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的“悬念”艺术浅谈

2015-05-30朱建军

新课程学习·中 2015年3期
关键词:悬念一节课设置

朱建军

一、悬念,是文学作品中引起读者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

它是结构的重要技巧之一,多用于戏剧、小说等文学样式中。它可以使作品情节的发展引人入胜,增强艺术效果。悬念可以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而急切期待心理,是一种充满希望的“趋合”心理,它正是人们达到目的、实现目标的不竭动力。心理学家说,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内驱力。请试画一个圆圈,在最后留下一个小缺口,现在请你再看它一眼,你的心思就会倾向于要把这个圆完成。据心理学家解释,这种“趋合”心理作用,是“如果起初不完美,最后不免要导致完美的神经模式”的张力。

关于“趋合”心理曾有过这样一个趣闻:一位愛睡懒觉的大作曲家的妻子为使丈夫起床,便在钢琴上弹出了一组乐句的头三个和弦。作曲家听了之后,辗转反侧,终于不得不爬起来,弹完最后一个和弦。“趋合”心理逼使他完成他在脑中早已完成的乐句。

由此看来,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刻意制造一些悬念,使学生和我们自己始终处于一种“趋合”状态中,那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会设置悬念的人,无疑是一个出色的心理学家

中国古代的说书人早就懂得人们的“趋合”心理,他们在说书过程中处处设置悬念,以期达到预期的目的。如,说书说到关键时刻,他们总是停止不说向人们讨取赏钱。人们此时此刻已被生动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为使自己被吊起来的胃口得到满足,就只好纷纷解囊,虽有怨言却也无可奈何。而且,这些说书人在每次终场前,都要留下一句颇有“磁力”的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就使得在心里始终被一种“趋合”张力驱使着的听众不得不继续听下去,直至故事的终了。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是那个技艺高超、浑身充满了磁力的“说书人”,应当富有创造性地设置悬念,事事处处调动学生的“趋合”心理,使他们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心理张力的驱使下,认真仔细地听讲,积极深入地思考,勤奋自觉地探索。当然,设置悬念首先要把握好时机。一般说来,学生注意力最集中,而且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就是设置悬念的最佳时机,这时候的学生“趋合”心理最易被激活。上下午最后阶段是学生最慵懒的时刻,大多数学生都把心思集中在了回家、吃饭或者其他方面,所以注意力最不集中,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先要把学生的眼光吸引到黑板上来,把他们的思想拉回到课堂中来,然后才能谈得上设置悬念,否则你的悬念就永远是“悬”着的。

三、要使“悬念”设置得好,首先要分析当前情况

一是课堂情况,就是要看教师自己的讲课是不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二是要分析学生的特点,就是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功底,因人施教。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的“悬念”一定要有相应的难易度,即要与他们掌握知识的深浅程度相适宜,使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探求并顺利解决问题。三是精心备课,一方面为了使悬念的设置得当,必须仔细考虑问题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做好应付意外的准备——有些文科科目,特别是语文,问题的答案很可能不是唯一的,如果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或答案角度与教师的准备有所不同时,就要及时而准确地给学生一个令人心服口服的分析评价,从而巧妙而顺利地解决“悬念”。在这一点上,一个教师的知识功底、视野角度、思想见解、应变能力、科学意识等个人素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创设、制造“悬念”的方式多种多样。不过,根据本人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种:

1.情境创设法

每一个“悬念”的设置都应有它特定的情境,在不同的情境状态下显现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在一节课上课之前,一篇新课文开课之前,教师要首先作好开场白。一节课的开端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比如,在上孙犁的《荷花淀》之前,我对学生这样说:“提起战争,我们自然会联想起枪林弹雨、血雨腥风、尸横遍野的场面,但是,有这样一位作家,却在他的作品中别开生面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脉脉温情的战争画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这位作家就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孙犁,这篇作品就是他的代表作《荷花淀》。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作品。”这样一席铺垫之语,立刻激起了学生急于学习的心理。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以这节课为下节课设置悬念,每次一节课上完都要让学生知道下节课有哪些“新奇”的东西,引起学生对下节课的期待心理。比如,在某一节课下课之前,我在黑板上写出了一个大大的“Q”,让学生看看,由这个字母的外形,会联想起什么。学生积极思考之后纷纷做出回答,一只小蝌蚪在游动,一只小鸡正在出壳,一只风筝断线了……最后有个学生说,这是一个清朝人的形象——一颗光光的脑袋,一根小小的辫子。我借此机会告诉学生,这是鲁迅笔下的一个文学形象的名字,他叫阿Q,至于他为什么叫阿Q,关于他都有一些什么故事,我们下一节课学习中篇小说《阿Q正传》就会知道一切。这样学生就产生了急于了解阿Q形象特点的渴望,就会在课前认真阅读小说,为上好下一节课打好基础。

2.问题创设法

正是为了调动学生的“趋合”心理,教师通常在课堂上就要采取提问法,而问题的设置本身就要带有强烈的悬念性。所以,教师一定要在备课时通篇考虑好在什么地方,设置什么样的问题,同时要考虑好问题的难易度和问题本身的质量,问题不能太碎、太滥,既要符合课堂本身的需要,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还要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蜀道难》一诗将近尾声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本诗从“高”“险”“战祸之烈”三个方面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语文导读提示中却说“充分显示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这两者是不是矛盾?这一问一提出学生开始议论起来,经过最后的发言分析,逐渐接近了“审美”这一话题,我于是把美学理论上的“审美”特点给大家作了介绍,学生这才表现出满足的神情。我提问题总是因人因班而提,在普通班,问题的设置比较简单、浅显,而在重点班就要有一些难度,但不是学生遥不可及的。

3.空白创设法

空白是中国艺术表现手法中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古人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出皆成妙境。”即要留出空虚来让形象充分表现神韵,达到作者与欣赏者的心灵交流,使之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境界,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教师的一节课,也是一样,决不能总是显得很拥挤,不能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解,把所有的知识一点不剩地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无思考、咀嚼消化的机会和空间,而是要在适当的时候中止讲课,留下适当的空白,让学生如同听书人一般产生一种急于“趋合”的心态。或者在课堂上故意不要把一些问题点透,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去解决去完成。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就应当用来填补教师故意留下的空白。而且,我们有时还可以故意地似乎不经意地把一些问题讲错,让学生的思想不能衔接起来,这就一定会让那些思维敏锐的学生找出其中的漏洞把它补上。一节课中的“空白”应该是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高艺术境界的重要手段,我们就是要在适当的情况下给学生一段“空白”,逼着学生发问、求疑、解难,把学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充分调动起来。

四、心理学研究表明,“趋合”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主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

趋合表现为一种高度的兴奋、浓厚的兴趣,一种浓烈的好学精神,一种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和乐于学习的情绪体验。它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一种强大的内趋力,一旦有了这种“趋合”的兴趣,教师就会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对学习充满热情,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巧妙地设置悬念,则是调动这种“趋合”心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宝东.悬念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6(Z2).

[2]魏治业,叶燕.唤情 设疑 激趣: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悬念设计.考试周刊,2009(29).

[3]孙伟.暗香浮动月黄昏:“设置悬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巧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6).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悬念一节课设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托马斯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