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排毒”神话真相
2015-05-30
医学实践中本无“排毒”一说,这个日益流行的概念更多是商业化运作的产物。要想远离病痛、获得健康向上的生活,积极锻炼与合理膳食是惟一的法则。
在各色商业广告狂轰滥炸下,要做到不被“排毒”这个概念诱惑,确实需要定力。擦去榨汁机的灰尘或是去“洗肠”前,你该了解真相:整天心无旁骛地想着冲刷掉体内杂质,以使内脏器官变得清爽?很遗憾,这只是个圈套,是为了向你推销产品而炮制的。
你的体内无“毒”可排 艾扎德·恩斯特是英国埃克塞特大学荣誉教授。在他看来,“排毒”(detox)的本来含义是指用特殊方法治疗成瘾者,但如今,它更广为人知的内涵成了“一种被无良商家、庸医和江湖郎中篡用的道术,目的就是推销据说能清除人体内堆积的毒素的伪医术”。
如果毒素确实在体内以无法排泄的方法累积了起来,你可能早已一病不起。“健康的躯体依靠肾、肝、皮肤,还有肺来分解毒素。目前尚无确知的方法——绝非通过排毒治疗——能使健康人体内正常运作的器官工作得更好。”恩斯特说。
很多营销围绕“毒素”展开,称你吃掉或吸入了有毒物质。问题在于,谁也说不清这些毒素究竟为何物。2009年,英国慈善机构“科学常识”调查了号称有排毒功效的15种产品,范围涵盖膳食补充剂、冰沙和洗发水;当科学家要求制造商提供支持相关功效的证据时,没有一家能解释明白,“排毒”到底是什么意思,更不用说给出毒素的名称。
即便如此,商店的货架上仍充斥着标有“排毒”标签的产品,你可以购买排毒药片、袋泡茶、面膜、浴盐、香波……瑜伽、度假胜地和健身房也都承诺能帮你排毒。你可以花钱体验排毒疗程,而且也减轻了体重,但这跟毒素没关系,只因你把自己饿了一个礼拜。
另一个例子是结肠灌洗术。它的鼓吹者会告诉你:有害的结块排泄物已在你的大肠内隐藏数月甚至数年,不断释放导致疾病的毒素。不幸的是,没有任何医生曾看见过这些神秘的结块,反倒有很多警告指出:不要轻易接受此类治疗,它可能造成肠穿孔。
恩斯特抨击道:“这是对百姓的犯罪式剥削,旨在迎合反科学却普遍存在的谬见,提供使人简单摆脱原罪的秘方。这样的愿望很好,但事实上,它从未存在。”
微量毒素可刺激免疫力 大多数人念叨“排毒”一词时,最常见的背景是,他们刚度过了一个花天酒地的周末。营养学家凯瑟琳·柯林斯指出,“如果你(酒)喝得太多,这可能给你提供了一次重新检讨自己饮食习惯的机会。但是,觉得自己的内脏需要‘清洗的想法非常可笑。”
其实,少量和偶尔饮酒可能会起到保护作用。人口学研究表明,禁酒主义者和过量饮酒者,平均寿命都比适量饮酒者和少量饮酒者要短。
柯林斯说:“我们知道少量饮酒似乎有益处。也许是它的镇静效果使你放松,或是因为它迫使肝脏分泌出大量蛋白酶,来中和体内的其他毒素。这就是为什么政府的健康指导手册不说‘别喝酒,而是说‘喝酒吧,但要适量。”
“要适量”这句格言适用于更多意想不到的对象,比如被誉为“超级食物”的西兰花。它确实有益于肝脏,但它并非救世主,而是跟所有的蕓苔属蔬菜一样含有氰化物。食用它,就等于服下了微量毒药。跟酒精类似,这会令你的肝脏分泌酶来对付其他毒素。
柯林斯对超级食物的概念不以为然。在她看来,“排毒”的终极方式是不吸烟、坚持锻炼并采用健康平衡的饮食法,使你的身体特别是免疫系统得以稳定地发挥功能。
都是无知与成见惹的祸 既然有了科学解释,为什么我们依然觉得有必要“惩罚”自己以变得健康?
伦敦的心理学家苏珊·玛尚-海考克斯表示,回答这个问题需审视历史。近20年,健身机构大量涌现,加之公众健康意识提升,引发了美容和饮食行业的大发展。“排毒”产业便是由此而生的副产品,其中涉及大量资本运作,也有大量生意人由此赚了大钱。
伦敦城市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彼得·艾顿认为,现代人很容易受各种噱头影响,我们生活在信息如此泛滥的社会中,很乐意把责任推诿给其他貌似聪敏的人。他说:“即使要真正搞懂一瓶洗发水,你也得有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但普通人意识不到这些,如果排毒听上去有道理,且在概念上又似曾相识,我们就很乐意接受它。”
归根结底,很多消费决策是在无知和假设下做出的。“人们认为世界是有规则的,世界上存在有良心的机构,确保我们免于犯下任何错误。”艾顿称,很多与“排毒”有关的营销策略都在暗中培养类似想法。加上从众心理驱使,消费者不“上钩”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