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智果敢韩怀智
2015-05-30
1960年6月至1980年5月,韩怀智在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4军军职领导岗位上工作长达20年。
1979年2月,我国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54军接到赴广西边境加入东线战场的命令后,韩怀智立即指定各级副职干部组织部队跟进,自己率师、团长和机关精干人员,先于部队行动,提前进入战区,了解敌情,勘察地形,研究情况,迅速部署战斗。在一次战斗中,他把指挥所设在离前线仅有1公里的一个小山坡上,观察和指挥部队的作战行动。
为了及时赶到军前指接受任务,韩怀智给司机何荣学下令:“打开大灯,加速前进!”见其他同志有些担心,韩怀智立即解释说:“大灯灯光强,刺得敌人眼睛看不清。开大灯车跑得快,敌人不好瞄准。何况对方没有空中优势,大胆走,不用怕。”这一句话,让全车人豁然开朗,点头称赞。
为了便于隐蔽、机动和指挥,也为了便于警卫和保障,韩怀智组建的军前指只有司、政、后各一名副职领导,总共15名机关人员和一个警卫排。这令得知此事的其他领导非常惊讶:“老韩,你的胆子可真够大的,有的军指挥所带一个营的兵力警卫还嫌不够,你才带了一个警卫排。”然而,正是由于前指人员精悍,轻便灵活,指挥所的展开、撤收和转移都很快速,部门间的协作更加紧密、简便。
韩怀智在指挥作战时,经常与参谋人员边研究、边决定、边起草文电,韩怀智当场签发,文电当即上报下达。有时韩怀智口述命令,参谋人员边记、边译、边发,大大提高了指挥效率,缩短了指挥战斗的时间。
韩怀智心怀宽仁,爱兵细致入微,时刻把战士的冷暖装在心中。
有一年,韩怀智下到162师河南浚县农场,安排在484团5连4班当兵。韩怀智和4班的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出早操,大家亲切地称呼他“韩老兵”。韩怀智和战士们打成一片,经常与干部战士聊家常,了解部队的建设情况。
当时,连队每天用老解放牌汽车到县城拉砖头水泥,大家请韩怀智坐驾驶室,但他坚持不坐,硬是每天和战士们一起站在大厢上,来回一趟弄得灰尘满面、汗流浃背,让战士们感动不已。
还有一年,54军从云南调防到河南,时任162师484团1营副教导员蒲大才,因为从小生活在四川,初到天寒地冻的北方,气候环境、工作生活都很不适应。蒲大才的脚冻得像蒸馍,大号的军用棉鞋也穿不进去,“二米饭”(指稻米和小米、稻米和玉米)吃不习惯,身体素质下降。韩怀智得知情况后,马上叫夫人王玲到军人服务社称了2斤白糖(当时要凭票购买),还到后勤部军需处找了一双大头毛皮鞋,托人带给蒲大才,并交代说:告诉你们营副教导员,克服当前困难,尽快适应北方生活,带好部队。
韩怀智生活简朴,历来反对领导干部搞特殊化,每次带工作组到连队蹲点调研,首先宣布三条规定:一是到饭堂和连队吃一样的饭菜;二是蹲点期间连队伙食费不准超支;三是粗细粮按国家供应比例搭配。
有一次,他到某团检查工作,晚上团里备了八菜一汤,他看到后很不高兴,坚持要求四菜一汤,多余的拿走。一名团领导没有领会他的意思,还想解释。他直截了当地说:“你们要吃,你们自己吃,反正我不吃!”最后只好把多余的菜送到战士的餐桌上。他一再对部队领导说:“饭菜越简单越好,有白菜、豆腐、粉条足矣。”
韩怀智不光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家人要求也非常严格,從不允许他们借用自己的身份办事情。
20世纪60年代初,军里给韩怀智配备了专车,为保证公车专用,他在家里专门立了一条规矩:任何时候都不许公车私用。有一次,他的女儿生病发高烧,家属情急之下给司机打了电话,用车把孩子送到医院。为此,韩怀智不仅批评了家属,还在军委常委会上作了自我批评。
南疆作战前,韩怀智的长子韩东军在“猛虎师”政治部保卫科当干事。韩怀智明知该师即将参战,不仅没有把他调走,反而专门给师领导打电话,要求他们把韩东军调到团里,到一线参加战斗。
(摘自《人民政协报》2015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