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曲《哀牢狂想》色彩性与戏剧性的完美契合

2015-05-30刘璐

作家·下半月 2015年3期
关键词:契合戏剧性

摘要 本文在分析《哀牢狂想》这部作品的过程中,发现《哀牢狂想》采用了中国少数民族风格比较浓厚的音乐主题作为主旋律,在此基础上选择的结构概念属于西方音乐创作体系,将整首音乐融会贯通。《哀牢狂想》是集独创性、民族性及时代性为一体的音乐创作,《哀牢狂想》的成功应该归功于作者的生活环境。其一直生活在云南,所以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具有独特韵味的民族音乐,时时刻刻沉浸在这些特色音乐中,保持了充足的灵感。此作品的初稿创作是在作者的求学时间,最终的确定稿是在1996年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此作品经过了多次的修改与调整。本文从多方面展开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张朝的钢琴协奏曲《哀牢狂想》是戏剧性和色彩性的完美契合。

关键词:钢琴协奏曲 《哀牢狂想》 色彩性 戏剧性 契合

引言

在西方国家的音乐史上, 协奏曲与交响曲是并肩齐驱的两大最具交响性与技术性的音乐体裁之一,两种音乐的发展标志着西方音乐创作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钢琴协奏曲,是“协奏曲”中的一种,考虑到钢琴在西方乐器中的崇高地位,这一体裁自然成为多种协奏曲中最受推崇的一种。

《哀牢狂想》的作者张朝,长期生活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是同期音乐家中的佼佼者。《哀牢狂想》中创新地添加了哈尼族音乐元素,这就使得《哀牢狂想》的题材风格明显区别于其他大多数同类音乐作品。在运用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作品中,《哀牢狂想》的风格偏重于娱乐性及风俗性,既侧重表现地域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又侧重情景性以及舞蹈性的展示。说到张朝的《哀牢狂想》, 除了具备以上几个特点外,更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在作品《哀牢狂想》中贯穿了强烈的戏剧性与交响性,还有就是雄浑的史诗性,这些都是作者在作品内容上融入作曲家的故土情结、民族情感以及个人的奋斗历程,这些因素都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哀牢狂想》以作者自身的民族情感、生活经历、成长历程为出发点,充分理解存在于哈尼族音乐中的深沉内敛的音乐风格,并将其注入创作之中,便成了这部经典的钢琴协奏曲。所以可以肯定的是,这部作品的成功离不开他优秀的选材、独特的风格、多样性的色彩以及别样的创造性。

近年来,张朝活跃于中国乐坛,表现出影响力作曲家该有的风度与气场,由于他具有少数民族的优良血统,再加之张朝出生于哈尼族和彝族聚集的红河州,并在此生活多年,所以哈尼族与彝族等这些极具特色的音乐文化深深地融入了他的艺术生命中。如果我们对他的创作稍作探究,便会发现他的创作思维极为活跃、极为独特,具有极强的创新意识,笔者认为,这和他从小长期接触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张朝笔下能够传递出一种独特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特色,其中充斥着无比的真诚和纯净,但又能从每个字符间透漏出对生命的执着和从灵魂深处散发出来的灵动感。回顾《哀牢狂想》中的只字末节,作曲家首先借助优美动听的旋律、积极主动的抗争和对生命深刻的思索,再配合狂热的舞蹈、奔放的歌声以及狂热的舞蹈,充分表达自己对故土的挚爱,同时透漏着其对生命的赞扬。

《哀牢狂想》的初稿完成于张朝的求学期间,后来经过大量修改才定稿,张朝亲自担任独奏,在指挥家李心草的指导下,首次在北京音乐厅演出,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后来,人民音乐出版社于2008年正式将此曲收录到“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并出版。钢琴家韦丹文、指挥家胡咏言与上海广播交响乐团共同合作录制了《哀牢狂想》的独奏曲专辑,并由人民音乐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下面就从多方面来论述这部钢琴协奏曲在业内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的原因。

一 备多重象性和深刻性的选材内容

毋庸置疑,每个作曲家在创作的初期考虑的都是作品的内容,如果能够选材新颖、独到、有见地,那么就代表着这个作品已经取得了一半的成功。首先我们将目光聚焦于这部作品的题目——《哀牢狂想》,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个中心词:“哀牢”与“狂想”的深刻性和双关语义。“哀牢”的双重含义在于以下两点。第一,“哀牢”是一座山的名称,坐落于云南中部,從云岭向南延伸,西北东南走向,北起楚雄,南抵绿春,全程的距离大约在五百多公里左右。它的主峰就叫做哀牢山,海拔3000多米,在这里聚集了哈尼族与彝族等少数民族,基于此可以看出“哀牢”是一个特殊文化符号的象征。第二,从它的字面意思理解,显而易见,“哀牢”代表的意思是悲哀的牢笼,这要追溯到哈尼族南迁后的经历,当时哈尼族受到其他族群的侵扰导致他们只能居住在山上,因此在生活中族民们是十分不方便的,“哈尼族梯田”正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者。现如今它已经成为中国比较著名的一道风景点,但这也不可以将哈尼族受困于山中的苦难生活一并给磨灭掉。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早期哈尼族民族音乐的旋律中充斥着低沉抑郁的情感因素。

“狂想”的双重含义在于:第一,它表达哈尼族顽强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族侵袭的豪情壮志,具有开天辟地的史诗性;第二,表达了作曲家张朝从一个天真的山娃,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努力,最后成为作曲家的传奇历程,作品中表达出了一种桀骜不驯的情感,在饱含立体感与戏剧性的声音中,充分展现了作曲家才情横溢的智慧、乡音难改的笃真与艰苦卓绝奋斗的精神。

二 极富独特色彩性与戏剧性的主题创作风格

在传统音乐创作的思维模式下,主题的设计可以说是作品成功的垫脚石。毋庸置疑,在近现代音乐的大量作品当中,对主题创作的看重性越来越弱,反而节奏、音色等因素越来越受到专业作曲家们的青睐。但在这部作品中,主题创作依然是所有环节的核心部分,它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征。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它极富民族特色的调式体系。哈尼族大多聚集在海拔800米至2600米的山区,主要从事梯田稻作。他们的农业文化特别发达,这也从侧面证实了哈尼族长期生活在局限的空间内,恰恰因为如此,导致了哈尼族低沉内敛的传统音乐风格,奇特的调式音阶就是他们的象征。其次,极具展开潜质的主题。此类音乐主体具有极其丰富的展开潜质,为音乐增添了热烈的戏剧性效果。

三 融合贯穿色彩性与戏剧性的陈述方式

且看中西方音乐创作的历史,毋庸置疑,在同一部作品中,能同时兼备色彩性与交响性的音樂陈述实在是屈指可数。在西方,古典与浪漫时期的钢琴协奏曲作品的主要作用就是表现出音乐的戏剧性,所以也称作交响性;印象派之后,又将目光聚焦在色彩性的渲染上,即管弦乐法中音色因素的大力开发。在国内,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大多也是有所偏重的,两者很难同时兼顾,例如,黄安伦的《G小调钢琴协奏曲》偏交响性和《山林》又偏色彩性等。不过在《哀牢狂想》中,选择性地表达戏剧性的手法是结构的逻辑性、音乐的延展、还有就是主题的创新。所以说,《哀牢狂想》是成功的,它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讨论的是这部作品的色彩性因素,这也是本曲最具特色的部分,笔者认为,作曲家是通过三个方面来体现它的色彩性的:第一,调式调性色彩;第二,族化和声的有效渗透,纵向上开辟出新的色彩表现形式,离不开和声的配合,作品中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加强了作品中和声的色彩性,使其区别于国内其他作曲家们所一贯主张的和声色彩性手法;第三,富有色泽的管弦乐法技术。对于一部管弦乐作品来讲,对其管弦乐法的研究是不可忽略的。

在《哀牢狂想》中,为了获得丰富的管弦乐色彩,作曲家应用了大量的技术,主要包括四方面。一,紧凑的音色节奏。这也是管弦乐的一个标志,在时间序列上色彩的获取有着极大的优势,展开部分中表现得比较明显。二,多层次的结构因素。乐队音响的层次即为机构因素,换言之,配器技术的多样性与多方位展示主要依靠音响的多层次来决定。而有效的技术手段有很多种,不同音区之间的音色层次设计、每一层次内部所有的精妙音色转换设计及纯音色和混合音色之间的搭配技术等都是比较典型的代表。三,独奏、群体齐奏与分部演奏的有效运用。这一部分在弦乐组比较明显,管弦乐队中就属弦乐组配合的水平最好。四,通过不同的演奏方法来获得新的音色。这是20世纪音乐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标志着“音色”这一音乐元素,得到了史无前例的重视。在《哀牢狂想》中,作曲家获得新颖细腻的音乐色彩的方式,主要就是通过在弦乐组中使用多种演奏法和特殊演奏法。

其次,《哀牢狂想》中的戏剧性主要通过主题创作、结构逻辑以及展开手法来获得。在主题创作方面,《哀牢狂想》主题的调性是陈述,已经大大不同于传统的逻辑,在传统的呈现部分中,主题的陈述一般都具备较稳定的调性。然而,《哀牢狂想》在主题的陈述过程中,则表现出比较远且频繁的转调和离调。

在结构逻辑方面,西方奏鸣曲式有着自己独特的基本原则,这种题材结构在表达“矛盾冲突”上面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而作曲家正是看重了这一点,并将其延续下来。所以,在这部作品的陈述中,无论是结构比例、逻辑调性还是布局的展开都体现出了大胆的创新精神。另外,作曲家这种强烈的创新意思在整个材料运用与结构布局上面表现得十分完美,这也是他们周密思考的结晶。

在展开手法方面,展开手法的运用是最能展现作曲家技术能力的一个核心指标。纵观全曲,可以从中总结出以下几种主要的展开手法:调性频繁转离、材料分解和材料衍生。而通过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元素进行变奏式的展开,使得原有的主题形象获得新生,为音乐的结构逻辑注入新的动力,这样的“变奏”在音乐进行中可谓司空见惯。

综上所述,张朝的钢琴协奏曲《哀牢狂想》是戏剧性和色彩性的完美契合,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会给中国其他作曲家带来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整个创作过程当中,从题材的选取、主题的刻画到作品的构思等方面,无一例外。

结语

通过上述的解说,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作曲家首先采用了过硬的作曲技术,继而坚持了自己“纯真”的民族路线,再配合真实的切身经历和真挚深厚的民族情感,这些因素的融合共同使《哀牢狂想》成为中国当代钢琴协奏曲创作史上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代表性作品。作为一部成功的音乐作品,《哀牢狂想》将民族性、时代性和独创性融为一身,所以其可堪称是一部成功而又伟大的案例。对于这部作品的研究具有普遍的显示意义,同时还能够挖掘出其深刻的学术意义,可以为每一位演奏者提供一套完整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创作者开辟了一条通向创新思维与创新理念的阳光大道,所以非常值得传承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璐:《中国钢琴协奏曲的民族化衍变历程》,《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2] 李妮:《时代的脉动:文化的碰撞——大型钢琴作品〈青年钢琴协奏曲〉的历史解读》,《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3] 蒲方:《有关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史料述评》,《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4] 许珊:《多彩的奏鸣——与张朝谈〈哀牢狂想〉》,《钢琴艺术》,2013年第9期。

[5] 卞萌:《谈“钢琴协奏曲数字化演奏训练系统”的专项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刘璐,郑州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契合戏剧性
长春花蓝+玉米黄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美国自白诗的“戏剧性”
抖音:“滤镜”下的戏剧性与自我缺失
短剧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管理的契合
生态建筑理念和“包豪斯”理念漫谈
探究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研究
城市规划CDIO实践教学与武陵山片区需求的契合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