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蒋介石:“官场圈子”和“相人之术”的绝顶高手

2015-05-30

党史天地 2015年33期
关键词:张灵甫华野杜聿明

1924年5月,蒋介石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谋到了黄埔军校校长这一梦寐以求的“肥缺”,黄埔军校便成为蒋介石毕生辉煌的起点。

这个浙江奉化的小镇青年,在37岁踏上了步点儿,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积累了政治生涯的第一桶金。在这里仅3年时间,他就缔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黄埔圈”,建立起强大的权力基础,在之后1/4的世纪里,成为中国军事力量的代表之一。

利用校长职位的独特优势,蒋介石注重联络师生感情。他自编《新兵精神教育问答》,作为学员的精神教育读本。他每周总会抽空和一些自己中意的学生谈心,考察学员思想、志趣及长短处,作未来任用的参考。他还运用“相人之术”,对那些骨格清奇、面相端正、目光有神和应对得体的学生心生好感,加以关照。

对于看好的学生,蒋介石会一次性给一笔钱。钱的多少由学员的家庭情况而定。无论贫寒子弟还是小康之家,钱的数目总是多到叫人惊讶,足以打动人心,让学员感激涕零。

一天晚上,陈诚在熄灯后点着蜡烛看《三民主义》,蒋介石查哨发现后与之交谈,认定是人才,次日早操后就宣布:提升陈诚为少校炮兵队长。

胡宗南是黄埔一期的草根学生,被蒋介石相中后,不到5年便完成了从少尉到师长的蜕变。后来,胡宗南成为黄埔学员在国民党陆军中的第一个军长、第一个兵团总指挥、第一个集团军总司令、第一个战区司令长官,也是唯一一个在离开大陆以前获得第3颗将星的人。

“天子门生,人人通天”。陈诚、胡宗南等都是“黄埔圈”中的“通天人物”,另外杜聿明、戴笠、张灵甫、黄维等也是圈中的骨干。蒋介石是“圈主”,陈诚、胡宗南这批人构成其内圈,或曰“核心圈”。

“内圈”之外还有“中圈”和“外圈”,即陈诚、胡宗南等人手下的师长、团长等,他们又构成了一个个“圈外圈”。如陈诚凭借黄埔的师生关系,组建了“土木系”(其起家部队是国民党军第11师和第18军,该部以“土”拆开为“十一”,“木”拆开为“十八”而得名),后来成为国军主力。

“土木系”先后产生了4个一级上将、3个参谋总长、2个海军总司令、1个空军总司令、1个联勤总司令、20多位军长及数以百计的师、团长。

这些大大小小的“圈”是一个个官场联盟,也是一个个权钱交易的贸易货栈,又是一张张笼罩国民党军的“官系网”,其形成和发展,为蒋介石带来了极大的荣耀。在北伐战争、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国共战争中,圈中的精英们唯蒋介石马首是瞻,为其冲锋陷阵,赴汤蹈火,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事物总是相对的,圈子具有双重性,蒋氏一生成也“圈子”,败也“圈子”。

由于圈内人绝对听话,指哪打哪,叫往东决不往西,因此也就带来了许多本该避免而没有避免的悲劇。

1942年3月,圈中骨干杜聿明被钦点为中国远征军第1路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滇缅作战。战败后,美国的史迪威将军电令部队撤退至印度,蒋介石则命令部队向密支那、片马转进撤退回国。杜聿明绝对服从蒋介石的命令,将部队带进野人山,沿途官兵尸骨暴野,惨绝人寰。

非黄埔系的孙立人从实际出发,率新38师向西撤退到印度,后成为滇缅大反攻的主力。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杜聿明感到“蒋介石的命令将导致全军覆没”,又不敢违抗“校长手谕”,将30万大军带进了华东野战军的包围圈。

但圈子再大,在国民党军数百万队伍中也是少数,厚待了圈中少数人,便怠慢了圈外多数人,由此造成了黄埔系与非黄埔系、中央军与地方军的许多矛盾与内耗,关键时刻相互拆台,最后被各个击破。

在孟良崮战役中,国军“五大主力”之首———黄埔系张灵甫的整编74师被华野5个纵队围住,张的友军又将华野5个纵队围在孟良崮周围。张灵甫希望以“里应外合,中间开花”的打法将华野主力歼灭。可结果呢,华野总攻74师时,没有一个友军前来救援,“3天之内,最快的增援部队也不过走了10公里”,数10万大军眼睁睁地把张灵甫晾死在孟良崮上。

(摘自《领导文萃》2015年第16期,许家祥/文)

猜你喜欢

张灵甫华野杜聿明
杜聿明瞻前顾后成俘虏
从细节看淮海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的艰难转折
——从“七月分兵”到沙土集战役
王牌悍将张灵甫“古城杀妻案”真相
张灵甫是自杀还是被击毙?
华野燃气海外上市圈钱“疑云”
凄凉往事:张灵甫冲冠一怒杀娇妻慕容莲生
我所认为的贵族
我所认为的贵族
民国传奇人物张灵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