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民党保密局策反林彪内幕

2015-05-30陈恭澍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5年35期
关键词:陶铸军统人民解放军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国防部绥靖总队第一大队”曾派专人潜入东北,试图策反林彪、陶铸。时任“保密局北平直属组”组长、“国防部绥靖总队第一大队”上校大队长的陈恭澍生前撰写的《军统第一杀手回忆录》日前在大陆出版,披露了策反林彪、陶铸的经过。

欲靠旧情策反

陈恭澍1907年出生在北京,毕业于黄埔军校第5期,曾任军统天津站站长、北平站站长。他参加了200多起暗杀行动,目标有汪精卫、张敬尧、石友三、吉鸿昌等,号称“军统第一杀手”,他还有一个外号——“辣手书生”。

策反林彪、陶铸的策划时间相当长,从1947年底开始,一直到1948年秋。构想与设计是“以搜集战略情报为主,相机策反中共首要分子来归”,参与者除了陈恭澍外,还有新参加第一大队工作的江田、张作兴。他们选择的对象共有3人,“他们都是中共的首要,按其职位高低,分别是中共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员林彪、中共东北人民解放军政治部主任陶铸、中共华北人民解放军第x纵队副政委李运昌”。

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着,就是物色一位能替他们奔走的人。这个人要有勇有谋,不能是第一大队职员,以免招致不必要的误会;另外,与双方还要有旧,能托付而且要为对方所接纳。据陈恭澍回忆,经三人多次商议,一致认为最理想的是李鸣秋。

李鸣秋是河北遵化人,与江田、张作兴、陈恭澍一起进入黄埔军校。后来,李鸣秋、江田和林彪同时升学,成为第四期的同学,彼此相识。张作兴和陈恭澍考试落第,延长入伍训练,后升入黄埔第五期。陈恭澍回忆:“延长入伍又从惠州回到了沙河,编入第三营第十一连。全连约120人,其中就有陶铸。”正是基于以上几人的种种旧日关系,三人认为李鸣秋最合适。

信使没有信心

费了多番口舌后,李鸣秋终于答应陈恭澍等人去东北。

李鸣秋语出惊人,他说:“如果你们抱着使我说服林、陶阵前起义的希望,那就难了,不但他们不会这么做,我也不会这么说。不是我泼冷水,你们先要死了这条心。”李鸣秋还说:“你们如果有意为将来的生存铺路,或者是为了建立一个互通声气的默契,那就对了。我就更愿意为你们奔走了。”

陈恭澍又何尝不明白,这策反行动更多的是一厢情愿,“可是我也不能答应他作考虑呵,即使是手段,在没有得到上级认可以前,也万万不可。这非常明显,稍有差错,都会产生身败名裂的后果”。

“由主动变成被动,可是不管怎么样,总不能就此罢手,白白地失去一次机会。”在北平,陈恭澍和张作兴、江田就李鸣秋所提出来的那番说辞交换了意见。此时,他已经有了决定:“只要李鸣秋能去,怀旧也好,铺路也好,通声气也好,随李去说。所寻求的是:找得着林、陶的所在;见得到林、陶本人,或二人中的任何一人;尽量多接触,少说多听。不论结果如何,但求能将一路所见,以及林、陶二人的一言一语,据实说给我听,就算不虚此行了。”

计划彻底破产

对于这一安排,陈恭澍记述,曾向郑介民做了汇报,郑同时做出了指示。“(1948年)3月间,郑介民先生视察华北工作,抵北平。我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报告了他,他有指示:一、尽可能争取李鸣秋,不咎既往。二、通过李的关系,可与对方保持接触,除着眼于战略情报外,冀望于提高工作层次。三、特别注意:与对方接触时,应避开罗荣桓的介入。四、放手去做,一切由我负责。”

李鸣秋去了东北两三个月,他在四平街附近的一个村庄里见到了林彪。陈恭澍记述了李鸣秋带回来的林彪和陶铸说的话,都是断断续续的。

李鸣秋说:“林彪的态度相当和善,似乎并没有心思细听我的话。”“林彪口口声声叫我留下来不要走了。”“随后,找来陶铸,介绍过,林就离去。就此匆匆一面,并沒有具体的表示。林临去时,说是抽时间再详谈,可是后来听说他到别的地方去了。”

李鸣秋又说:“陶问起你的状况,他好像很关心。陶对我说:‘你回去告诉他,赶快为人民立功,机会甚多,不可一误再误。”

至此,陈恭澍一厢情愿、几近幼稚地试图通过旧日关系策反林彪、陶铸的阴谋计划彻底破产。

(摘自《军统第一杀手回忆录》)

猜你喜欢

陶铸军统人民解放军
陶铸下基层“约法三章”
陶铸《悼亚楼同志》诗
中统和军统到底有什么区别
陶铸在广西
《风筝》没告诉你,戴笠并不是吃素的
军统保密慎之又慎
陶铸在连江领导革命斗争的故事
英殖民者对察隅等地的侵略及国民政府的应对——兼论军统巴安组在藏区的活动
人民解放军誓词的回顾与启示
人民解放军共同条令诞生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