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知故错”的教学

2015-05-30张雁松

新课程学习·中 2015年3期

张雁松

在语文课上,很多时候,我会故意发表对文本错误理解的观点,而且努力做到不留痕迹,以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领悟能力。对于我的错误,如果学生能很快发现,说明他们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很透彻;如果不能发现,说明他们还没有走进文本,需要老师去引领;如果学生能形成不同意见,争论辩驳,那就是宝贵的意外收获了。辩论中不知不觉提高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不正是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向和想达到的高度吗?

比如,我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和学生交流李大钊被捕时的片段:“窗外一声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我看了看学生,开始了我的错误之旅,我平静而谈:“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里说‘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父亲是如此小心谨慎,心思缜密,怎么可能被敌人抓住呢?”学生陷入了沉思,我继续“诱惑误导”道:“为什么此刻宪兵、警察队伍中间会有阎振三呢?阎振三出现在这个场合说明了什么?”

学生交头接耳,激烈讨论。一个男同学起身自信地答道:“我知道了,因为阎振三是个告密的人,李大钊是革命的主要领导人,每天只在夜里出门,敌人不可能知道他的行踪,所以是有人告密才被抓的。而且书上说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这不正是用绳子拴着让他带路吗?”

学生中有几个人附和他的观点,我顺势假装同意,接着又故意谴责了阎振三几句,说他受不了严刑逼供,泄露了共产党的秘密。

立刻,几个女生表示反对,一个女生说:“我不同意,因为文章接着写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你认识他吗?阎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从这里的描写可以看出并不是阎振三告的密!”还有一个女生说:“阎振三如果是告密者,他见到父亲一定会很羞愧,可是他的表情很苍白、很平静。可见他无愧于心。”我点头赞许,一个男生举手补充道:“从这里我感受到了敌人的狡猾,他想让阎振三来指认李大钊,他妄图从共产党员嘴里得到信息,他太低估革命共产党员了。”

一番辩论,既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又对文本的深度有了拓展。何乐而不为呢?

不只是阅读教学,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也尝试着这种“错误教学法”,效果也不错。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作文让学生写自己家乡的民风民俗。我故意选择了一篇写得很好的关于五一劳动节的范文,让学生借鉴,并说从文章的立意选材和表达形式来看可以打90多分。这时候细心的学生就发现了问题,“五一劳动节不是自己家乡特有的呀?文章再好也离题了呀!”其他学生也在恍然大悟中懂得了写文章要抓文章的题眼,抓不住关键词,就容易偏题。这比平铺直叙地讲解、平平淡淡地要求,印象深刻得多。

至于口语交际类型的课,就更好用了。人教版高年级语文每个单元的“回顾拓展”都有“我的发现”和“交流平台”,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学完一组课文之后,自己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交流阅读感受,交流读法、写法方面的收获。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回顾其他学年、学段学过的课文,并与本单元课文作比较、找异同。有时候故意将一些作者、代表作品、写作风格等张冠李戴,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融合中发现问题,获得感悟,发现语文学科的独特规律,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当然,也不是所有课型都适合“错误教学法”,低年级的写字教学就要慎用这把双刃剑,因为人都习惯记住奇怪的东西,今天你将字故意写错,明天学生的大脑里往往只剩下你故意写错的记忆,正确的反而遗忘了。

“錯误教学法”是我在新课改中的一个尝试,愿我的课堂能一直在“错误”中前进。

编辑 王梦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