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庄古镇民居景观变迁特征及机制研究

2015-05-30黄翠婷

中国集体经济 2015年33期
关键词:周庄文化景观变迁

黄翠婷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许多进行旅游开发的传统古村镇的文化景观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周庄古镇的民居景观为研究对象,文章从多角度深入探讨了周庄古镇民居景观特色及其变迁特征,从旅游活动、人口构成、文化扩散和政策法规等方面探讨周庄民居景观变迁机制。研究传统古村镇民居景观变迁契合现实需要,既唤醒公众对于传统古村镇民居景观保护的认知,而且能够帮助管理者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民居;文化景观;变迁;周庄

一、引言

自索尔创立文化景观学派,开始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他指出,文化景观是任何特定时期内形成的构成某一地域特征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的综合体,它随人类活动的作用而不断变化。目前国外大多数学者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即聚落型式、土地利用类型和建筑。民居和聚落景观又是文化景观研究主要的落脚点。刘沛林等从景观基因理念,识别出客家传统聚落的景观基因特征,将城市“意象”概念运用到村落研究中。胡最等结合聚落景观基因的相关理论和构建景观基因信息图谱的研究实践,探讨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单元的逻辑表达、数据模型表达和自动提取机制。黄成林等发现徽州文化景观的形成与徽州地理环境和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陆林等阐释了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还总结出徽州古村落景观特征及形成机理。

车震宇研究了中国12个古村落形态变化,认为稳定型村落形态变化影响因素主要有地方政策、严格的管理与整治和村落人口。钱智认为自然环境制约了吴文化景观的形成,而技术进步、对外开放、文化交流、人口变动、自然灾害、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与制度影响其文化景观的演变。基于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周庄发展的实际以及实地的调研,文章针对周庄的民居景观变迁特征及机制进行讨论和研究。

二、周庄民居景观变迁特征

(一)功能变化

民居除了用于生产和生活,还具有商业功能。由于周庄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富饶的江南商业重镇,其商业功能也是比较突出,遗留下来的商业街市有序分布在镇内。受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经济作用影响,周庄古镇民居采用背水临街的布局模式,一般临街处为前,面水处为后,并形成“下店上宅”、“前店后宅”和“前店后坊”的建筑模式。如陆家前沿街为药材店,后进为药仓和住宅。古镇由于人多地少,民居往往集生活和生产功能为一体。直到解放后,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周庄的商业衰落。

民居是旅游者体验周庄古镇最直接的媒介,所以民居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随着旅游活动的发展,种类繁多的旅游商店与日俱增,如核心区内,南市街、北市街、中市街集中分布着以经营工艺美术品和土特产品为主的旅游品商店;南北市河沿岸的蚬江街和城隍埭则有许多酒楼、饭店等餐饮设施;南北市河和后港河沿岸则是以客栈旅社等接待设施为主;中市街、蚬江街、南湖街兴建起茶馆茶楼以及文化休闲设施。核心区外,全功路、全福路和富贵路、大桥路两侧等也都店铺林立。据2012年统计数据,在古镇核心景区的主要街道上,紧密分布有1500多家商业点,主要街道的门面共569家,其中居民用房30家,有83.49%的门面主要目标顾客是旅游者,12.48%的门面面向旅游者和居民,仅有0.38%的门面是以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

(二)形态变化

建筑以户主身份主要有富商豪居深宅大院、殷实商家民居、一般小户小店。周庄的自然环境因素决定了古镇民居的构造形式独特。明清时期的古镇民居主要呈一、二层厅堂式、下店上宅或前店后坊。解放后多为一楼一底的平顶楼,下层和上层的功能分区逐渐显著。至八九十年代,随着民居的商业功能日益突出,民居则大多兴建两层楼、上下功能分离,呈上坊下店式。这类店铺、作坊往往有三进或以上的建筑,其空间处理的方法与普通住宅相差不多。

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与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开始带来建筑技术与材料领域的革新,建筑材料从天然的草、木、土,逐渐由素混凝土结构,发展到以砖混、钢混材料为主。综上所述,周庄古镇古民居和新民居在功能、民居结构、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变迁过程如表1所示。

三、周庄民居景观变迁机制

(一)旅游活动

旅游发展是推动周庄民居景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从图1可以看出,旅游业已经成为周庄的支柱产业,旅游与当地经济的相互促进是通过民居景观的改变来实现的。旅游活动中的各利益相关者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与权责义务参与到旅游活动中,并通过自身的行为、思想、观念等对当地民居景观产生作用。当地政府招商引资、旅游投资商旅游开发、居民传统生活方式改变等等这些都会对民居景观产生影响,周庄民居景观在旅游不同发展阶段逐步变迁。

(二)人口构成变化

人地关系系统中的人是改变文化景观的主体。近年来,周庄的游客量大增,外地商人不断迁入,本地人口不断迁出,当地政府把发展旅游当作古镇保护的主要目的和动力,许多原来居住在古镇的居民已经外出工作或居住,尤其是古镇区内的居民,年轻人大多外迁,截止2013年年底,周庄古镇区总计人口4659人,流动人口总计2086人,其中45岁以上的占总人口的47.01%,人口结构呈现出老龄化倾向。民居的使用者不仅仅包括本地人,还有很大部分是外地人。旅游开发导致的人口构成变化对古镇的民居景观变迁产生重要的影响,民居功能由以居住为主,变为以旅游和商业功能为主,主要是由于民居使用的主体变成了旅游者和外地商人,他们的数量远远超过本地人口,而且这种差距仍在不断拉大。

(三)文化扩散

文化扩散是指文化从一地扩散到另一地的空间过程,分为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周庄古镇由于经济萎缩、人口外流、地理环境相对封闭,所以仍然保留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周庄正处于城镇化迅速发展阶段,对外开放的大门打开,原本封闭的小镇与外界联系更加密切。随着大批旅游者和外地商人的涌入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商业化、工业化、现代化和公园化等各种现代文化随之而来,这些现代文化对古镇民居景观造成巨大冲击,形成了与古镇民居景观差异巨大的后人工景观。

(四)政策法规

旅游开发对传统古村镇的保护是一种破坏,在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下,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古建遗存,古镇政府设置古镇保护管理办公室,制订了一系列古镇保护规划。在保护规划方面,从1986年的第一个总体规划到1992年的规划,随后又制订了《周庄古镇区保护规划》(1997)、《江苏周庄古镇重点地段整治规划》(2000)、《昆山市周庄镇总体规划》(2007)等。规划内容包括各级文物点的保护;古镇区各级保护范围划定;古镇风貌保护;空间格局保护;古镇区建筑高度保护;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与传统经济的发展等。在保护管理条例方面,出台了《古镇保护暂行规定》和《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古镇区的民居原生态景观,而且大大改善了原住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四、结论与建议

周庄古镇的民居景观,从民居功能到建筑材料等都烙下了变迁的印记。周庄古镇民居景观变迁程度不一,主要表现为古镇核心区外围的现代化建设使得原本均质的居民景观空间产生异化,出现了现代新城景观。古镇在旅游业的干预下,打破了原本單一、协调的原生态景观,民居景观差异化程度越来越高。周庄古镇的民居变迁速度逐渐加快。发展旅游之前位置偏僻、交通闭塞,民居景观变迁进程缓慢;发展初期,游客量少,对民居景观变迁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变迁速度平缓;中期,知名度显著提高,游客量猛增,旅游发展速度加快,对民居景观变迁的推动作用突显,变迁速度加快;如今,随着周庄旅游业发展进入稳定期,周庄的现代化建设在全面推进,新旧民居景观更替周期日益缩短。

周庄民居从供居民生活与生产的建筑物逐渐转变为用于吸引和招徕游客的旅游吸引物;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理念的持续发展及建筑材料的新旧更迭使得不同时期建造的民居在建筑材料和结构方面显出不同特点。周庄古镇民居景观变迁机制主要从旅游活动、人口构成、政策法规等方面进行讨论,解释了周庄民居景观变迁特征形成的原因。旅游开发后,民居功能从居住变为旅游商业功能为主,民居使用的主体变成了旅游者和外地商人。在传统古村落的民居景观保护中要重视旅游的开发发展、人口结构调整、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以及政府规制的作用,真正有效结合,协同合作,促进民居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Sauer C O. The morphology of lan

dscap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ublication in Geography, 1925(02).

[2]Harm J. De Blij & Peter D. Muller.《Human Geography:Culture. Society and Space》, P142. John Wiley&Sons,1986.中译本H.J.德伯里著,王民等译.人文地理:文化、社会与空间[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3]刘沛林.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04).

[4]刘沛林等.客家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其地学视角的解析[J].人文地理,2009(06).

[5]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地理研究,1998(01).

[6]胡最等.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单元表达机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06).

[7]黄成林.徽州文化景观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2000(03).

[8]陆林,凌善金,焦华富,杨兴柱.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J].地理研究,2004(05).

[9]陆林,凌善金,焦华富,王莉.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研究[J].地理科学,2006(04).

[10]车震宇.城市意象要素在城市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以西双版纳景洪市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0(06).

[11]钱智.吴文化区域系统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1998(02).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猜你喜欢

周庄文化景观变迁
周庄端午到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梦里周庄
清潩河的变迁
周庄古镇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