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教学,让生命在语文课堂中成长
2015-05-30徐丽莉
徐丽莉
【摘要】“生成性”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新理念,它要求教师站在生命的高度,用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学生是活跃的个体,课堂是互动的载体。在师生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可预测的情形,教学的生成性,在预设中逐步展开,在互动中彰显活力,在疑问中稳固升华。教学的生成,意味着心灵的成长,它使凝固的课堂变成一幅鲜活、灵动的画面,焕发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生成 教学 灵动 创造 疑问 共同体
新课标倡导我们追求一种鲜活灵动的语文课堂。追求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的平衡统一,打造一种自然、开放、融合、创新的语文课堂。
过去,只要课前“预设到位”,学生的“生成”按部就班,就是一节完美的课堂,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步调一致,我们总是用预设的程序生硬地“引领”学生到一个固定的地方,看似和谐,但这种课堂恰恰缺少了灵动与创造的光芒。
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常态,这个过程中的具体因素难以预见,这就产生出许多生成性问题。我们由此可见,课堂的无序生成是必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预设什么,生成什么,如何抓住课堂师生的无序生成,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强力推进,我们必须重新总结与思考。
生成教学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学生无目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它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师对学生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世界,以及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是师生在对话过程中产生的教育教学资源。
那么,如何演绎精彩的生成,制造灵动的课堂呢?
一、精心预设 预约生成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
1、合理解读教材
新课标倡导老师要使教材为我所用,活用教材,而不被教材所束缚。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能通读全套教材,熟悉所教教材在整个结构中的地位,了解它与其它知识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预设到位,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与教材相关的一些课外知识要了如指掌,比如作者资料,寫作背景等;在吃透教材的同时,还要对教材进行合理改编,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让知识更有效地输入。
2、全面把握学情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的由教师或其他人“教”给学生,它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才能获取。因此,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确定教学起点的重要参考,是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重要前提。
3、精心预设动态生成
要想更好地把握住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备课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预设,把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意外事件”作出最充分的预判。
二、善于倾听,发现生成
当代语文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促使人们迫切需要寻找到解决语文教育问题的新理论和方法。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的“对话理论”,给语文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思考的空间。“对话”和“个性化阅读”,成为了当今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在实践中,教师往往无法把握“对话”和“个性化阅读”给课堂带来的灵动体验,于是生成因此会走入某种尴尬。
一位老师在讲授《狐狸和乌鸦》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读完了故事,大家说说狐狸和乌鸦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有同学说:“我觉得狐狸很狡猾,它得到乌鸦嘴里的肉是用骗的手段达到的。”而另一位同学说:“和乌鸦相比,我觉得狐狸很聪明,他用自己的智慧得到了那块肉。”两种针锋相对的说法,让课堂顿时凝固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当如何应对呢?当今社会,弱肉强食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觉得狐狸有聪明有本事无可厚非,但这种观点,超越了教师的课前预设。如果直接否定那位同学的说法,又对学生的自我体验不够尊重;两种说法都同意,又违背了价值观取向。否定与同意,都不可行。
对于这种情形,教师应该寻找到一个这样的“平衡点”,既须“尊重”,更要“疏导”。而尊重是以平等的对话关系为基础的。首先,在课堂上师生凭借教材,研习语言文字,参与语言实践,其实质就是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构建了一个立体交叉、相互作用的语文课堂对话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教师与学生融合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对整个生命的成长和自我的完善负责。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与学生合作参与,敞开心扉,平等对话,进行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对文本进行理解、欣赏、评判,探讨,共同实现自我超越,使语文课堂生成某种个性体验,在在互动中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彰显出生命的灵性与创造。
此外,对话和个性化体验必须以师生的真诚和爱为基本前提,需要教师消解自己的权威人格,并对学生充满信任与希塑,否则对话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尊重学生,往往比相信自己还要重要。同时,对话和个性化体验又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与自由开放性,要鼓励学生在追求创新时学会批判。
三、创设氛围,促进生成
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活力,只有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堂生成,才能让活力在课堂上真正有效地发挥。
1、教师要甘当“绿叶”,善于衬托红花。叶澜教授说,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要善于倾听和发现,要学会“屈尊”,能欣赏学生们的观点,并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进行提炼、引导、扶植和培养,让“红花”开得夺目娇艳。
2、教师要做好“主持人”,善于调整课堂氛围。语文课堂
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贯穿着情感变化与起伏。但情感不是说来就来,说有就有的。语文教学的“情”是教情、学情、文情的统一,要做到“三情统一”,教师必须要储情于胸,能用激情感染学生,善于调整课堂气氛,巧妙引导学生入境体验。同时,教师也要善于总结和归纳,找到关键点,揉情入理,并适时挑起观点争议和各种疑问,让学生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在情与理的磨炼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总之,只要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生成性教学理念的思考与实践,及时捕捉住和利用各种资源,努力去促进更多的“生成”,一定会取得许多有价值的成果,让语文课堂释放生命活力,因“生成”而精彩。