大秦帝国》)常来画馆小住作客。台湾美术界江明贤教授(台师大美术系主任)带领的代表团,立志革新的国画大家刘国松,渡海三家的黄君壁先生之女(深圳画院董小明院长陪同),内地著名画家杨晓阳等也常来画馆深入交流。2002、2006、2010及2011年,画馆承办了“全国美术批评模式研讨会”、“图像时代艺术批评研讨会”、“当代艺术批评家终南雅集”等活动,每届均有数十位批评家畅所欲言。凡此种种,都使樊洲保持着高质量的交流和探讨,自己的作品也不断得到文化、艺术界高人的反馈。

樊洲的创作过程酣畅淋漓、自在忘我,仿佛有巨大能量用之不竭。笔墨文思的自由挥洒占绝大多数,艺术的控制和度的把握占到两成。这一方面是他的数十年学养,对终南(山水)的熟悉,也有精通“内家太极”的裨益。这种不痛苦、不做作、不矫情、不虚伪的创作过程链接于他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取向,在西方美学、当代文化、博物馆陈列和学术史评论的背景下,其作品非常容易产生对话和共鸣,以一种“和而不同”的面貌占据艺术的高度。

樊洲已经隐居22年,终南山成了忘年好友,沟沟壑壑,阴晴雨雪,春夏秋冬,喜怒哀乐,秦岭的万千变化,他都能深有感触,自由描绘。并且所有的图像记忆,文化积淀,人生感悟和精神美学都能自在流露,幻化成一幅幅作品。他的心中有一个画面,1995年春去竹峪,进山三十里后十分险绝,从小小的石缝穿过,豁然开朗,一个仅有六户人家的小村庄出现在眼前,周围桃花盛开,俨然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几天后,樊洲画室出现了一幅题为《桃源幽栖》的八尺整纸大画,落款:“乐真如,好徐舒,秦岭深处有茅屋,鸟语花香惹人醉,田禾绕家年年熟,沟壑溪涧藏幽趣,青黛如屏任卷舒。”后来竹峪村没了,桃花源对樊洲而言,成了一种历史,一种景象,一种文化和责任,他用割舍不下的自在笔墨,创造出能够代表“大国气魄”艺术图示和美学精神。

猜你喜欢

终南太极艺术
太极
游太极洞
『太极+』,未来可期
陕西 终南一脉可消暑
终南望余雪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谢赫
终南望余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