铮铮铁骨谢家祥
2015-05-30
谢家祥生于中农家庭。他15岁时父亲因故去世,一家老小全靠母亲勤劳的双手没日没夜地干活。
1932年6月,谢家祥参加革命工作,在江西瑞金任苏维埃青年主任。
1933年5月,中央红军在江西苏区“扩红”。由于家庭成分,部队不肯接收谢家祥。他东奔西跑求人说情,最后找到县裁判长,才如愿以偿参加了红军(他当时带了本村的七个弟兄参加红军,到解放后只剩下他一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软磨硬泡才当上红军的”。
在长征中,谢家祥的工作是负责部队的宿营报告和传达次日出发时间等。职务虽小,但责任重大,掌握保管着团里的作战机密、电令文件,还有公章及战斗器材。每打完一仗,谢家祥都要及时将下面报来的资料分类统计报告给首长,经常饿着肚子跑来跑去。部队行军极为艰苦,山路弯弯,陡峭不平,谢家祥磨破胶底鞋,脚上起血泡是家常便饭,往往是搽点药之后又得继续前进。
红军长征中连续行军,几天几夜不合眼是常有的事。大家累得全身无力,走几步又停下,战士们一个靠着一个像蚂蚁搬家似的向前挪动。有一天夜晚,红军行进在贵州境内的深山中,谢家祥走着走着就睡着了,突然踉跄一下,感觉身子直往下滑。幸好紧跟在身后的同志手疾眼快,一把抓住腰带将他拉了回来。惊醒后的谢家祥一看脚下,吓出一身冷汗,自己就站在悬崖边上,真险!
长征过夹金山,山上风大,呼呼叫。雪山的雪特别耀眼,空气却稀薄,憋得胸口像压了块大石头。快到山顶的时候,谢家祥双脚突然像踩在棉花堆里似的踩不实,腿也没劲,软软地挪不了步;头也一下涨大,嗡嗡作响,像敲洋铁皮桶,晕得直想往雪地里坐。骑在马上的首长急了,拼命地喊叫:“小谢,快拉住马尾巴,千万不要坐下!”谢家祥紧紧拉住马尾巴,终于坚持了过来。
在第三次穿越草地时,红军遇到了极其严重的粮荒,有时连野菜也很难找到。有一次,前面的部队漏了大约一碗的青稞面在路上,谢家祥和战友发现后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连土带沙全捧起来,再一一挑选干净,但谁也舍不得吃。
没过多久,连野菜也找不着了,大家就开始吃皮鞭、皮带,坐在火边一边烤,一边吃,“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反正能充饥就行。”后来,连皮鞭、皮带都吃完了。
一天晚上,实在找不到什么吃的了,谢家祥和战友只好把那碗青稞面用火烤熟,你一口我一口地轮流吃。剩下最后一口时,大家推来让去,谁也不肯吃。“我知道,大家都很饿,但都不肯吃。最后推来推去,青稞面洒在地上,只好又一粒粒拣起来吃掉。”
1936年甘肃龙家源战斗中,谢家祥任教导连指导员。在指挥战斗時,一颗子弹打中他左背上部,横穿身体,从右胳膊出来,顿时鲜血直流。当时战斗非常激烈,为压制敌人,他忍着剧痛,咬紧牙关再次向敌方扔出一个手榴弹。随着一声巨响,他自己也倒下不省人事了。
一位排长发现后,给他简单包扎一番,命令通信员将谢家祥送后方医院抢救。苏醒后的谢家祥深知自己重伤很难得救,为了不拖累战友,他用命令的口气对通信员说道:“你放下!不要管我,快去打敌人,打死一个是一个。”
通信员一边挽着他慢慢走,一边擦着泪说:“指导员,我不能丢下你,我这也是执行上级的命令呀!”
后来,他们遇到前来支前的当地乡亲,乡亲们立即用担架抬着他去后方医院。途中,乡亲们一边不停地换肩,一边小跑着。由于抢救及时,他脱离了生命危险。后经医院8个多月的精心治疗,这位从红土地上走出来的汉子又站了起来,投入新的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谢家祥参加了宁城、古山、赤峰、杨家杖子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谢家祥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谢家祥任第54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广西剿匪。
1985年离休以后,谢家祥的家搬到铜盘,他带领身边工作人员和全家老少,在房前屋后挖坑植树。谢家祥有一个温馨的家庭。一个幸福的大家庭给他带来了好心情,四个儿子、儿媳对他都很孝顺,四个孙子也像他们的父母一样敬重爷爷。
(摘自《福建党史月刊》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