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毛泽东画像背后的秘密
2015-05-30
2014年11月,毛主席新画像稳稳固定在天安门城楼上。不少游人用手机和相机记录下这个画面。
天安门城樓悬挂的毛主席画像每年更换一次,已经持续了48年。很多人认为,毛泽东画像是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被第一次悬挂的。其实不然,天安门上第一次悬挂毛泽东画像,是在1949年2月12日庆祝北平和平解放大会上。那天,在天安门城楼上,同时悬挂的画像还有朱德、林彪、聂荣臻、叶剑英。一次悬挂这么多的人物画像,这在天安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而且也是唯一的一次。
从1949年到现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画像经历过“8次更迭”。如今,这幅画像依据的是毛泽东第四张标准像。当时,正值1967年“文革”时期,有革命群众提出此前悬挂的毛主席的侧面像只突出一只左耳朵,且左眼珠偏上,显得毛泽东“偏听偏信”,于是要制作一张全新的毛主席正面标准像。
重新绘画主席画像的任务落在了画家王国栋的身上,他在绘制毛主席画像时,注重了眼神的表现,在慈祥和善的同时,还表现出主席性格中敏锐、机智和洞察一切的层面,他还通过中西结合的方法,使毛主席画像愈益显示出领袖的风度和神采。
很多人都说,不管你站在画像前方的哪个位置,感觉主席的目光都会注视着你。邢秋成说,其实这并不神秘。毛主席画像是一张平面像,眼神平视前方,如果绘画者的基本功到位,准确表达人物的神态,画出的画像就会呈现出上面所说的效果。
天安门城楼悬挂的毛主席画像到底有多大?经过初步换算,就能够想象出它的大小。常人的嘴一般为5厘米,鼻子高为4厘米,眼睛长为3厘米。毛主席画像的嘴长近100厘米,是常人的20倍;鼻高约85厘米,是常人的21倍;眼睛长约60厘米,是常人的20倍。
“绘制大幅画像没有好体力和敬业精神,根本就画不下来。”1975年师从王国栋,被特招入领袖像绘画组的邢秋成回忆,王国栋每次绘制天安门主席像,经常要从6米多高的梯子上跑上跑下,查看绘画效果,绘制这张画像的时间一般要20多天。
截至目前,共有7位主笔和20多位助手参与过悬挂在天安门城楼正中毛主席像的绘制。葛小光的时间最长,超过了30年。很多人一定以为,绘制天安门城楼或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画像的画师们都很牛气。其实不然,邢秋成说,被特招进领袖像绘画组时,发现画箱、画具、衣物品柜都要自己动手做,练习用的油画布、油画纸都是自己做。
绘制领袖油画像,相关用具、画笔都是北京市制笔厂生产的。“上世纪70年代,北京市制笔厂的老师傅亲自到肖像组里听取画师对笔的意见,然后再回去修改制作方法,以便拿出最适合的画笔,保证画像的质量。”
油画的绘制最讲究用色,“天安门每天的强光照射,墙体的土红色,周围的绿色植物以及古建筑风格等都要考虑,还有主席像在各个角度、远近距离的观察效果等。”邢秋成说。
油画色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很容易褪色,最多坚持一年,这也是为什么毛主席画像每年都要更换的原因。在上世纪70到80年代,绘制毛主席画像主要使用的颜料都是天津美术颜料厂和上海美术颜料厂生产的国产颜料。为了让红颜色褪色慢,王国栋使用了一种叫“中国银珠”的高档颜料。“当时,一般的颜料也就三四角一支,中国银珠起码在6角以上,这在70年代很贵了。”
毛主席像画框的造型也是专用的,特有的金色、粗细与画面的比例,风格上区别于欧式画框,适合毛主席画像特有的东方风格,该风格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沿用至今。
毛泽东画像的画像板最早由五合板和铝板制成,每逢下雨下雪,画布后面的五合板总是受到雨水浸泡,造成画板变形翘角,影响画像的整体效果。1994年国庆45周年时,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对画像板基板进行了调整。新画板为一块手糊成型的平面玻璃钢层压板,弥补了此前多块五合板拼接的不足,使画像效果较之前有了明显改善。
2010年初,天安门管理委员会与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合作,研究解决画像悬挂期间的防护问题。北京航材院提出采用航空用蜂窝夹层板制造画像基板的方案,并分别在北京和三亚进行了耐大气自然老化等试验。经过反复试验,效果比较理想。
(摘自《北京晨报》2014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